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導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力爭到2025年,50%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
《方案》對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街道社群、社會資源單位等主體的職責任務作了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加強對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統籌領導,指導各部門協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調動各類社會育人資源。教育部門在政府支援下與有關部門、社會資源單位協調聯動,引導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和專業指導優勢,強化與家庭、社會溝通協作。
學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聯體”,透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會同家長和社會各方共同研究、推動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相關部門、街道社群、社會資源單位在各自職能範圍內落實育人責任,與學校建立工作對接機制,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後服務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
一、《方案》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協同育人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育英學校等地考察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多次就家校社協同育人發表重要講話,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進一步做好協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於2023年1月聯合印發《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公佈97個縣(區、市)作為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並於2024年5月28日召開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現場推進會,總結交流各地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經驗做法,紮實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落地生根。
當前中小學生“小眼鏡”“小胖墩”、脊柱側彎、心理健康等問題仍較為突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同向同行、協同發力,為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我們深刻認識到以“教聯體”為載體的協同育人機制,是破解當前突出問題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調動部門資源,協同社會力量,共同為孩子們打造健康快樂成長的“大本營”,今年9月,教育部會同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科學技術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文物局、國家消防救援局、國務院婦兒工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中國科協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推動各地各中小學校以“教聯體”為抓手,在館校協同、醫教互促、體教互融、家校互動、社教同頻、警校同步上加強協同配合。
二、“教聯體”的內涵是什麼?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
其內涵是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街道社群、社會資源單位等,明確各自職責任務,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載體,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後服務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
三、總體目標是什麼?
《方案》指導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確保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
力爭到2025年,50%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
四、工作機制是什麼?
《方案》提出,推動“教聯體”建設需要建立三方面的工作機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將“教聯體”建設列入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謀劃推動協同育人工作,完善經費、人員、場地等方面政策保障,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落實落地。
教育部門制定實施方案和進度安排,與相關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推動學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聯體”,透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共同研究、推動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各相關部門、社群街道、社會資源單位落實育人責任,與學校建立工作對接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協同方式、責任人和聯絡方式,圍繞學生在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時間軸和空間場,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條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
五、各部門分工內容是什麼?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微言教育
編輯:韓衝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