學霸與否,補課與否,這似乎成了家長圈繞不開的話題。
每當家長們坐在一起聊天,“補課”兩個字總能瞬間引爆氣氛。
一個媽媽抱怨:“沒辦法呀,班裡幾乎全都在補,我不補就怕孩子掉隊!”
另一個爸爸則咬牙切齒:“我家補了,分數還是不如那個沒補的,氣得我飯都吃不下!”
聽多了這樣的故事,越發覺得這個補課問題,就像一場家長之間的“軍備競賽”,全員參與,卻不見得誰是贏家。
01 補課未必成才,自主思維才是王道
小時候補課如吃快餐,填滿了肚子,卻養不出好胃口。
有個朋友家孩子,從小學就連軸補課,補完語文補數學,補完數學補英語,週末像戰場,家長還自豪地說:“我們這樣補,至少能保持班級前五!”
結果高考一結束,這孩子痛快地宣佈:“再也不想學了!”
另一邊,那位小學時只會打彈珠、從不補課的同學,靠著興趣和韌勁,一路穩步衝進了名校。
這才明白,教育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懂得自主學習才是真贏家。
再比如小學時,班上有個從不補課的孩子,每次考試90分上下,家長群裡卻從不見他媽說話。
有一次成績公佈,滿分學生的家長各種曬習慣、曬雞湯,他媽終於忍不住發了一句:“我家孩子成績雖普通,但玩得挺高興的。”
後來這孩子憑興趣成了程式設計師,年薪百萬。
而那些當年曬雞湯的家長,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許多年以後,孩子突然在群裡發訊息:“我媽又給我報了個國考培訓班,真想回到小時候玩一會兒啊。”
02 補課未必提分,興趣才是核心驅動力
教育的真諦,是喚起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而不是壓榨每一個分數。
比如有個孩子,從小就對物理感興趣,學校物理競賽獲獎無數,家長輕輕鬆鬆不怎麼管。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幾乎每門課都補,還請了昂貴的一對一輔導,結果物理考試每次倒數。
家長氣急敗壞,孩子卻委屈巴巴:“我真的不喜歡物理啊,補也沒用。”
有趣的是,前者後來成了科學家,後者補到最後徹底厭學,分數還一路下滑。
再比如,表弟小時候,每週末都被拖去補英語,一臉不情願。
有天老師讓寫作文,他竟寫道:“我覺得補課是一種折磨。”
全班鬨堂大笑,老師尷尬地說:“看來你的英語作文有進步。”後來家人決定不再勉強他補課,結果沒想到,表弟突然愛上了地理,天天看地圖。
等到他大學考上地理系時,全家人感慨:“早知道這樣,小時候就該給他買地圖,而不是找老師了。”
03 補課不是全部,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試問,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因為喜歡而主動學習?
多數是因為“不補就跟不上”而被迫參與。
結果補課沒讓分數大漲,倒是讓孩子的壓力山大。有個孩子成績中上,補課補得焦頭爛額,幾乎每次大考前都胃痛。
家長還認為:“是孩子太嬌氣。”
後來這孩子對家長說:“你要再逼我,我連書都不想看了。”
要知道,心理問題的陰影一旦形成,分數再高也難掩內心的疲憊。
記得有一次家長聚會,有人誇自己孩子補課後考了第一名,一片讚歎。
輪到另一位家長,他端著茶杯悠悠說道:“我家孩子最近不補課了,每天都很開心,晚上還睡足八小時。”
大家譁然:“這怎麼行?不上重點怎麼辦?”
結果幾年後,其他家長忙著找心理醫生,他家孩子卻一路順利,考進了985,還保持陽光心態。
這下大家才明白,開心的孩子學得更好。
由此可見,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有能力面對未來,而不是靠補課填充的“假聰明”。
想要解決補課焦慮,家長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分數焦慮”。
因為,教育本質上是慢的藝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有的孩子天生熱愛學習,不需要外力推動;有的則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引導,找到興趣所在。
盲目補課,可能會收穫短期的“分數紅利”,但長遠來看,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才是立足未來的關鍵。
所以,不妨給孩子一點自由,讓他們嘗試失敗,學會自我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育的路上,最好的陪伴不是“逼著跑”,而是“慢慢等”。也許,那些小時候沒有補課的孩子,未來會用自己的成績告訴我們:
真正的學霸,靠的是興趣和智慧,而不是補課班的“保姆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