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閱讀”理念,不僅注重知識的拓展,而且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場景中自由遊歷,牧養出屬於自己的知識世界。
作者 | 陳秀娟
福州市長樂區星紀園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當前,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不僅是“課外作業”或知識積累的工具,還應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核心體驗,培養其獨立思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福建省福州市星紀園學校提出並實踐了“遊牧閱讀”理念,精心設計了融合生活、社會和文化等元素的“全息閱讀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元、靈活的閱讀空間。學校透過跨學科專案化活動、整本書閱讀和多元的學習方式,打破傳統課堂和書本的限制,鼓勵學生在不同的空間、媒介和生活情境中廣泛探索,讓學生在廣闊的閱讀天地不斷成長,獲得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遊牧閱讀”理念,不僅注重知識的拓展,而且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場景中自由遊歷,牧養出屬於自己的知識世界。
慧眼看世界,從人到作品的逆向閱讀
“慧眼看世界”是星紀園學校的一項特色活動,它透過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有故事的人”走進課堂,打破學生與他們之間的隔閡。這些講述者包括作家、歷史學家、藝術家、時代楷模等,他們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思考與創作背後的人生故事帶入課堂,幫助學生從多維度認識文學作品或歷史事件。這種交流方式並非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認識人”之後再去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這種逆向的閱讀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體驗。
透過與講述者面對面互動,學生不僅能聽到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還能從講述者的生活經歷、思維方式中汲取智慧。相比單純從文字中尋找意義,學生通過了解人物的故事與背景,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從“人”到“作品”的反向閱讀使他們的解讀更加立體與深刻。
這一過程與傳統的“從文字到人本”的線性閱讀方式有所不同。逆向閱讀強調的是通過了解作品創作者的生活歷程與思想背景來獲得更豐富的解讀視角,這種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認知邊界,還提升了學生的跨學科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對經驗的簡單傳遞,而是透過與他人的交流,反思和重構經驗。”“慧眼看世界”活動幫助學生在與有故事的人的互動中,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培養更加獨立、有深度的思考方式。這種逆向閱讀體驗,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獲得啟發,拓寬視野,激發創造力,最終成為更具思辨力和創新力的學習者。
學生在閱讀沙龍中分享自己的發現與思考
跨邊界閱讀,專案化活動中的融通閱讀
學校十分重視跨學科專案化閱讀,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育學中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學生透過與環境互動,基於自身的經驗不斷重構知識。”跨學科的專案化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驗證並深化知識的過程。
知識的真正價值不僅僅在於理解概念,更在於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把大海穿在身上”專案為例,學生透過閱讀海洋環保相關書籍,深入瞭解海洋生態和環保的重要性。此外,學生還透過實地考察、拍照、繪製環保海報、設計環保時裝等活動,加深對海洋環保的理解,這樣的實踐鍛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再比如“地鐵閱讀專案”,透過讓學生了解城市交通的歷史與規劃,結合城市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城市化程序的興趣和思考。學生透過跨學科合作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解決方案,提出創新的城市交通規劃方案,展示了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教育是激發學生多元智慧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學術訓練。跨學科專案活動不僅讓學生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在實踐中提升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展現了知識與社會的真正融合。
從課本到書本,整本書閱讀構建全新課堂樣態
每週,學校為學生安排專屬整本書閱讀課,將其納入語文教學的課程架構,打破傳統課堂中閱讀僅限於課本的侷限,將閱讀拓展為跨越教材界限、全方位的學習體驗。
學校依據學段目標和單元主題,精心挑選與教學內容緊密契合的整本書,比如近年來學校加入“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共讀活動,跟隨共讀活動流程,透過“導讀課”“推進課”和“展示課”三個課型,系統、有序地進行教學。在“導讀課”上,學生透過教師引導,初步瞭解書籍的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在“推進課”上,學生深入閱讀並進行思考,逐步展開對書中內容的分析;在“展示課”上,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和展示,表達自己對整本書的理解和感悟。
這種有序化的安排,使得整本書閱讀不再是零散、偶爾的活動,而是形成了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證了每個階段的閱讀活動都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整本書閱讀的常態化實施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了穩定的習慣,每一節課的安排都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使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內進行深入閱讀、思考和討論。這種穩定的學習節奏幫助學生更好地將閱讀與課堂學習結合,真正做到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最終培養出更為廣闊的知識體系和更強的思維能力。
“圖書館奇妙夜”活動中,學生利用圖書查詢系統參與“鑑書尋蹤”
從書頁到人生,閱讀引領學生走向自我覺察
書籍不僅能夠傳授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在思考中找到自我、理解他人,並探索生命的深層意義。因此,學校將生命課程閱讀視為培養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途徑。透過與文學作品的深度對話,學生不僅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惑與挑戰,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在生命旅程中的責任與使命。這種閱讀教學並非停留在表面的情節分析,而是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汲取智慧,思考“我是誰”“我該如何生活”“我的責任是什麼”等生命的根本問題。透過與書中的人物同行,學生不僅理解了別人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也學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更有意義的選擇。
透過精心挑選系列生命課程,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生命。每一部作品的閱讀,都是學生思考人生、審視自我、突破自我的契機。例如,在閱讀《長大做個好爺爺》時,學生開始反思未來的角色和責任,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逐步明晰自己在生命中的定位和價值。而《狐狸的家》透過講述狐狸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引導學生思考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對世界的同理心。
這些精心挑選的書籍和設計,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情感共鳴,激發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每一部作品背後都蘊含著值得深思的生命課題,學生在書本中汲取力量,活好每一個當下,最終成為更有責任感、更理解與關懷他人的社會成員。
透過“遊牧閱讀”,學校構建了一個跨越時空、無限延展的全息閱讀空間,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度與學習視野,連結他們與自我、世界的關係。學校堅信跨越知識與生活、心靈與社會的閱讀方式能激發學生的無限潛力,讓他們自由成長、充實自我,最終成為具備創新思維和無限可能的未來公民。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