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身邊一位朋友,兒子初中時是全校有名的學霸,考試經常前十,還參加了不少校內外競賽,拿過不少獎。
就在大家滿懷期待,想看這孩子上重點高中後一路綠燈,順利考上985、211,誰知道意外發生了。
去年中考,孩子突發疾病,狀態受到嚴重影響,結果只考上普通高中。
成績出來那一天,孩子情緒崩潰,接受不了失利的事實,自此一直鬱鬱寡歡。
後來每回見他,總感覺他還沒走出困境,對學習興趣缺缺,別人問上高中有什麼變化或收穫,他都不怎麼應答。
朋友事後擔心無比地吐槽幾番,說兒子心態崩了,一點動力都沒有,作業越寫越差勁,成績直線下降,送去補習班也無濟於事。
以前總以為,學習根基還算可以的孩子,考差一兩次問題不大,總有機會追上來。
偏偏忽略一個很關鍵的資訊,如果孩子考試失利,嚴重影響到心態,那他很容易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掙扎不出來。
一旦捕捉不到孩子的“潛在”問題,光勸他好好學習,趕緊調整,根本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反倒錯過幫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孩子學習“補”不好,心態是大成因
《學會自己長大》一書中,有個叫周翔的孩子。
成績一向中等偏下的他,有次期末成績出來,雖然達到自己的預期,但分數並不好看。
他不是沒有努力補習,不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可即使對自己要求再高,成績也有進步的跡象,一看到別人比自己考得好,心裡就不平衡,總忍不住會想:
在學習上,我是不是就永遠比不上別人?
為什麼我都那麼努力了,但成績還是比不上那些看上去不怎麼努力的人?
還有,我每次都考這麼差,同學們會不會笑話我智商低……
鋪天蓋地的負面想法縈繞在他的腦中,讓他很難靜得下心來,看一會書就想玩手機裡的遊戲。
雖然最終因為學習的壓力,讓他斷了玩遊戲的念頭,但這些負面情緒,一直干擾他學習的專注力。
像周翔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朋友任教的高中班上,也有不少學生,初中都有一兩門學科學得不錯,有過滿分經驗。
但到了高中,學科數量變多,作業量變大,課程難度也增加,考試反饋出來的學習效果很一般,結果直接滑鐵盧,越學越糟糕。
孩子越是到了高年級,心思越複雜。
他不說出口,不代表不在意、不惦記。
有時候他甚至會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想那麼多”、“還不如多花些時間放在學習上”。
結果卻是一邊逼自己迴避問題,一邊陷入混亂失措的狀態中,無法自拔。
有這麼一個公式:學習成績=學習心態×學習能力。
誰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斷進步、突破,但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的心態0分,縱使他學習能力有100分,或者請最好的老師,投入最好的資源,孩子也學不好。
有時候,忽視孩子的心理動向,覺察不到孩子在學習上的壞情緒,往往會自亂陣腳,得不償失。
治標不治本的催逼,孩子容易越學越廢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當孩子情緒不好、心態不佳,學習就會陷入一個“怪圈”。
讓他刷題,催他學習,本意是讓他心無旁騖,把心思多放在學新知識點、備考上。
可到頭來,反倒把孩子推向精神內耗的絕境中,在心理患病的邊緣上徘徊。
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
女兒一向成績不錯,學習自律用心,自己很少操心。
可升高中後,第一次模擬考考差了,排了全班三十幾名。
她看得出女兒心理壓力很大,但想著讓女兒自己慢慢消化,緩過去應該很快就能迎頭趕上。
於是特地給女兒騰出更多學習的時間,不讓女兒做家務活,還經常做提神補腦的營養餐,叮囑女兒只管寫作業、做練習,其他的有爸爸媽媽在。
以為這麼做,能緩解孩子的壓力,卻不知,想學又學不下去的女兒,對自己要求很高卻怎麼也做不到,日積月累,情緒越來越低落低沉。
高一第一學期的期中考、期末考,成績並不理想,第二學期女兒直接厭學,提出休學的想法。
這位媽媽嚇壞了,怎麼給足女兒學習的空間,卻起了反效果,導致女兒精神愈發內耗,更不想學習?
