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再次當選,現在正在美國的留學生們,可謂身處第一線。迎來新總統對留學生群體意味著什麼?他們的生活、學業和未來規劃將面臨哪些挑戰?跟隨外灘君,揭開留學生的真實感受和應對策略…
文丨Luna 編丨Thea
這兩天,特朗普忙著提名多位他就任總統後的重要官員。正如外界所推測的那樣,他正欲組建一個更加忠於自己的團隊——“出錢又出力”的馬斯克、威廉·麥金利也將重返白宮,擔任白宮法律顧問……
特朗普內閣部分已確認成員
圖源:《紐約時報》
特別是很多被提名者,許多都對華態度強硬:
被提名國家安全顧問的佛羅里達州眾議員沃爾茲,長期以來對中國持有極端批評態度;
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紐約州眾議員斯蒂芬尼克,曾推動了一系列反華法案……
對於特朗普的新任期,正如外灘君之前分析過的,可能需要做好準備,迎接更加強硬的政策和環境。
而現在正在美國的留學生們,可謂身處第一線。
這次大選,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影響?
經歷了形勢越發動盪的這幾年,他們的感受是怎樣的?
對於特朗普執政的未來,又有怎樣的展望?
外灘君也和幾位在美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同學聊了聊,聽到了她們的心聲。
大選過後,
很多本地同學都有了明顯政治抑鬱
和網際網路上的針鋒相對不同,身處大學校園的同學們,即使在大選出結果之後,也並未體會到太多切身的震盪。
在加州戴維斯讀大二,統計學專業的Christina就是其中之一。
她說,學生們很被鼓勵去投票,在投票日前一個月,她收到了四五封這樣的群發郵件。
但課堂上不允許公開討論大選、自己的政治傾向這類話題。即使是私下和同學相處,也很少談論政治,留學生沒有投票權,本身也對投票這件事沒太多關注。
加上身處深藍州,校園內的環境可以說十分平和,只有在校外才會見到一些居民舉牌子,或是在車上貼貼紙“Trump President 2024”,表達對特朗普的支援。
要說影響,那可能是投票日校園裡人頭攢動,路不好走,以及出結果的第二天,很多課被取消了。
但“政治抑鬱”還是真實存在的,特別是在美國本土同學身上,甚至是一些教授。
同樣就讀於加州大學系統的Amber,在伯克利的人文專業讀大一。她身邊幾乎90%的教授和同學都強烈支援哈里斯。
“強烈到什麼程度,就算平時很喜歡參加派對的Party Students都會為哈里斯拉票,聲情並茂地寫下長文,長到我以為他們在寫論文,有理有據地號召大家去投哈里斯。大選過後,很多本地同學都有了明顯的政治抑鬱。”
《哈佛深紅報》也報道了校內教授因大選結果臨時取消課程
Bella目前正在哥大生物專業大三,大選出結果的那天晚上她沒有熬夜關注,但是第二天早上一醒來,手機裡都是身邊朋友們發的訊息,哭泣表情包、難過、難以置信……
“當時我就知道肯定是特朗普贏了。”
這一天,原本要進行的一場考試也被取消了。
Bella覺得未必全是因為教授情緒不振,但是大家的情緒低落很明顯。
“應該也是考慮到大家(學生)的情緒。因為大家在深藍州里,之前接觸到的資訊都是覺得哈里斯能穩贏的。一下出來特朗普贏,他們真是沒辦法接受。”
而且取消考試,也有安全方面的考量。“大選第二天,街上確實會感覺比平時亂一點。紐約人本來就多,可能會有人抗議選舉結果。”
相比之下,留學生不能投票,對大選的感情沒這麼多,但是情緒低落也很明顯。
Christina提到,自己身邊的非綠卡人、非美國人,大家都更希望哈里斯能夠勝選,特朗普獲勝後,大家也都比較心塞。
“留學生考慮的大多還是切身的利益,大家只是覺得相對特朗普,哈里斯提出的各種政策,對留學生會更友好。”
大學錄取、簽證、OPT……
現實問題的擔憂,比以往更甚
相較於教授允許學生停課,學校開設心理紓解室等關懷,留學生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切身利益——大學申請、簽證、OPT、找工作……
Lily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生物領域的博士,計劃明年畢業。她在特朗普上一任期時赴美,如今臨近畢業,又趕上特朗普再度勝選,頗有些“時也、運也、命也”的感慨。
在大選結果出來前,她也更希望哈里斯能當選,覺得民主黨在留學生、簽證方便會位元朗普更溫和。
2020年,特朗普簽署第10043號總統行政令,以國家安全為名,禁止特定學生和學者獲得簽證,堪稱掀起了驚濤海浪。
圖源:美國駐華大使館
但在她看來,民主黨的友善也是有限的。
“就算是哈里斯當選,我覺得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特朗普任期間簽署的總統令、簽證限制,也沒見拜登取消。”留學生能做的,也只有接受結果,做好自己的計劃。
即使是在拜登任期,Lily也眼見著
身邊有STEM專業的同學假期回國後,遲遲拿不到新的簽證,影響開學;
曾經一些CSC公派專案被取消;
已經就業的師兄師姐,在為H1B抽籤惴惴不安……
面對特朗普的新任期,她的預期不樂觀。這次如果推出更嚴格的簽證限制,甚至是對OPT動手,她都不會太意外,但這肯定不是她所希望的結果。
在未來,美國依舊會是Lily首選的工作地,但不會是唯一選擇。“如果美國真的變成了一個非常封閉的國家的話,我也沒有必要呆在這裡了,不給簽證就不給吧。”
經過這幾年的“錘鍊”,Lily越發看重“環境是否match”。美國職場的氛圍、女性產假、對亞裔的態度等等,都是她會考慮的。
她對“婚綠”也有所耳聞,在她看來,“首先,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會介意‘婚綠’這個目的,而且,這個目的之下的兩性關係,我覺得也很不健康。”
接下來,她給自己的安排是做好畢業的準備,並且利用好OPT。
“聽說上次特朗普在任期間,OPT的稽核有變慢,這次不知道會不會也這樣,但大家都有這個擔心。我也需要好好研究一下申請。”
加州戴維斯統計學專業的Christina,儘管還在大二,但是對於這類限制也深有體會。
因為自己中國學生的身份,她擔心直接申請STEM專業被限制,所以選擇了“曲線救國”——先申請了BA文憑的專業,入學後,透過學校的轉專業機制,到了現在的統計學。
(BA文憑,即Bachelor of Arts,文學學士學位,通常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藝術、文學等領域的學科。)
只不過,也不是所有專業都能曲線救國。
“像特別熱門的CS專業,只要入學時沒有被這個專業錄取,那麼入學後也不能轉過去;還有些專業,轉進去需要抽籤。”
儘管這類限制並不針對留學生,但也算是“卡簽證”後的連帶影響。
對於OPT和就業,目前離Christina還比較遠。但她提到了近來被大學接連取消的DEI部門(負責群體多元化的部門),如果未來職場也採取類似的政策,那麼對於亞裔學生可能不是個好兆頭。
“取消了DEI,公司為什麼一定要錄用亞裔、錄用留學生呢?”
