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登上熱搜的“死亡遊戲”,大家聽說了嗎?
這款遊戲正在全國多地校園內悄然流行,玩法看似簡單卻是在玩命:
一人靠牆站立,深吸一口氣後憋氣,另一人則用力按壓其胸口。
在短暫的窒息中,參與者會因大腦缺氧而陷入昏迷,甚至出現幻覺,從而體驗到瞬間的快感,因此,這個遊戲也被稱為“夢迴大唐”或“死亡三秒”。
醫生介紹,“死亡遊戲”透過壓迫心臟、抑制呼吸引發的窒息,不僅損傷心臟,還極易造成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認知障礙,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腦死亡。
每一次嘗試,都是在拿健康和未來做賭注。
有家長就反映,自己孩子在遊戲後直接暈倒,併發出尖叫,伴隨滿臉冷汗,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
家長心有餘悸道:“我兒子這一次的命真是撿回來的。”
還有網友透露,侄子班上一名同學因參與此遊戲,休克住院了,情況十分危急。
遊戲如此危險,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鋌而走險去玩呢?
知乎上一位網友一針見血指出核心原因:壓抑帶來的反彈。
現在的教育,不讓跑,不讓跳,不讓玩,孩子們別無選擇地被圈養著。
他們一沒有朋友傾訴,二課業繁重,三還要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
當壓力和焦慮不斷向內堆積,而宣洩情緒的出口又被堵得死死的時,孩子們選擇用最極端的方式來尋求快樂,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報道,除了死亡遊戲,孩子們追求快感的極端行為還有:嗑藥。
他們透過大量服用止咳藥“右美沙芬”,或癲癇藥“卡馬西平”來致幻。
過量服用後的效果,等同吸毒,整個人暈乎乎、飄飄然,會有一種“興奮感”和“幸福感”。
今年6月,黑龍江,一個14歲的初中生就因為一次性服用了30片卡馬西平,在課堂上突然昏迷,神志不清。
經醫院檢查,發現這孩子不但有高乳酸血癥、低鉀血癥、血管舒張性休克,還有肺部感染、肝功能異常等好幾種併發症。
經過了47個小時的緊張搶救和兩次血液迴圈,這孩子才終於被救了回來。
醒來後,男孩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向父母坦白了真相:
吃這個藥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了,卡馬西平“能致幻、放鬆心情”。
而這也不是他第一次嗑藥,以前他嗑過右美沙芬,後來買不到了,才開始嗑卡馬西平的。
隨後,男孩還透露:
不是他一個人在嗑藥,班裡很多同學也都在悄悄嗑藥,有的都嗑了一年多了!
他們何嘗不知道,濫用藥物不好,但被壓抑的情緒如同緊繃至極的弓弦,嗑藥只是他們試圖放鬆那根弦的無奈之舉。
所以,一開始他們可能也就吃個10片,但慢慢地,10片沒感覺了,就變成20片、30片,甚至更多!
最後發現上癮了,想戒也戒不掉了,各種副作用也隨之而來:
有的精神混亂,學習能力下降,記憶力衰退,嚴重的則抑鬱、自殺自殘甚至呼吸驟停、心臟衰竭。
現在的孩子,內心究竟承受了多少壓抑與痛苦?
