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簡稱黃三角,地理學上的黃河三角洲僅指黃河在今山東濱州市、東營市以下以及向下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國第二大河口三角洲,僅次於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
黃河三角洲位於渤海灣南岸和萊州灣西岸,地處117°31′-119°18′E和36°55′-38°16′N之間,主要分佈於山東省東營市和濱州市境內,是由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三角洲組成的聯合體。
古代三角洲以蒲城為頂點,西起套爾河口,南達小清河口,陸上面積約為7200平方公里。近代三角洲是黃河1855年從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流路形成的以寧海為頂點的扇面,西起套爾河口,南抵支脈溝口,面積約為5400 平方公里;而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934年以來至今仍在繼續形成的以漁窪為頂點的扇面,西起挑河,南到宋春榮溝,陸上面積約為3000 平方公里。
黃河三角洲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開放城市,屬於國家制定的沿海開放地帶。隨著德(州)龍(口)鐵路、東營港和濱州港的建成,將使勝利油田與秦、晉、蒙大煤田連線起來,為東西部經濟的發展提供經濟結構合理的可控能源;東營港距大連港110海里,且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嶼隔海相望,具有良好的出海條件。
三角洲平原地勢低平,西南部海拔11m,最高處利津南宋鄉河灘高地高程為13.3m,老董-墾利一帶9-10m,羅家屋子一帶約7m,東北部最低處小於1m ,自然比降1/8000-1/12000。區內以黃河河床為骨架,構成地面的主要分水嶺。
三角洲是由黃河多次改道和決口氾濫而形成的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形態,分佈著砂、粘土不同的土體結構和鹽化程度不一的各類鹽漬土。這些微地貌控制著地表物質和能量的分配、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活動,形成了以窪地為中心的水、鹽匯積區,是造成“崗旱、窪澇、二坡鹼”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黃河改道、修建黃河大堤、墾殖、城建、高速公路、海堤、石油開採等)在劇烈地改變著該區的微地貌形態,但其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辨。
黃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屬河流沖積物覆蓋海相層的二元相結構,西南高,東北低,高程13-1m,自然比降1/8000-1/12000。由於黃河三角洲新堆積體的形成以及老堆積體不斷被反覆淤澱,造成三角洲平原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形態複雜,主要的地貌型別有河灘地(河道)、河灘高地與河流故道、決口扇與淤泛地、平地、河間窪地與背河窪地、濱海低地與溼窪地以及蝕餘沖積島和貝殼堤(島)等。
2009年6月20日的黃河三角洲
形成原因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閭有一次較大改道。
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餘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面積逐年 擴大,生態型別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 灘塗和溼地,成為東北亞內陸 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裡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佈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東北部的黃河入海口處,北臨渤海,東靠萊州灣,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溼地型別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hm2,其中核心區面積5.94萬hm2,緩衝區面積1.12萬hm2,實驗區面積8.24萬hm2。1990年東營市政府批准建立黃河三角洲市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併成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992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黃河三角洲溼地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原生溼地生態系統。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河海交匯的雄渾,可以看到長河日出的壯觀,更能看到由這片年輕溼地孕育出來的鹼蓬、蘆葦、森林和由這一切所構成的魚的家鄉、鳥的樂園。一塊溼地讓古老而年輕的黃河三角洲平添了無限神韻,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黃河口有了更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的內涵。
黃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陸地面積增長最快的三角洲,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物種、群落及優良的自然環境,黃河入海口按照自然演替規律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從而成為生態研究的良好基地。區內共有植物393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277種。天然葦蕩2.6萬hm2,天然檉柳灌木林1.4萬hm2,實生柳林0.1萬hm2,植被覆蓋率55.1%,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
區內有各種野生動物1 626種,其中海洋性水生動物4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6種;淡水魚類10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3種;鳥類368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黑鸛、金雕、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1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51種,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在這裡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達600餘萬隻。
隨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鳥類由2000年的283種增加到目前的36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由9種增加到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由41種增加到51種。珍稀瀕危鳥類保護成效顯著,自2005年至今,繁殖東方白鸛雛鳥741只,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由候鳥變為留鳥,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局的高度關注。2010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東營市“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的榮譽稱號。
