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執意發動貿易戰,清華大學迅速響應,組建“大國競爭”團隊跟蹤研究。次年,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鞠建東開設“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課程,成為國內外最早系統探討此話題的本科生課程之一。
“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課程合影
圖源: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
六年間,該課程吸引了無數求知若渴的學子,成為探索國際局勢的熱門選擇,先後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課程”、清華大學精品課程以及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一書的誕生,正是基於這門課程的精華,它簡化了技術細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透了大國博弈背後的底層邏輯。
1
國際貿易爭端為何會發生
鞠老師指出,理解國際貿易爭端和世界秩序的演變,需要我們從十年、百年甚至千年的維度來審視這個變幻莫測、高潮迭起的大變局。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強調分工和交換帶來的資源有效配置以及貿易如何使得人人獲益。然而,它在解釋國家間的利益衝突時顯得蒼白無力,它忽視了經濟活動的這一面——利益衝突。
任何經濟活動都有兩面,一面是經濟的有效配置,另一面是各方的利益衝突。
因此,理解國際爭端,需要我們超越簡單的經濟模型,將國際安全、權力、政治、文化等非經濟因素納入考量。
為了更深入地剖析這些複雜因素,鞠老師構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它不僅關注資源的有效配置,還重視國家間的利益衝突。
這個框架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以長期經濟增長為核心,基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動態平衡來分析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博弈。
在這一框架下,鞠老師用“比較優勢原理、壟斷利潤原理、分工固化的增長陷阱原理”來解釋貿易爭端。
比較優勢原理解釋瞭如何透過國際分工提高跨國資源配置效率,從而使得每個參與國都獲益。然而,國際貿易的歷史常常伴隨著戰爭與征服,血與火併行,這表明現實中的國際貿易並非總是和平的。
跨國壟斷利潤原理表明一個國家或企業可能利用其在世界市場的壟斷地位,獲取跨國壟斷利潤,這種地位的爭奪會引發國家間整體利益的衝突,技術、金融、規則、軍事是實現壟斷地位的四個方面。
分工固化的增長陷阱原理說明了自由貿易可能使分工固化,導致發展中國家陷入增長的陷阱,形成窮國恆窮、富國恆富的國際收入分配格局。窮國要打破這種固化,必然與富國產生長期利益上的矛盾與衝突。
比較優勢原理解釋瞭如何透過國際分工將全球產出之餅做大,而跨國壟斷利潤原理與分工固化的增長陷阱原理則解釋了在劃分全球產出之餅上的國家利益衝突。
2
大國競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2018年3月,美國突然發動對中國的貿易爭端,隨後,爭端從貿易延伸到投資、技術、人員交流、金融甚至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成為全方位的爭端。其原因何在?
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不僅是國際政治的常態,更是塑造全球秩序的關鍵力量。這種競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展開。
透過深入分析大國競爭的普遍規律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競爭特點,鞠老師建立了當代大國競爭的“六領域—三要素一五階段”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大國競爭如何發生以及如何在各個層面展開競爭。
大國競爭並非單一維度的較量,而是涵蓋了製造業、經濟總量、科技、金融、軍事和全球治理等多個核心領域。
大國競爭的六個領域之間的內在關係
製造業作為工業水平的象徵,往往是追趕大國首先實現突破的領域。隨著主導大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追趕大國得以在此領域迅速崛起,進而在經濟總量上逐步逼近甚至超越對手。
科技關乎國家的未來,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金融則關乎資金流動與國際經濟話語權的爭奪,軍事直接關乎國家安全,而全球治理領域則體現了國家的軟實力,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影響力以及規則制定權等。
在這些領域中,經濟總量和全球治理的競爭優勢能夠為國家在其他領域提供支援,而製造業、科技、金融和軍事的競爭優勢又能夠反哺經濟總量和全球治理,形成相互促進的正向迴圈。
追趕大國只有在上述這六個領域都超過主導大國,世界秩序才會發生改變,如果只在部分領域甚至大部分領域實現趕超,主導大國依然有可能依靠其在剩餘領域的優勢擊敗追趕大國。
在大國競爭中,兩國之間的衝突或合作水平主要取決於三個關鍵要素:相對實力、政治和文化認同度以及第三方對兩國關係的影響。