攝影師張伏麟曾經紀實拍攝了一組名叫《減負,衝不破的網》的圖片,反映了很多學生的現狀。
他們六點多就要早起,上學路上,還要見縫插針地學習。
有的孩子才小學就要一個月上11門補課班,繳費單據整整鋪滿了整張床。
有的孩子才上二年級,就因為寫字太多手上磨出了老繭。
他們放學回到家,還有做不完的作業、看不完的書,一學就要學到十一二點,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
沉重的書包,長期伏案寫字,多少孩子的脊柱早已變形。
難怪孩子在《我的煩惱》中吐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四瓣,一次上完所有課外。”
因為即便到了週末,孩子也沒有得休息,還要輾轉各個課外班,甚至,她們練功的同時還要抓緊時間寫作業。
他們累到,哪怕感冒發燒,還要邊打點滴,邊寫作業。
如今,就連課間十分鐘,也不能跑跳,不能大聲說話,只能待在教室。
他們上個廁所都要打報告,而這短短的幾分鐘,就是他們每天為數不多可以玩耍的時刻。
所以你看,當你還在抱怨 996 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卻從一年級就開始了007。
他們除了學習,一無所有,精神時刻承壓,每天都在焦慮。
《少年發聲》裡就有一個叫小依的15歲女孩,從小,父母對她的要求就很高:必須班級第一。
所以,從小學到高中,她幾乎沒有娛樂的時間,不是在做題,就是在補課。
初三的時候,寫作業寫到凌晨一點,基本是常態。
上高中後,學業很忙,卻依然要擠出時間補四門課。
學習已經那麼累了,回到家,父母張口閉口還是冷冰冰的“作業”“成績”和“分數”。
長期的高壓力,高強度,低認同,低價值感,導致她只能透過自殘來解壓:
用鉛筆劃手臂,劃出一道道傷疤;咬指甲,咬到指甲都沒了,就咬指甲旁邊的皮……
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痛,對小依來說卻是另類的“快感”,因為肉體痛了,心靈的痛便少了,心情也會輕鬆一些。
《小捨得》中有句臺詞:“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現在負責,還要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負責。”
父母希望孩子有好成績,這無可厚非。
然而,孩子與機器的不同之處在於,機器可以二十四小時連軸轉,而擁有情感的孩子,卻需要休息,需要娛樂,需要宣洩。
一味地內卷,一味地壓抑,只會逼得孩子自己想辦法來滿足需求,而孩子能想到的辦法,往往都是極端的。
尹建莉老師說過:“孩子的壓力,必須有一個方式去發洩,如果被堵了,將形成內傷。”
當下的教育環境,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向前奔跑,也都是肩負重重壓力,艱難前行。
我們作為父母,無法改變大環境,但至少,我們可以為孩子撐起一把傘,抵禦外界的傾盆大雨。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先看下面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小紅書一位媽媽的分享。
她女兒在省重點讀高三,無特殊情況必須上晚自習。
但有一天,女兒卻很明確地表示不想上晚自習。
女兒說:
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晚上十點半才能回家,就像個被放逐的人形機器。
每次一抬頭就是烏壓壓的人頭,大家都低著頭,背影都是焦慮,我太窒息了。
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待個15小時,我感覺氣都喘不上來……
媽媽斟酌再三,便去找醫生開證明,向老師申請:讓女兒不再參加晚自習。
如今,沒了晚自習,女兒每天4點50就能到家,雖然還是很忙碌,但女兒明顯開心多了,學習又有了勁頭。
心理專家陳默曾說:
“孩子上了初中後,來自外界的壓力會越來越多。我們當父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家庭,幫孩子減輕壓力。”
智慧的父母,必然是孩子最佳的減壓閥。
在所有壓力都在擠壓孩子的時候,看見他的苦,知道他的累,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的內心注入力量,成為他前行的支撐。
如此,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壓力中,尋得喘息之機。
第二個故事則來自“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
她的女兒,小學,初高中就讀的都是重點學校,學業很繁忙,壓力很大,大家都很卷。
週末,大家都奔波在各個課外班時,劉稱蓮卻堅持帶著女兒外出爬山、郊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去公園遊玩。
即便女兒上了高中,她也儘量讓女兒一週有一天徹底放鬆的時間去娛樂,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最繁忙的高三時,劉稱蓮甚至帶著女兒深夜飛往內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
劉稱蓮說:“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決定,但如果時光倒流,我仍會堅定地選擇帶孩子去。這樣的實際行動,能夠更好地支援孩子的內心,這遠比簡單的安慰來得更加有效。”
在她鬆弛、冷靜、理智的教育下,女兒內心富足,抗壓、抗挫力強,成績也一直在穩步提升,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
正如有句話說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由內而外破殼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強壓下的“拔苗助長”。
一切以忽視孩子自身的情緒、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的“雞娃”和“內卷”,反而容易逼傷孩子。
拒絕焦慮,拒絕內卷,給孩子一個相對鬆弛的成長環境,孩子才能在長遠的學業競爭中贏得未來。
曾看過一個讓人深思的問答:
“為什麼醫生養孩子都比較佛系,老師養孩子卻比較嚴厲?”
“因為老師見過最優秀的孩子,而醫生見過最後悔的家長。”
為人父母,千萬別等到壓力變成病歷,才後悔當初把孩子逼得太狠。
孩子的童年,不應被束縛在滿是學業、壓力和孤獨的沉重籠子裡。
孩子的成長,相較於成績,他們更需要強壯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來支撐起一個豐滿的靈魂。
點個贊吧,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支撐孩子前行的力量,而不是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