2015年有5 330多隻黑嘴鷗種群營巢2 665個,繁殖雛鳥7 462只,成為全球黑嘴鷗第二大繁殖地,201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東營市“中國黑嘴鷗之鄉”的榮譽稱號。
黃河三角洲是一塊極具保護價值的國際重要溼地。東北林業大學馬建章院士等專家評價“地理位置優越,生態型別獨特,是中國暖溫帶儲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被譽為“年輕的溼地、珍禽的樂園”“鳥類的國際機場”。
是研究河口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形成、演化、發展規律的重要基地,對維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溼地研究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黃河三角洲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拍攝基地,6-8月,河海交匯,天然柳林、蘆葦蕩;10月,蘆花飛雪,紅毯迎賓,都是最佳的拍攝時間。
荷蘭、美國、蒙古、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6個國際組織先後派出近100名專家來這裡考察。1994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被國家列為溼地、水域生態系統16處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保護地點之一;1996年溼地國際亞太組織批准為“東亞——澳洲涉禽保護區網路”;1997年批准加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路”;2006年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級示範自然保護區;2008年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1年國家林業局授予“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1年第二次榮膺“中國六大最美溼地”。2013年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同年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秘書處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山東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溼地。
一、地方性概念
地方性分異是指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律的共同作用的基礎上,自然地理環境由於區域性因素引起的小範圍的地域分異規律性。例如坡麓、坡面、坡頂的地貌部位差別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異;再如巖性和土質的分異也是小尺度地域分異的重要原因,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巖性的差別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環境,生長不同的植物種類。華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鹼性,多生長柏樹;花崗岩風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長油松。
二、影響地方性地域分異的主要自然因素。
1.區域性地形如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地形變化→氣溫或水分或乾溼狀況變化→礦物及鹽分變化→土壤變化→構成因地形變化而產生的植被生態系列。
2.小氣候因素
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溼度、通風條件(山谷風、海陸風,盛行風與熱力環流的疊加)差異→水分條件差異植被或土壤差異。
一般原理:
a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b谷地山坡晴朗無風的早晨易產生逆溫。
c迊風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風坡氣流下沉較乾熱,產生焚風效應。
d陽坡光熱足但蒸發強,陰坡光熱少但蒸發弱,土壤水分狀先應看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額。一般我國北方的北坡是陰坡,蒸發較弱,在降水少的情況下,陰坡土壤含水率高於陽坡,植被生長條件好於陽坡。
e河谷地形水汽多且熱空氣不易擴散則形成高溫中心;冬季積聚的暖空氣不易擴散形成低溫中心。
f山脈走向與風向垂直,阻擋作用減小風速;山脈走向與風向平行,阻擋作用減弱;谷地走向與風向平行,形成狹管效應,加大風速。
g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陽輻射多,光照充足。
②中國南方溼潤→南坡光熱水足→植被生長優於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陰坡→光熱水比南坡少→蒸發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長好。
③大湖效應可使運動旳氣團變性;④山體效應使同高度山體內部氣溫偏高,蒸發加強,水分條件減弱。
⑤熱島效應
⑥綠洲風影響區域性熱力環流
⑦受地形影響,背風地帶氣流下沉,降水少,形成乾熱河谷的環境特點。
3.巖性和土質因素
①岩石風化、侵蝕狀況差異→土壤礦物質、土酸酸鹼度、土質機械組成差異→生物生境差異。
②坡度差異→沉積相差異→植被差異。
③土質不同→沉積物機械組成不同→地下水下滲及分佈或地下水位高低差異→土壤性狀差異→植被差異。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④小尺度時間內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蟲災等自然災害使自然環境產生地方性的改變。
4.人類活動因素
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狀況→地貌及水文變化→植被覆蓋率、溼地面積、土壤等自然要素改變→形成獨特地理環境。
三、以高考真題訓練綜合能力
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鬱,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遊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1~ 3題。
1.杭蓋草原附近山地對古時遊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於
A.提供水源 B.擋風保暖
C.食物豐富 D.圍獵場所大
2.相對於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杭蓋草原的緩丘牧草生長更好,是因為緩丘上
A.降水較多 B.蒸發較弱
C.溫度較高 D.徑流較少
3.杭蓋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輕,是因為河谷
A.缺乏鼠類食物
B.冷空氣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類天敵多
參考答案
1.B2.D3.C
試題分析
1.材料中呈現的情景有森林、草原、河谷,構成一個完整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是優質牧場,故水源對放牧不成問題。牧民食物是牛羊肉。附近山地牧場對遊牧民族“越冬”是能擋風保暖。故選B。
2.降水、溫度和蒸發對極小尺度地區的差異影響不大。排除ABC。與陡坡比,緩丘地形較平坦,地表徑流流速慢,下滲多,土壤水分多溼度大,牧草生長好。在總體上降水較少地方,蒸發又都較強的背景下,地表徑流能轉化為地下徑流,增大土壤水分,則草原牧草生長好,故選地表徑流少即D。
3.材料中指出河谷中草木更茂盛,老鼠食物更多可排除A。河谷與緩丘空間距離不遠,天敵差別不大。老鼠打洞而居,山坡與坡地之間的谷地氣溫差別不大,故排除B。老鼠打洞而生存,怕河谷水位的變化太大,影響老鼠棲息和繁殖。另外,在物種多的生態系統中,老鼠的生長習性是喜歡在更低矮開闊的草地中觀察天敵,牧草稀矮,則鼠害更嚴重。故選C。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