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我朋友楊陽,是省重點的高二老師。
前幾天見面,聽她說起了兒子的事。
她兒子讀初二,不到一年就要中考了。
為了有個好成績,楊陽準備帶兒子衝刺一年。
她使盡渾身解數,拿出寫教案的勁頭,一刻也不敢懈怠。
在她急火猛攻下,孩子倒是配合了幾天,可很快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衝著她大呼小叫地說:“喜歡學習你自己學,逼我幹什麼,把我逼死了,你就開心了!”
聽孩子說這話,楊陽先是被嚇到了,而後又開始生悶氣,一會怪老公不管孩子,一會怪自己沒本事。
總之,為了學習這點事,一家子心裡都不好受。
我勸她說,家是講究磁場的,家裡的每個人都是能量接收器。
尤其是孩子,長期待在壓抑的環境中,身心會有很大的問題。
一個家最大的悲哀
是沒有人可以做自己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說,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兩種思維模式。
一種叫“聯結思維”,即我跟你溝通,我們相愛、合作,彼此認可。
另一種叫“排序思維”,就是非要比誰更正確,結果總是自己對,便要求別人聽自己的。
朋友楊陽,曾和我仔細分析過。
她能成為矛盾的製造者,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覺得大家都該向她看齊。
她一路從小縣城考學出來,而後拿下教師資格證,成為高中的在編老師。
在她的認知裡,人必須努力,“卷”才是正常的生存狀態,躺平只能被社會淘汰。
所以,當她看到老公下班後不思進取地打遊戲,就忍不住發火;
看見兒子快考試了還去踢球,就很掃興地制止,還一頓數落。
而這種事多了,不免引發矛盾,性格強勢的她,又總能把老公和兒子說得啞口無言。
到最後,她是贏了,但老公和兒子的心卻離她越來越遠。
一次,她老公實在受不了,就抱怨說:
“待在家裡,感覺比上班還累,要小心翼翼地看你臉色,什麼也不敢做。”
而孩子呢,更是硬著頭皮學習,放棄了自己的所有愛好。
說實話,我挺同情這家人的,沒人故意找碴,可就是活得擰巴。
雖然楊陽是我的朋友,但我也得承認,她是那種典型的“家庭內耗製造者”。
待在她這樣的人身邊,每天都像活在雷區,不敢越雷池一步。
為什麼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互相傷害呢?
美國諮詢師羅蘭·彌勒,就為解答這個問題做了長達25年的研究。
最終他發現,一切矛盾,源自對家人的高期待。
希望對方變成理想中的樣子,要求對方“完全正確”地做事,家庭矛盾多半起源於此。
改造伴侶,大抵落得失望;強求孩子,註定兩敗俱傷,而我們自己也變得不近人情。
到最後,整個家裡,所有人都很難輕鬆地做自己。
只有降低期待,先調整好自己,才能與家人好好相處。
否則,等待我們的,只能是無休止的紛爭和追悔莫及的結局。
強行安排孩子
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前幾天,有位博主的分享,令我很觸動。
她是那種標準的“精英體質”,每天都過得很自律。
後來,兒子出生了,她便計劃著把孩子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強者”。
她按年、按月、按天地給孩子制定計劃,要求他遵照執行。
她本以為,如此培養下,孩子必定會出人頭地。
但結果卻令人很意外,兒子的成績在高一後竟落到了班級下游。
於是某天,她便向單位請了假,早早回家幫孩子梳理一下考試情況。
結果一進家門,竟看見老公正帶著兒子打遊戲。
那一刻,她怒火攻心,朝著老公吼道:“你知道你兒子考了第幾名嗎?還有臉玩遊戲!”
老公慌忙分辯說:“孩子回來就哭了,他知道錯了,我帶他玩一會,也是安慰安慰他。”
博主剛要懟回去,兒子“蹭”一下站起來,氣呼呼地衝到她面前說:
“不要罵我爸,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你是最壞的媽媽,我恨你!”
一聽這話,博主終於崩潰了,她為了孩子操了多少心,沒想到竟換來兒子的仇視。
李玫瑾教授就曾分析說,父母養育的方式不對,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尤其是以下四個“強行”誤區,踩中一個,就會出現問題。
誤區一——強行控制
作家梭羅曾說: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而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擁有自己的夢想和選擇。”
我們不能塑造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孩子。
要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允許他們合理地安排生活。
否則,被束縛下產生的牴觸情緒,會在某一刻像火山爆發一樣,灼傷所有人。
誤區二——強行比較
盲目地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傳遞給孩子的,是他很差勁很失敗。
而這種負面評價,會讓孩子滿腹委屈,漸漸地戾氣爆棚,難以遏制。
誤區三——強行發怒
為了讓孩子聽話,有些父母喜歡用“發火”的方式。
一旦這樣,孩子會把父母的壞情緒全部內化為憤怒。
等再也扛不住的時候,怒火就會以一種更猛烈的方式傾瀉出來。
誤區四——強行說教
每當與孩子發生矛盾,我們總是急著批評指正,根本不給孩子訴說的機會。
爭吵之下,孩子往往變得很急躁,會誇張自己的不滿,說一些傷人的話。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中提到:
“別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他現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養育所賜。”
父母子女一場,別因為各種強行的安排,壞了彼此的情分。
想要成全孩子
就要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紀錄片《零零後》裡,有個叫於錫坤的男孩,喜歡科學實驗,夢想是當個科學家。
他喜歡一個人專注而認真地鑽研,也很擅長動手創作。
可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在媽媽眼裡卻很失敗。
媽媽希望他成為學霸,就把於錫坤送進各種輔導班。
但因為不愛好也不擅長,文化課的成績還是上不去。
最後,這個陽光開朗的大男孩,就在媽媽的否定下,變得鬱鬱寡歡。
我很心疼於錫坤,但也理解媽媽,畢竟教育內卷的事實前,成績代表了前途。
然而,心理學上卻有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證明這種擔憂根本沒必要。
實驗中,孩子A比孩子B多練習了7周,訓練時間也是B的三倍。
可當到了第56周時,兩個孩子爬樓梯的水平,竟然驚人的一致。
這說明,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路徑也各有不同。
但只要順應他們的個性,每個孩子都不會被社會拋棄。
我們要做的,是收起擔心,穩住心態,懷揣著信任,給孩子慢慢來的機會。
看過一篇報道,是關於“汽修女孩”古慧晶的。
這姑娘從小喜歡汽車,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
初中畢業後,她因為成績不好,進入職校讀汽修專業。
之後她每天早出晚歸,沉迷於排除汽車故障、拆裝發電機、四輪定位等等。
最後還憑藉著一股韌勁和熱愛,獲得廣東省汽車機電維修賽一等獎。
古慧晶說:
“人生出彩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是用學習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愛好努力的人也同樣值得被人認可。”
世上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子去塑造孩子,要接納和支援孩子的選擇。
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幫助孩子找到他的樹枝,他就能一飛沖天,飛向他的山峰。
若想成全孩子,不是把他養成世界上的另一個你。
而是,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小草成長為一片翠綠。
聽過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
“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還特別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錯了。”
孩子的問題,本質上都是父母的問題,是家庭內部出了差錯。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亞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當我們不再焦慮,不再控制,不再強行將自己的意志施加在家庭之上,家才會成為我們避風的港灣,才會成為孩子成長的肥沃土壤。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