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常常陷入一個怪圈:
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父母越急躁,孩子越淡定。
最後往往是大人氣到不行,孩子卻依然我行我素。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難教,而是父母的方法用錯了。
當父母學會閉上嘴巴,效果反而會更好。
1.增加壓力
在心理學領域,過度言語往往被視為一種壓力源。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過多的言語,尤其是那些帶有批評、指責或過高期望的言辭,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不少網友表示,當父母過度關注學習成績、頻繁提及競爭對手的優秀表現,或者對未來過度擔憂時,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狀態,還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為了減輕這種壓力,孩子們可能會選擇逃避、反抗,甚至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2.削弱自尊
教育學理論認為,孩子的自尊心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心理特徵之一。
父母的言辭對孩子的自尊心有著深遠的影響。
頻繁的批評、指責或否定,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懷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例如:父母常常因為小事而責備孩子,或是在公共場合貶低孩子的行為,這會讓孩子感到無比尷尬和沮喪。
長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打擊,他們可能會變得自卑、內向,甚至失去追求夢想的動力。
一個健康的自尊心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支撐,而父母的多言,尤其是那些帶有負面情緒的言辭,往往會成為摧毀孩子自尊心的“利器”。
正如美國教育專家桃樂絲·迪克斯曾說: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但是有件事做多了卻絕對是個錯誤——不斷嘮叨,反覆提醒。
父母過多的言語,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從而變得消極懈怠,失去向上的動力。
3.引發逆反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當孩子受到父母無休止的指責和嘮叨時,他的內心就會啟動“逃避機制”,也就是逆反心理。
你越是不讓他做什麼,他就越是要做;你越是讓他做什麼,他就越是不做。
比如:
你越催孩子快點寫作業,他就會越磨蹭;
你越讓他多吃點蔬菜,他就會越抗拒;
你越讓他早點睡覺,他就會越熬夜。
甚至有時候,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就是因為反抗父母,而故意為之。
就像《青春期成長手冊》中寫的:
青春期的孩子,總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想幹點壞事兒,尤其是針對那些愛嘮叨的父母。
所以,父母話太多,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
曾讀過的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有一位媽媽因為喉嚨發炎而失聲,無法說話。
她的兒子放學回家,告訴她:“媽媽,今天我被老師批評了,我不想再去上學了。”
儘管媽媽很想責備兒子幾句,但由於無法發聲,只能瞪大眼睛看著他。
兒子繼續說道:“老師說我抄同桌的作業,但實際上並沒有,那些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麼老師看不到我的努力呢?”
說著,兒子委屈地哭了起來。
媽媽雖然無法言語,但還是默默地擁抱了兒子。
等兒子哭完後,他突然說:“媽媽,謝謝你。”
媽媽有些驚訝,兒子又補充道:“謝謝你今天願意聽我傾訴這麼多,我一定會更加努力的。”
整個過程,媽媽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靜靜地傾聽,卻贏得了兒子的認可和感激。
媽媽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平時說那麼多話,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一種噪音。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和理解時,他們自然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並且真心願意變得更好。
很多時候,父母少說些話,孩子反而能自然而然地成長進步。
一位班主任講述了一個關於她學生的事例。
據她所述,這位學生無需她的特別關照或監督,在各科學習中始終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此外,對於課外愛好,這位學生也展現出比同齡人更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烈的學習意願。
後來,班主任向這位學生的媽媽請教育兒經驗,這位媽媽說:
其實我沒什麼特別的秘訣,就是在家時很少催促孩子學習,既不指導也不干涉。 我認為,作為父母,能夠適時地管住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援。
其實,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候你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
多數時候,無聲的教育,比有聲的訓斥,更有力量。
不如把嘴巴閉上,把指揮棒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去做決定,自己去體驗結果。
養好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父母少說話這一點,不妨嘗試遵循“一少三多”原則,你將收穫不一樣的效果。
1.少說多聽
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指手畫腳,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需要自己去教。
但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會變得叛逆和不自信。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父母不妨少說一點,多聽聽孩子的聲音。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急著給出建議,而是先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他的需求。
當孩子分享自己的見聞時,不要打斷,而是耐心地聽他說完,給予積極的回應。
當你願意傾聽孩子時,孩子才會願意向你敞開心扉,你才能更好地瞭解他,幫助他。
2.少說多做
錢永剛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長子,同時也是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的一位高階工程師。
當被問及父親如何教育他時,他說道:
從小到大,父親從未對我進行過嚴厲的說教,也從不直接告訴我不要做什麼或要做什麼。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總是透過觀察父親的言行舉止,來模仿和學習他的行為。
作家鮑德溫曾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地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與其苦口婆心地勸說,不如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當父母學會閉上嘴巴,用行動去引導孩子時,孩子自然能從中學會自律和自省。
3.少說多等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父母不必太過著急,要學會等待。
當孩子吃飯慢時,不要一直催促,而是給他足夠的時間,讓他慢慢吃;
當孩子學習進步慢時,不要一直嘮叨,而是給他足夠的耐心,讓他慢慢學;
當孩子性格內向時,不要一直逼迫他社交,而是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慢慢成長。
當你願意放慢腳步,等待孩子時,你才會發現:
原來孩子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成長著。
養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滔滔不絕地說教,越容易與孩子產生矛盾,彼此間的距離也會越遠。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地將嘴邊的說教咽回肚子裡,把成長的權利交還給孩子,這或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少說”的父母,讓自己從內耗、焦躁的泥潭中掙脫出來,也讓孩子在自由和尊重中,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匆匆》
作者 | 除塵子,愛讀書、愛寫作,文字道場中的修行者。
主播 | 賞新晴,影片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