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我們以為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原來都發生在同一時期!
慈禧坐過賓士車,李鴻章坐過地鐵照過X光,魯迅和家人看過《米老鼠》電影,張學良聽過周杰倫……
午後蘊如攜阿菩來,遂邀之並同廣平攜海嬰往光陸大戲院觀米老鼠兒童影片。(1935年4月20日)
這樣打破歷史次元壁的事件還很多,這提醒我們理解中國歷史必須置於世界歷史的背景中,從全球視角考察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律,在這方面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不僅首開先河,而且至今仍未被超越。
“全球史”的開山之作,全球四代讀者的啟蒙之作
縱橫古今的全球史的視野,為我們讀懂歷史“開掛”。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全球通史》如何顛覆傳統的史學敘述模式,其中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有哪些獨到見解。
01
周朝取代商朝
是遊牧民族入侵古代文明的一環
周人從西部崛起,逐漸積累力量,並最終透過武力推翻了商朝。周人並沒有像典型的遊牧民族那樣完全摧毀被征服的文化,而是對商文化進行了吸收和改造,這也是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保持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在公元前2千紀期間,亞歐大陸上的中東、印度等古代文明也面臨著類似的入侵。斯塔夫裡阿諾斯指出,導致這一入侵的原因難以明確歸結為內部衰朽或外部入侵,但可以確定兩者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部衰弱是關鍵因素之一,由於銅和青銅稀缺,兵器和工具無法廣泛使用,社會上只有少數精英掌握武器,使文明中心在面對遊牧民族的全民皆兵式攻擊時無力防禦。此外,農民缺乏金屬工具,生產力低下,進一步削弱了這些社會的穩定性。
亞歐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
東周時期政治動盪,卻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時代,這也是中國古典文明的奠基時代。大致在同一時間,希臘和印度也發展出古典文明。
02
佛教何以傳入中國?
從亞歐大陸古典文明的高度來看
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公元1世紀,在漢朝覆滅後的南北朝亂世,大乘佛教在中國迅猛發展。這是因為當時社會動盪,人世間有太多問題找不到答案,佛教的思想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
要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首先就要追溯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和許多人所理解的不同,佛教並非古印度完全“土生土長”的宗教,斯塔夫裡阿諾斯指出,佛教是起源於古印度人反抗種姓制度的不公和婆羅門祭司階層的壓迫。
它在對外傳播時,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而被改造,它提供救贖、主張平等、並要求一定的道德規範,這些都考慮了俗人的日常需要。這一時期的基督教也表現出了類似的特點,它同樣是由於被改造,而從猶太人的教派變為一種普世宗教。
齋戒的佛陀和羅馬帝國晚期受難的基督,宗教成為強有力的“文化紐帶”將亞歐大陸各民族聯絡起來。
到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佛教和基督教之所以尤其讓人心嚮往之,是因為在這幾個世紀裡,普遍出現了社會動盪和道德淪喪,大城市的情況尤其嚴重,許多城市居民感到失去寄託,精神上漂泊無依。
03
“大秦”和“秦”對比著看
能深化我們對歷史規律的認知
秦朝為何二世而亡,漢武帝晚年為何出現“亡秦之跡”,這些都是歷史愛好者熱議的話題。中國古代把羅馬稱作“大秦”,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對這一時期“大秦”的分析中,給出了他的一種解釋。
他認為,帝國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在一段時期裡這些重大的結構性缺陷被掩蓋。當它達到極限就會停止,甚至開始收縮,之前被掩蓋的結構性缺陷逐漸暴露出來。生產力落後這一根本性問題困擾著這一時期所有的文明。
明朝地理書《圖書編》中的四海華夷總圖將大秦國置於西海之外。
不僅是羅馬帝國,希臘化國家、古典希臘乃至早先的古代文明,都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面臨“器質性病變”。他認為這一問題的癥結在於,自從新石器時代出現冶金術、犁、輪子、帆和太陽曆等核心發明之後,人類再未能取得重大的技術進步。
牛拉犁具標誌著人類首次利用人力之外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犁是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核反應堆的先驅。
04
被打跑的匈奴導致了羅馬滅亡?
