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049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08個詞條
01
前兩天看到個熱搜:讀研被親姑姑在家庭群裡教育了。
帖主在美國留學,目前是大四的本科生,正在努力申請讀研,卻遭到了親姑姑的堅決反對。
從群裡的聊天記錄來看,姑姑反對的理由是,帖主出國留學讀本科已經花費太多,按慣例本科畢業就不該再跟父母要錢,現在還要繼續讀研,無異於啃老。
“該到掙錢的時候了。”
“先還你爸80萬吧。”
“打款的時候群裡發一下截圖。”
咄咄逼人的語氣,隔著螢幕都讓人覺得不舒服。
但帖主說,還有更難聽的,沒有截圖下來。
“甚至還說出了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女孩讀書讀多了眼光高,以後都嫁不出去”。
帖主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是一家人,還要這麼噁心人。
周國平在《人與永恆》中寫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帖主姑姑或許覺得,自己是長輩,管教一下親侄女也是應該的。
但她沒有意識到,供帖主出國讀書的是帖主的父母,父母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姑姑就更沒有立場指手畫腳了。
再親近的關係,也要留有邊界。
手伸得太長,容易閃著腰。
《知否》中的康姨媽就是個例子,自己家中事務處理不好,卻總是跑到盛家給大娘子出主意,對盛家的事務指手畫腳,給盛家帶來了不少麻煩,自己也在最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02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假借親戚之名,肆意越界。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故事。
這位網友有個小姨,把網友家當免費酒店,常常不請自來。
小姨不光自己來,還要把網友的一個遠方表姐也叫來。
表姐帶著兩個孩子住網友家,每次都把家裡弄得亂糟糟。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小姨問網友母親要了家裡的鑰匙,經常在網友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帶著她的朋友去家裡住。
時間久了,網友父母也有了意見,但母親因為太看重姐妹情感,不好意思跟小姨說,父親雖然心裡不舒服,但又要顧及妻子的面子,於是這事不了了之,小姨該來還是照樣來。
“每次她來,我都很不開心,而且會表現的很明顯,她也不在意,裝沒看見,甚至還會跟我媽嚼舌根,挑撥我跟我媽關係……”
還有前段時間熱搜上的一則帖子:親姐姐總暗示我給外甥、外甥女買東西。
題主的親姐姐有兩個孩子,都是三四歲。
因為姐姐和姐夫條件拮据,養兩個孩子開銷也大,題主就想著經常給姐姐的兩個孩子買些東西,幫襯一下。
於是題主每個月幾乎都會主動給外甥、外甥女買點衣服零食玩具之類的,過年更少不了紅包。
沒想到一來二去,姐姐卻把這件事當成了理所應當。每次題主去姐姐家看孩子,外甥一上來就先問題主給他們帶了什麼好吃的,有時候甚至還嫌棄題主買得少。
姐姐更是多次暗示題主想要什麼款式的鞋子衣服,還直接給她發玩具的連結、慫恿外甥找她要東西,這讓題主感到很不舒服。
古人云:“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任何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過了界,就會走向它的反面。
同樣,一段關係,也是如此。
題主姐姐的這番操作,才只是剛剛讓題主感到不舒服,但如果就這樣一味發展下去,這份親情被毀掉也是遲早的事。
03
每到過年,各類對自家親戚的吐槽,就會登上熱搜,讓人忍俊不禁。
“工作怎麼樣啊?”
“找物件了沒啊?”
“學習成績如何啊?”
“有多少存款啊?”
諸如此類的提問,讓人既無奈,又憤怒。
然而,問出這些問題的親戚還覺得自己只是出於關心。
但對於非常看重邊界感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關心”實則是一種冒犯。
哲學家Heraclitus說:
“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深以為然。
關係再近的親戚,也應該注意彼此相處的分寸,行事更要有明確的界限,才能保持和諧的關係。
那麼,親戚之間,要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分寸呢?
自媒體作者簡影說過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在理:
親戚之間不是走得越近越好,也不是走得越遠越好,而是應該有來有往,不涉及利益,也不虧欠人情。
古語有云:“親兄弟,明算賬。”
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許多親戚之間鬧掰,就是因為利益和人情混為一談,一方高估了自己的人情價值,企圖用人情直接換取金錢。
殊不知,別人眼中的人情價值與自己的可能並不一致,兩者混為一談,難免破壞關係。
所以說,親戚之間,儘量不要合夥做生意,也不要有太多金錢上的瓜葛。
身處一個大家庭中,不要把手伸太長,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事,努力讓自己成為那個可以肩負起更多責任的人,親戚有難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如果人人都做到這樣,親戚之間的相處自然更和諧,感情也會更加溫暖和牢固。
如此,彼此之間才能體會到親情帶來的幸福感。
記住,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貿然闖入指手畫腳,是對他人主場的褻瀆。
*作者簡介:飛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個人公號“飛小白有話說”(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觀,分享走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