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荒漠化防治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它關係到地球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麼,什麼是荒漠化呢?荒漠化是指土地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下,逐漸失去生產力,最終變成類似沙漠狀態的過程。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乾旱地區,溼潤地區也可能因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出現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主要型別及成因
1.型別
①沙漠化:風力作用引起的沙質荒漠化。在我國主要分佈在西北乾旱地區,另外在藏北高原、東北地區的西部和華北地區的北部也有較大面積分佈。
②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的地區,當地表土流失後,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喪失了生產力,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③土壤鹽鹼化:又稱"次生鹽鹼化",是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而引起的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多發生在氣候乾旱、蒸發量大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在我國多發生在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
④石質荒漠化:在原來岩石地帶的植物被破壞,可能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並最終成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類似荒漠的景觀。石質荒漠化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貴州、雲南、廣西)表現尤為明顯。
⑤寒漠化:兩極、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氣候下的荒漠。寒漠地區的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量岩屑。
⑥水土流失:以流水侵蝕為主,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華北東北的丘陵地區、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雲貴高原等。例如,由於人類劇烈的活動,黃土高原如今千溝萬壑,成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2、成因
(1 )土地沙漠化
①自然原因:氣候乾旱,降水稀少且不穩定,多大風天氣;地表多疏鬆沙質沉積物等。②人為原因:過度樵採(如在乾旱區大量砍柴作燃料)、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過度開墾(把草原等開墾為耕地,破壞植被)、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如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下游水量減少,植被因缺水死亡)等。
(2)石質荒漠化(石漠化):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區。
①自然原因:該地山高坡陡,土層淺薄,岩石裸露率高,降水豐富且集中,多暴雨,對地表沖刷侵蝕作用強。
②人為原因:過度樵採(砍伐森林作燃料等)、陡坡開墾(在陡坡上開荒種糧等),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基岩大面積裸露而形成石漠化。
(3) 次生鹽漬化:多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的灌溉農業區。
①自然原因:氣候乾旱,蒸發旺盛。
②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鹽分隨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鹽分積聚在地表),導致土壤鹽分含量過高而出現鹽漬化。
三、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資源:改進灌溉技術,如採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避免水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①生物措施:植樹造林,種草,營造防護林帶等,增加植被覆蓋率,起到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如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
②工程措施:在流沙地區設定沙障(如草方格沙障),攔截沙源,削弱風力,固定沙丘;修建梯田等防止水土流失。
3.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將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還林還牧。
4. 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如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減少對薪柴的依賴,從而避免過度樵採。
5. 控制人口增長:人口增長過快會加大對土地等資源的需求和壓力,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好地實施荒漠化防治措施。
林線是指山地森林分佈的最高界線。
一、影響林線高度的因素
1. 熱量
(1)氣溫:林線與氣溫密切相關。一般來說,低緯度地區熱量充足,林線較高;高緯度地區熱量不足,林線較低。例如,在赤道附近的高山,林線可能達到海拔4000米以上,而在高緯度地區的山地,林線可能只有幾百米。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2)溫度遞減率: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正常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這種溫度遞減規律影響著林線的高度,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樹木無法生長,從而形成林線。
2. 水分
(1)降水:充足的降水有利於樹木生長,從而影響林線高度。在溼潤地區,林線相對較高;在乾旱地區,林線較低。例如,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降水豐富,林線高於北坡。
(2)溼度:空氣溼度大,有利於樹木生長。雲霧繚繞的山地環境,溼度較高,能為樹木生長提供較好的水分條件,有助於提高林線高度。
3. 地形
(1)坡向: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多,熱量條件較好,林線較高;陰坡接受的太陽輻射少,熱量條件差,林線較低。例如,在北半球,南坡為陽坡,林線往往比北坡高。
(2)坡度:陡坡上土壤易流失,水分和養分不易儲存,不利於樹木生長,林線較低;緩坡上土壤和水分條件相對較好,林線較高。
4. 土壤
(1)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能夠為樹木提供充足的養分,有利於樹木生長,使林線升高。土壤肥力差,樹木生長受限,林線降低。
(2)土壤厚度:深厚的土壤可以更好地儲存水分和養分,對樹木生長有利,林線可能較高;淺薄的土壤不利於樹木紮根和吸收養分,林線較低。
5. 風
強風會影響樹木的生長和存活。在風力強勁的高山地區,樹木易被吹倒或折斷,限制了森林向上生長的高度,從而降低林線。例如,一些高山頂部經常受強風侵襲,樹木難以生長,林線較低。
二、林線在地理研究中的意義
1. 反映生態環境
林線是山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界線,它的高度反映了山地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態環境狀況。林線以上是高山灌叢、草甸或冰雪帶等,林線以下是森林生態系統。透過研究林線,可以瞭解山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 指示氣候變化
林線高度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氣候變暖時,林線可能會上升;氣候變冷時,林線可能會下降。因此,林線可以作為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指示器,透過監測林線高度的變化,可以瞭解全球氣候變化對山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3. 體現生物多樣性分佈
林線附近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不同的植被型別在這裡交匯。這裡既有適應森林環境的生物,也有適應高山灌叢或草甸環境的生物。研究林線附近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保護山地生物資源。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