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呢?
來源 | 《中國教師報》教師教育版
作者 | 康曉偉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教師專業發展系主任、教授
杜慧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當前,“未來社會”“未來教育”“未來教師”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彙,一些大學還成立了未來教育學院、未來教師學院等機構。
何謂“未來”?“未來”是一個與“變化”“智慧”“挑戰”“創新”“開放”“可持續”等密切聯絡的概念,已經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徵。
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時代,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將發生變革性甚至顛覆式的變化。
面向未來,教師需要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為適應“未來”發展需要而不斷提升自我。
我們認為,“未來教師”應具備以下十大特徵。
01
堅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教育理想信念不是一種簡單的想法或願望,而是深深紮根於教師內心深處對教育信仰的精神追求,是驅動教師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強大動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教師職業吸引力面臨挑戰,少數教師的教育理想信念受到衝擊。
為此,教師教育機構需要將教育理想信念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教育者透過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塑造其堅定的教育理想信念;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協同合作,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促進教師堅定教育理想信念。
總而言之,未來教師要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這是教師面向未來教書育人的基石。
02
紮實的學科基礎
學科素養是指教師在其教授的學科領域所具備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學科情感。
學科知識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和與時俱進的前沿知識;學科能力涵蓋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是教師講授課程所需的核心能力;學科情感是教師對所教授學科的文化和情感認同。
教師的學科素養不僅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還對學生的學科興趣、價值觀和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教研機構應提升專業化水平,幫助教師及時獲取學科領域的新知識,並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教師教育機構應透過專業培訓和學科深造專案,幫助教師不斷拓寬學科視野;教師教育者要加強對教師的學科文化與情感認同的培養,傳遞對學科的認同與熱愛,幫助教師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進而增強學生對學科的理解和熱情。
03
精湛的育人智慧
教師專業素養不僅包含廣泛的學科知識領域,還涵蓋育人能力、管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以及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教書育人、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等。
當前教師面臨課堂管理難度大、學生行為複雜等教學挑戰,除了擁有廣博的知識背景和紮實的知識基礎,還需要更好地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因此,教師在進入教育行業前除了掌握學科知識,還應掌握一定的育人技能。
教師教育機構需要培養教師從事“教”的情感、知識和能力,引導教師不僅學會“教書”更學會“育人”;教師自身要具備自我提升的意識和終身學習的態度,主動參與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活動,最終形成精湛的育人藝術。
04
適應數智時代的智慧素養
智慧素養是指教師在智慧時代所需具備的智慧知識、智慧技能、智慧意識、智慧思維和智慧倫理,涵蓋了教師對智慧技術基本原理與演算法的理解,有效且批判性地應用智慧技術,對智慧技術的敏感性和遵循相關的倫理規範等。
未來的教學環境將由“師—機—生”共同構建,形成一種高效協作的人機協同教學模式。
教師不僅要掌握基礎的智慧技術知識,還需要主動擁抱智慧技術、培養智慧意識、鍛鍊智慧思維、提高智慧技能、增強智慧倫理意識,打破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
同時,教師教育者要引導教師對新興教育技術產生敏感性,注重技術應用中的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
05
專業的“反思—實踐”能力
“反思—實踐”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持續對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進行審視、思考、改進,它包括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估、對教學策略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對教學實踐的改進。
“反思—實踐”不僅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習慣,在反思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形成良性迴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可以透過撰寫教學日記或藉助教學錄影、課堂觀察軟體等技術手段,客觀分析自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反應,從而發現改進的空間;教師應堅持實踐取向,關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透過行動研究深入理解教學中的挑戰,勇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持續改進和創新,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06
求真的科學態度
科學精神是指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創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
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幫助教師科學分析和解讀教育現象,客觀評估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辯證思維使教師全面客觀地看待複雜問題,制定科學的教學決策;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使教師勇於嘗試新方法、新技術;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激勵教師持續反思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因此,教師需要在複雜多變的教學環境中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避免盲從教育潮流或固守舊有方法,而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持續探索和不斷改進教學策略。
07
濃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和人格培養,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支援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
當前社會過於注重應試教育和知識灌輸,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人格培養和情感需求,這導致學生缺乏同理心、審美情趣,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工作是一項關係型工作,具有較強的情感屬性,特別是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等人文情感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教師首先要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傾聽學生的聲音,建立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
其次,教師要提升對人類文化、歷史和社會的理解,豐富精神世界,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
最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和人格品質,透過美育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道德素養和人格的完善。
08
自覺的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是指個體對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涵蓋對國家歷史、文化、價值觀的準確理解和情感認同。 教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民族觀和國家觀。
因此,教師教育者應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引導教師分析國家發展的實際問題、教育發展的緊迫需求,幫助教師理解自身在教育中的責任,進一步提升其對國家的認同感。教師自身要加強對國家歷史、文化等基本國情的學習,深化對國家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則,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將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透過文化傳承、歷史解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學生的榜樣和引路人。
09
寬廣的全球視野
全球視野是指教師在認識和理解世界時,能夠超越本民族和國家,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它涵蓋對民族、國家和國際事務的深刻認識,能夠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共性,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合作意識。
因此,政府部門應積極採取措施鼓勵教師參與國際教育合作;教師教育機構應開發相關專案,建立國際教育資源庫,分享全球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促進教師持續學習;教師教育者應引領示範,以全球視野開展教學和研究;教師應積極學習國際事務、全球教育動態和不同文化背景知識,提升自身國際素養,同時善於傾聽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與國際同行交流合作,參與國際教育專案,實現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10
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
可持續發展教育觀是指教師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和合作意識,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為核心的教育觀。
教師具備可持續發展教育觀不僅是應對時代和全球挑戰的要求,更是培養學生具有全球公民的責任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推動教育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在培養學生“學會做事”的同時,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共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其次,教師應增強合作意識,積極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專案,與同行分享經驗和資源,促進專業交流與合作。
最後,可持續發展教育觀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與責任意識,教師要堅決拒絕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換取當下優質發展,要以每一位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出發點,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支援服務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你認為呢?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