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何其不易?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卻並不妨礙他們對教育的重視,用有限的認知託舉自己的孩子考出農村,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而農村學子透過高考考出家鄉,畢業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再在城市組建家庭,似乎在這一刻,教育改變命運也有了最真實的寫照,但實際上,從農村學子考出家鄉的那一刻,有些東西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變了味道。
人人都說家鄉好,可對於拼盡全力去學習、才考出家鄉的農村學子來說,家鄉雖然好,但自己卻並不怎麼想回去,這種複雜且矛盾的情緒,在農村出身的大學生身上尤為強烈。
“家裡窮,過年回家都憋屈”,一組家庭照片,揭露農村學子的無奈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很多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正是較早學會體諒父母的不容易的,也正是因為過早的懂事,才讓他們在長大之後,面對父母有一種既心急又無奈的“憋屈感”。
寒假到來後,多數大學生都陸續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即便有寒假兼職的,也不得不在過年前回到家鄉,本該是充滿喜悅的新春氛圍,在農村出身的大學生那裡,回家只剩下了無盡的憋屈。
有大學生寒假回家後,拍下了一組家庭照片,照片中勉強能看出是臥室,窗戶已經破爛,被塑膠布遮擋才面前不至於四處漏風,臥室裡更是堆滿了各種雜物,有夏天用的風扇、腳踏車還有各種紙箱子。
這種環境或許在農村並不罕見,但對於住了一個學期大學宿舍的大學生來說,這種對比所帶來的心裡落差,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忍不住發到網上吐槽:家裡窮,過年回家都憋屈。
一組家庭照片,揭露農村學子的無奈,但透過文字描述不難發現,真正讓農學大學生感到憋屈的,不只是家庭的窮,更是父母的生活態度和消費觀念。農村父母節省了大半輩子,如今自己也上了大學,甚至有一部分分擔生活開銷的能力,這些孩子們只是希望,父母能捨得花錢改善居住環境。
孩子們終會明白:父母的居住環境自己再看不慣,那也是他們的習慣
但現實卻是,農村父母不僅不願意花錢改善居住環境,甚至把自己眼中的“垃圾”堆滿了家,從院子到臥室都無一倖免,但作為子女,又不敢表達出自己的不滿,生怕父母覺得自己是“白眼狼”——見過了世面就嫌棄父母,所以才讓變得如此憋屈。
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有大學生選擇把父母攢的塑膠袋、舊物放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主打一個眼不見心不煩,幾組照片加上大學生吐槽的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之所以熱度較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但站在子女的角度,一開始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但隨著畢業、工作,慢慢的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回家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到那個時候,作為孩子的你們,不僅時間變少了,就連曾經的年輕和衝動也在慢慢消退,但不變的是你父母的生活方式,他們或許還是喜歡收集你眼中的“垃圾”,但你已經淡然了。
因為你終會明白:父母在,自己就還有家;而在遙遠的城市裡,你還有另一個自己的家,而父母的居住環境無論你再怎麼看不慣,他首先是父母的家,是他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若為了自己心裡不憋屈,而讓父母住的不習慣,這種事或許二十歲的大學生想得出來,但三十歲的你一定做不出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