根據“六領域—三要素”的分析框架,大國競爭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標和挑戰。
中美關係五階段劃分
在最初的對抗階段,兩國關係緊張,對抗頻繁,主要圍繞政治和軍事領域展開。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兩國關係逐漸緩和,進入小國-大國階段,小國在經濟領域尋求合作與發展。
隨後,隨著製造業和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兩國進入全面競爭的大國競爭I階段,原來的小國的主要目標是在經濟總量上追上大國。
在大國競爭II階段,原來的小國將在科技、金融、軍事和全球治理等更高領域發起挑戰,力求全面趕超。
最終,兩國將在多個領域形成均衡態勢,進入競爭共存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將考驗兩國的智慧和外交能力,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3
大國競爭的理論分析框架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大國競爭已成為全球格局演變的重要驅動力。為了深入剖析這一現象,鞠老師從大國競爭與新世界秩序的熱點問題出發,構建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貫穿對新世界執行規律的思考。
《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的基本框架
這本書嘗試在三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究天人之際:本書揭示了新舊世界發展動力的核心差異,即由物質資本主導轉變為由人力資本引領;知識、想法和創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驅動力。書中構建的創新世界模型對“想法→創新→技術進步→市場實現”的過程進行了規範、系統的描述。其中,提出了兩個基本迴圈:創新者與想法雲之間的迴圈、創新者與市場之間的迴圈;總結了創新世界存在的三對基本矛盾:集中與分散、公有與私有、自主與模仿。
二是通古今之變:這本書總結了 1500 年以來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的演變,提出世界秩序正面臨從霸權迭代到競爭共存的正規化轉變。當代世界失序的根本原因不是中美對世界霸權的爭奪,而是世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匹配帶來的矛盾衝突
三是成一家之言:這本書提出了大國競爭的理性分析思路,將國際微觀經濟理論與宏觀經濟理論相結合、增長理論與危機理論相結合,構建以多重均衡下的長期增長為中心的理論框架,分析“增長與危機”“共享與壟斷”“和平與戰爭”這三對矛盾的衝突、演變與發展。
中國在下一個十年的戰略目標就是 GDP 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5%,從而使名義 GDP 總量在 2035 年左右趕上美國。
中國實現戰略目標的戰略方針可以總結為九個字:不稱王,穩市場,謀共享。
不稱王:第一是指不試圖取代美國的世界霸權,因為不可行、沒好處不應該!第二是指不與美國共治世界。所謂“中美共治”的實質就是不改變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國只是作為美國實力的補充,幫助美國管理世界“中美共治”的觀點似是而非,其核心問題是看不到中美關係的階段性變化與中美利益衝突的結構轉變。在大國競爭階段,“中美共治”的結果就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被遏制,落入“追趕者陷阱",無法實現其戰略目標。
穩市場:在 20 億到 25 億人口的“亞洲”市場建立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秩序,我們稱之為“穩市場"。穩市場包括建立“亞洲”秩序,穩技術市場穩資本市場。建設“亞洲”秩序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主導制定“亞洲共同體”的規則與治理體系;第二,保持“亞洲”市場的穩定與繁榮;第三維護成員經濟體的動態進入和退出。穩技術市場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建立亞洲技術市場的“研發→創新→市場利潤”良性迴圈;第二,保證亞洲技術市場的公平競爭。這兩方面要求的核心都是反壟斷,尤其是反國際技術壟斷。對於國際技術壟斷,無論採取什麼政策措施,本質上,都需要培養本土技術的競爭力。而本土技術的競爭力,需要一定的市場份額來培育、發展。在複雜多變、危機四伏的國際金融市場,穩資本市場就是透過主動制定新的資本市場規則來規避風險、穩定市場。
謀共享:關鍵在於想法、知識與科學技術的創造與共享。人類的創新本質上是集體行為。新世界的創新有四個本質要求:第一,由全人類共同參與第二,成果為全人類所共享;第三,推動世界共同發展;第四,人性在創新活動中得到昇華。我們寄希望於中國為新世界帶來一個共創、共享、共同發展、共同昇華的創新體系。
本書提出的中國在下一個十年的大國競爭戰略
你之前關注過大國競爭話題嗎
看完鞠老師的理論框架和具體分析
你對這一問題有了什麼新認識
歡迎在留言區展開說說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
鞠建東 著
洞察大國博弈,佈局未來戰略
噹噹每滿100-50優惠
-End-
觀點資料來源:
《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讀懂大國競爭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