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中教師張某和高一學生常某的多達幾十頁的聊天截圖在網上流傳,尺度之大驚掉下巴。
張某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是妥妥的高智商人才。她今年應該有30多歲了,因為她是碩士研究生,而且她帶的一屆學生已經高中畢業了,她也結婚了,目前她正在帶高一,根據這些資訊推算,她現在有30歲了。不過她看起來只有20多歲的樣子。
而常某隻有16歲,還在讀高一,正是做夢的年紀,也許他還在夢想著能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
張某長相清秀,眼睛清澈,長髮披肩,而常某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穿著打扮特別高中生,看上去很乾淨單純,還有些靦腆。光看他們的外表,你無論如何想不到他們會有如下一些對話。
從聊天記錄中可以看出來,這個學生雖然說了很多超越師生關係的話,但總的來說還處於比較被動的位置。
而相反老師比較主動,她不斷地試探學生、撩撥學生,好像常常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慾望,便要說一些話來滿足自己,但還是有所剋制,常以對方還未成年來打消學生的邪念,也阻止自己邁出最後一步。總之,她應該一邊很享受這種試探的快感,一邊也在釋放和剋制的邊緣掙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不知道張某有沒有想過:我這樣做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她也許壓根兒就沒想過。
她所在的學校是上海市第二中學,這是一所公辦學校,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這所學校在上海所有高中中雖然排不上名,但也是公辦高中,能考上普高的學生其成績應該還是不錯的。
誰都知道,學生讀普高的直接目標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高考競爭激烈,每年有大量的學生只能讀專科,很多學生努力三年也勉強只能上本科線。學習應該心無旁騖,爭分奪秒,像常某這個狀態,是很難考上本科的。那麼,張老師有沒有為常某著想呢?
這段錯亂的師生關係是由誰先發起的呢?
假如是學生,那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走出迷途。你作為教育者,在學生有非分之想或者誤入歧途的時候,有責任進行正確引導,告訴學生應該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等等,而不是遷就學生,甚至自己還上演了飛蛾撲火的戲碼。
假如是老師,那更不應該了。老師是成年人,也是育人者,你就算很欣賞甚至很喜歡自己的學生,也要懂得控制感情、把握分寸,把師生關係嚴格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只要願意,成年人是有這個能力的。很顯然,她沒有,她還特別主動。
學生畢竟還小,很多事情他也是跟著感覺走的,認知水平有限,不夠理性,但老師不同,老師經歷多、見識廣,能明辨是非,懂得進退,而且張某還是從“985”大學出來的,怎麼就不懂得其中的理兒呢?
“抱抱”“給我摸摸”“我想你”這種話,一個30歲的老師是怎麼對一個16歲的學生說出口的?還提到同宿!
所以說,張某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只顧自己的感受,不管學生的前途。這下好了,被停職了。
雖然學生也屬於願打願挨,但要是老師掌握好分寸,他也多半望而卻步了。而要是老師引導得當,說不定他還會感謝老師,從而發憤圖強。絕不是為學生開脫,主要是教育引導學生在老師的責任範疇之內。
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老師在學生面前應該有老師的樣子,你可以像學生的父母、哥哥姐姐或者朋友,但你首先得是老師。要知道,“老師”這個稱呼是自帶責任感、使命感的。
大家覺得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