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坦言:許多把孩子送過來看病的家長,最喜歡問的問題是:“我家孩子什麼時候能上學?”
哪怕孩子出現明顯的厭學、抑鬱症狀,為了不上學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父母還是習慣性地催逼、誘導。
覺得孩子心情不好是矯情,成績上不去是逼得不夠狠,甚至變法子先哄孩子學習,再見縫插針提要求。
結果,倒得最快的,就是這群被成績裹挾著成長的孩子。
教育專家陳默說過這樣一段話:
退出“競技場”的學生並非全是因為學力不足,恰恰相反,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學霸”出狀況,他們都是曾經的班級前十、年級前十,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通常在小學階段名列前茅,繼而進了一所排名靠前的初中,最終匯聚到學霸雲集的高中。
因為習慣把自我評價完全維繫在成績上,所以比較容易學“崩”。
看不清孩子出問題的本質,不把孩子負面情緒和狀態當回事,遲早親眼見證孩子倒在競技場上,後悔莫及。
想讓孩子重振旗鼓,父母這樣做
有人說,如今的教育環境,就是推著大家不自覺地“卷”,父母也知道很累,但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緩口氣、停一停。
的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或者中途落後別人一大截。
但成績的回升、學習力的恢復,不能單靠蠻力的催和逼,更關鍵的是,父母懂得幫孩子把心態調好,穩住情緒。
1、做學習型父母,覺察孩子情緒背後的成因
孩子一到青春期,思想和自我認知開始發生變化,他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單純。
這時父母需要更透徹地瞭解孩子的行為動態,仔細覺察孩子情緒背後的成因。
要清楚認識到,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會自我放棄,他的諸多負面情緒、負能量,更多是受挫下的無奈之舉。
理解孩子當下遭遇的困境,陪伴在孩子身邊,聆聽他對問題的看法,體會他的脆弱。
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關心和安慰,才能給到孩子真正貼心的理解和支援。
2、幫孩子重建心態和信心
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始終是父母。
要恢復孩子的自信,就要讓他能在父母身邊站起來。
父母要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指指點點,讓他遭受打擊和批評。
多說肯定、鼓勵的話,比如孩子有進步了,誇獎他的努力和付出。
就算孩子一時半會沒什麼起色,可以陪孩子找出學習中的問題,鼓勵孩子:“現在不會的地方,我們一起研究,相信總能攻克下來。”
讓孩子相信自己前,父母要先學會接納和相信孩子,從而一點點恢復孩子的學習動力。
3、引導孩子正確緩解考前焦慮
孩子會不會過度焦慮,取決於父母對待考試的態度。
不要對孩子說“好好考,考得好就給你XXX”,這容易讓孩子過於關注成績,擔心考不好;
也不要說“考好考差無所謂,你盡力就行”,這會讓孩子太放鬆,不把考試當回事。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白考試的意義,是對以往學習的反饋,以此找出知識點或學習方法的漏洞。
因此,引導孩子把考試的關注點從分數,轉移到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減輕他的焦慮感。
如果孩子實在焦慮、緊張,父母可以藉助音樂、電影、運動等放鬆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幫孩子調整心態的過程中,父母悉心平和的陪伴,絕對是一藥強心劑,讓孩子安心。
為人父母多年,太清楚孩子的學習狀態,受分數的影響有多大。
所以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
孩子始終是孩子,就算他長得人高馬大,半個大人的模樣,依舊需要父母背後的託舉。
別不小心把孩子越養越遠,在他沉默不語的時候,越得主動想辦法走進他的內心,幫孩子對付問題。
孩子正面臨著未知的世界,父母作為過來人,最大的自覺就是陪他去理解、把握和駕馭。
解了孩子的“心結”,才能真正化除孩子的精神內耗,放下包袱,還他一身輕鬆,方能重塑孩子的自信,破解成長困境。
願每一位孩子,都能滿心安定,肆意生長,快樂學習,天天向上。
作者:哎呀媽 高校教育心理學老師,多平臺簽約作者。願用心和筆,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