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越來越近,很多地方的期末考試都結束了。
出成績快的地方,家長們已經知道了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管是什麼考試,出了成績,有人歡喜就有人愁,當很多家長沉浸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喜悅中時。
來自河南的一位小學生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時卻有點崩潰,滿分100分,孩子只考了38分,距離及格都還有22分的差距,可以想象得到,家長看到這樣的成績,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在影片中,家長吐槽,他原本還想給老師送個禮品,孩子考出這樣的成績,給老師送套房子都沒用。雖然卻帶自嘲的味道,但也說出了這位家長的心裡話。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長感覺能培養成國家棟梁,後來,感覺孩子能上大學就行了,再後來,感覺能健康成長就行了,現在,只要出來不危害社會就可以。
該家長還進一步表示,西北風總要有人喝,大馬路總是要有人掃,豬也總要有人養,自己太難了。
字裡行間,說明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低,有放棄培養孩子成為國家棟梁的念頭。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現實和願望,難免出現偏差。
同樣每天去學校上學,同樣的老師上課,一個班級裡,有人能考八九十分,有的學生及格都難,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個人認為,是人與人之間存在天賦差異,有的孩子比較聰明,領悟能力比較強,學知識有一定的優勢,另外,有些孩子的記憶力強,老師講的知識和內容,立馬就能記住。
而有的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是靠自律和自覺,需要靠父母和老師催促和監督,很多知識都學不進去,可能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難免不理想,導致考試時,很難取得好成績。
此外,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和思考方式,做題按照自己的想法寫答案。
我看過一些家長分享的小學試卷和題目,有位家長的孩子考了0分,滿滿的大紅叉,“音字填空”部分,雖然孩子都寫出了拼音,但其中一些拼音含有地方口音,說明孩子不是不會做,而是把普通話和方言的發音搞混了。
“造句”部分,孩子將自己現實生活中學到的廣告詞,用在了造句上,或者將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與媽媽的對話,用在了造句上,雖然讀起來沒啥問題,但孩子並不知道,這樣的答案不能得分。
另外一位家長分享的內容,看起來同樣很有趣,比如用高興、生氣這樣的詞語說一句話,學生寫的答案就是:我很高興,我很生氣。
句子寫得非常簡潔,但這樣的句子過於簡單,雖然沒啥錯誤,但可能也並不滿足標準答案的要求,如果這是考試,估計很難考及格。
客觀地說,很多試卷上的題目,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他們的知識儲備還不足,思維和大人存在差異。
大人認為,是孩子平時貪玩,寫出來的答案五花八門,甚至有點奇怪,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是孩子的童真和腦洞大開?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固化,在答題方面就能看到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很多語文題目,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大人以自己的認知和標準批改孩子的作業,又怎麼可能覺得孩子寫的答案是正確的呢?
鑑於此,不管小學階段的孩子考多少分,哪怕是考二三十分,家長都不必緊張,也不必覺得不可思議,更不必崩潰。
說白了,是孩子還沒領悟明白,他們自己寫的答案,可能與大人心中的答案不一樣。
多經歷幾次考試,多儲備一些知識,異想天開的想法才會慢慢減少。
其實,孩子有創新能力、有不同的思維是好事,只是,在如今以成績定勝負的環境下,孩子們的潛力沒有得到挖掘或培養,成為了“考試機器”,讓人感到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