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溫江區慶豐街小學是溫江老城的一所百年老校。這所小學總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作為學校發展中的“戒尺”,低調且踏實地服務著每一位學子。
校園裡,孩子之間難免有一些“摩擦”,卻讓有的孩子“惱怒”了起來。一次偶然的課間觀察,讓校長張春田注意到這個孩子。他開始思考:是什麼讓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張春田請老師們“追蹤”這位學生,不僅觀察孩子的在校情況,還要透過家訪瞭解孩子的日常情況。經過一個月的調研,教學經驗豐富的張春田給老師們分析: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如果原件清晰度不夠,影印件很難增色。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一樣,應該充當的是一個孩子的容器,去協同包容他們。
面對這些該做些什麼?如何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將科學的育兒理念傳遞給每一位家長?
從教20多年,張春田見過太多因為教育不當,留給家庭的遺憾和絕望。而教育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辦法重來。張春田開始琢磨,怎麼走進家長的心裡,去改變一些並不科學的育兒觀念?”
他決定成立學校家庭教育小組,用大家“離不開的手機去“浸潤”“捂熱”每一個家長。讓他們在碎片化的時間裡,也能接收到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
在短影片尚未於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兩年前,張春田決定利用微影片課來傳遞家庭教育理念,讓家長們“更新觀念、換新認知,啟用科學育人的新思維”。
怎麼做?起碼要達成四個要素:有專人負責、不間斷的、定期的、免費的。
於是,自2022年3月起,學校每週推出一期主題不同的“教子坊”微影片課。從《家庭的覺醒》到《站在孩子身邊,是家庭教育最美的姿態》,再到《健康的心理從溝通開始》……每一期影片都力求通俗易懂,直擊家長育兒痛點,吸引家長的眼球。
從第一期到如今的102期,這些影片不僅涵蓋了親子溝通陪伴、品格培養、學習力培養等六大方面,更是透過生動的案例和實用的方法,為家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育兒建議。
拍攝影片,文案與指令碼至關重要。誰來擔此重任?
“我來!”學校晨曦電視臺的資深主筆,語文老師李玉燾主動請纓。然而,現實卻給了她當頭一棒。
校長對內容提出嚴格要求:內容要簡潔明瞭,還要不失深刻。“我們的影片是傳遞科學育兒理念、構建家校溝通的橋樑,文字必須精雕細琢。”面對高要求,李玉燾開始埋頭苦幹,查閱資料、構思話題、精心撰寫,力求做到最好。然而,文案提交後,卻因冗長、語言不夠貼近家長而被駁回。
從此後,李玉燾開始利用課餘時間,甚至熬夜寫稿,從自信滿滿到自我懷疑。她努力從生活中挖掘貼近家長心聲、激發孩子興趣的話題,卻每次提交都屢遭“斃稿”。
“這次,一定要透過!”她暗自鼓勁,一段段文字躍然屏上。然而,等來的又是一次“斃稿”,因為語言還太說教、因為內容還不夠通俗……她很多次暗下決心:再也不寫了!但第二天評論區看見家長留言:“你們的影片,我們真的愛看,也願意跟著學,希望一直更新下去。”又給了她重拾編輯的巨大動力。
“放棄與重拾”成為常態,李玉燾歷經102期文案與指令碼的創作,前後被斃稿600多次。過程中的痛苦與幸福交織,她難以言表,只知自己已成長為一名非專業的“主編”。她說,這份堅持,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將是。
從創意提出,到李玉燾擔任主筆,資訊科技教師邱雲婷肩負拍攝與剪輯的重任,語文老師楊銘也變身主播,心理教師王敏成為“熱線”,到今天,全校135名教師迅速集結於“教子坊”。
校內,教師團隊從旁觀者轉為挑剔的審視者,財務等後勤人員也積極參與,他們對主播的語速、表情、著裝等細節提出改進建議。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則更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與心理動態,記錄並提交給“教子坊”作為選題靈感。
校外,“教子坊”破速輻射從慶豐街小學的2000餘家長,到非溫江區眾多家長的關注,他們開始在評論區留言,尋求幫助,建言獻策。
從最初的一個念頭,誰也沒想到,這個創意成為家校共育生態的新變化。
也正因如此,“教子坊”團隊的每位成員都對自己設定了極高的標準。“一段僅三分鐘的微影片,雖看似簡短,但任何一個動作、表情或語氣的不到位,若無法有效‘觸動’觀眾,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推翻重來。”
一次高溫假期,邱雲婷在家中剪輯影片時,發現楊銘的一個表情不夠自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兩人當即決定返回學校重新錄製。而利用課間的零星時間,甚至不惜犧牲週末休息,也成了常態。李玉燾幽默地說:“每一期影片,都像是經過多次流產(打磨與調整),終於盼來十月懷胎,才得以呈現的。”
從1個人到135位教師,從學校家長到區以外家長關注。就像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說的那樣:當一位教師意識到自己已經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群人”,那麼,教師將獲得無窮的力量。
而現在這份力量不僅是侷限於學校和家庭,還聯動了社群以及更多社會力量。
為了豐富畫面,她們從室內搬到了室外,從校內走向社群;為了提升效果,她們在學校招募演員,將鏡頭伸向了學生家中;為了豐富話題,她們走進了養老院,走進了交警大隊,走進了社群公益活動中……
經過一年的推送,原先顯現的問題已逐漸消退,家長調查問卷反饋的問題數量明顯減少,家長們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這本是值得慶賀的好事,卻讓“教子坊”微影片團隊在選題上遭遇了瓶頸。
2023年年初,張春田“順水推舟”最佳化家訪機制:新生入學前進行全面家訪,針對特質學生實施定期家訪,同時確保每位學生家庭都能得到逐一訪問。為什麼這麼做?一為深入家庭挖掘那些潛藏的家教難題,一為真實地進行“家校協同”。截至目前,影片小組攜手各班級班主任,已累計探訪學生家庭逾2000+次。
在家訪中,他們看見了很多新的細節,比如“父母之間不能好好說話,話不投機互相揭短,怎麼辦”,學校進行細緻分類,並製作成微影片供家長學習。同時,學校邀請專家舉辦系列公開課,以每月一次的講座、沙龍及個性化輔導等形式,助力家庭教育向更專業化方向發展。
對於在公開課中仍感困惑的家長,學校又特別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諮詢預約”服務專欄,專注於提供“心理諮詢、學習指導、親子溝通、習慣培養”四大領域的“一對一、面對面”定製化服務。
這一系列舉措如今已整合為“教子坊”家校共育體系。兩年來,該體系推出的“微影片課程、專家公開課、個性化門診課”有效打破了家校合作的傳統界限,構建起了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