從蠻族的入侵看古典文明的終結
有一種說法是,被打跑的匈奴一路向西,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事實上,漢朝打擊匈奴的戰爭與羅馬帝國的滅亡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匈奴人向西遷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局勢,間接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從3世紀到6世紀,亞歐大陸經歷了又一次蠻族入侵浪潮,這次入侵的規模不亞於青銅和鐵器時代的入侵。如同早期的入侵推動了古代文明向古典文明的轉變,這一波入侵結束了古典文明,併為中世紀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4—5世紀亞歐大陸的蠻族入侵,蠻族入侵起因於文明中心與周邊遊牧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
遊牧民族的遷徙方向大多是從東向西,源於亞歐大草原的地理環境,西部的草原更適合生存,吸引了東方遊牧民族。
這些入侵的主要路線是一條跨越亞歐的“草原走廊”,從中國的北京附近延伸至匈牙利平原。遊牧民族在到達匈牙利後,通常以此為基地,襲擾周圍的歐洲國家。
05
漢末和羅馬帝國晚期
表現出了古典文明後期的相似性
東漢末年,中央集權逐漸瓦解,地方軍閥割據,爆發了黃巾起義,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同樣,羅馬帝國在3世紀經歷了軍人皇帝時期的內亂,帝國統治力下降,地方權力逐漸割據。
漢末的形勢和羅馬帝國末期頗為相似。由於小農銳減,原先徵召農民入伍的軍隊失去了兵源。取而代之的是職業軍隊,士兵效忠的是軍隊將領,而將領們對中央政府的命令陽奉陰違。
大地主也公然蔑視政府,他們不但逃稅,還用盡種種合法和非法手段來兼併土地。無助的農民為了躲避蠻族入侵者或政府稅吏,只得託庇於地主,以換取經濟和人身保障,實質上淪為了農奴。
各地豪門望族把莊園改造成堡壘,幾乎接管了當地政府的統治。這些大莊園在很大程度上自給自足,進一步加劇了貿易衰退和城市凋敝。
莊園經濟是生產和自保的需要。西方由於封建制度、莊園制度和教會三重製度,羅馬帝國在崩潰後始終未能恢復,而中國則經歷魏晉南北朝後走向盛唐。
06
中華文明獨特的凝聚性和延續性
得益於其他文明所不具備的一些特徵
與鬆散、斷續的印度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具有強烈的凝聚性和連續性。中國歷史中沒有像印度那樣的外來文化導致的歷史斷裂,儘管曾遭受遊牧民族的入侵,但入侵者很快被同化為中國人,而不是中國人接受他們的文化。
斯塔夫裡阿諾斯指出,這是因為中國在地理上的封閉程度更高,中國文化的同質性還因文字的統一而增強。此外,在他看來,同樣重要的是中國有著歷久彌堅、非同凡響的政治統一。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
在他看來,這種統一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中華文明特有的世俗主義,它是各大文明中唯一一個從未形成過祭司階層的文明。古代的典籍強烈的世俗主義為政治組織和政治穩定提供了深層的堅實基礎,此外透過公開的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官的科舉制度,要比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早2000年。
07
古代中國曾長期領先
為何後來卻逐步落後於西方
古代中國在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曾經長期領先世界,但在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斯塔夫裡阿諾斯從全球史的視角給出了一個洞見:唯有在西方的古典文明土崩瓦解,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開闢新路。
他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人來到公元1000年、1500年或1800年的歐洲,眼前的景象會讓他們大吃一驚,昔日帝國的許多地區已經被日耳曼民族所佔據,而且有了新的奇特生活方式。
西方的古典文明崩潰是由於多種原因,包括較低的生產力、氣候條件不利於高產農業、沒有如中國一樣的文字系統和官僚考試製度,以及西歐邊境的日耳曼人和波斯、阿拉伯鄰國帶來的相較於古代中國周圍更為嚴重的軍事威脅。
9—10世紀蠻族持續入侵西方,蠻族入侵對亞歐大陸不同地區的影響迴然有別。
他還提醒我們不妨再往前追溯,那時候中東曾是創新中心,但到了古典時代,創新轉移到中國、歐洲、印度。原因在於中東古代文明在公元前2千紀的入侵中倖存,阻礙了新文明的誕生。
08
近代中國如何走向內憂外患?
從全球經濟整體化的角度來看
從全球經濟整體化的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主要源於無法適應全球經濟變化、錯過工業革命以及列強的經濟侵略。
古典時代,當時羅馬帝國為了購買中國絲綢和印度紡織品花費了不計其數的黃金。16世紀至18世紀亦是如此,亞洲人仍然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而歐洲人不願用金銀來購買想要的亞洲產品。
直到18世紀末,歐洲人發明了動力機械,才解決了與亞洲的貿易問題。當時,形勢發生了逆轉,歐洲能夠向亞洲大量出口機器生產的廉價紡織品。但在此之前,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舉步維艱,因為除了金銀,亞洲人幾乎不想要任何歐洲產品。
17世紀,歐洲水手將吸食鴉片的惡習帶到中國,此後這種毒癮從各港口迅速蔓延開來。中國人對鴉片的需求解決了英國對華貿易的逆差問題。此前英國人只能用黃金和白銀購買中國產品,因為中國人對西方商品基本不感興趣。鴉片貿易扭轉了雙方的貿易差額,英國變成了貿易入超的一方。
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的武裝帆船完全不是英國戰艦的對手。這場戰爭以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而告終。
在這一過程中,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正如斯塔夫裡阿諾斯所指出的,在萊布尼茨時代中華文明還讓歐洲知識分子津津樂道,而在這個時期終了之前,歐洲人變得更加粗暴、強硬和偏執。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全球通史》,小北特別組織了一次讀者互動活動!將1.你與《全球通史》的故事;2.閱讀過程中的困惑;3.你最想向學者請教的問題,以“我讀《全球通史》”為標題傳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5位幸運讀者將獲得活動獎勵:
1.北大社定製帆布袋;2.《全球通史》新書釋出會門票,現場聆聽學者的深度解讀,與專家學者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寶貴機會。
你還知道哪些打破“次元壁”的歷史事件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觀點給你什麼啟發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全新譯本重磅來襲,前所未有的暢快閱讀體驗
局勢越是複雜,越要讀《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
(新譯本)
[美] L·S·斯塔夫裡阿諾斯 著
王皖強 譯 劉北成 審校
隨書贈思維導讀手冊
及北大限定書籤
-End-
觀點資料來源:
《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局勢越是複雜,越要讀《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