不過在她瞭解下來,身邊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家中做好了經濟支援和就業準備,他們也做好了畢業回國的打算。相比之下,不需要太為OPT和留美工作擔心。
只有讀人文的Amber在分享中,可以在專業上略微寬心一點。“可能在他們看來,我們讀文科的,一算是送錢,二不接觸核心科技。所以對我們的限制不會那麼大。”
當然,讀人文的她並不會在本科畢業就止步,還有更長遠的讀書計劃。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美國的政策會變成什麼樣,會是誰做總統,現在還說不準。
著眼當下,Amber更擔心的是,大選對貿易關係的影響。“畢竟家人都在中國這邊,做生意和美元匯率也有關係,貿易關係可能會直接影響收入。”
“我覺得我未來的計劃不會因為一個總統的當選而發生重大的改變,除非總統做出了什麼顛覆性的事情。”
在大學的象牙塔外,
可能要面對一個更動盪的美國社會
除了簽證等問題,大家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美國社會的變化。
加州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地區之一,對Christina來說,學校是象牙塔般的存在,在校內完全不需要擔心被歧視。
2023/24年度加州國際生數量
圖源:《2024美國門戶開放報告》
今年,她參加了學校食堂學生助理的工作,在正式上崗前,接受了總計七八個小時的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各種問題,其中就包括歧視、騷擾。
“這是每個入職的人都要接受的,級別越高越嚴格。教授們還會接受更多監管。”
但是象牙塔本身,也不是一塵不染,而象牙塔外,更是暗流湧動。
曾在康州生活過的Bella說,搬到紐約後,確實人多且雜。儘管她自己沒遇到過什麼直接的種族歧視,但是身邊的朋友分享過。
比如去餐廳吃飯,可能會被安排在靠近角落或風口的地方。
這不是一次兩次的偶然事件,而是多次遭遇後,幡然察覺。
“很多人對亞洲人還存在著各種刻板印象,特別是覺得亞裔比較順從(submissive),容易被控制,遇到委屈也不說。”
Bella說,“所以從一個尊重的角度來說,如果我遇到什麼不滿意、不舒服的地方,會直接說出來。”
這種更加“美國式”的表達,很好地幫助Bella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在聽了朋友的遭遇後,她“有時去餐廳吃飯,會主動要求給自己安排一個靠中心的位置”,主動提出自己的需求。
相比於Bella的經歷,Amber看到了一個更加複雜、糾結的美國社會——特別是在特朗普當選後,可能會更加動盪,甚至分裂。
在Amber眼裡,學校的環境非常包容,她也很喜歡。
用她的話說,學校裡的遊行,從她入學開始,就沒斷過。常常會看到一群人圍觀幾個人的演講,或是有人喊口號,甚至有時候聲勢浩大,會堵住部分通道和門。
對此,Amber很感動,“會有人去在乎世界另一端人們的命運”。哪怕她要因此繞路,多花10分鐘去上課,也不是很介意。
但她話鋒一轉,“他們有些霸道的地方,會道德綁架的地方,我不是特別喜歡。”
有一次遇到遊行佔據了大門,她想要從旁邊的校門經過,對方卻高喊,“從這裡透過就是反對XX,支援XX!”
Amber表示無語,“你都不知道我背後做了什麼,我也沒有打破陣型,從這裡經過跟我的立場觀點一點關係都沒有。這種強盜邏輯我不太喜歡。”
而作為中國人,Amber甚至遇到針對行為,“是一些國家立場相關的挑釁”。
以後會不會遇到比這更加極端的指控、裹挾,是未知的,也是不容樂觀的。
對於特朗普再度掌權,Amber也擔心,“如果針對亞裔的仇恨行為(Asian Hate)更嚴重該怎麼辦”。
就在特朗普勝選結果出來後沒幾天,網上各種新聞不斷,甚至康奈爾大學都親自下場闢了一條謠言,稱自己沒有建議I-20 F1身份的國際學生在2025年1月20日之後不要離開美國。
這些惡作劇也好,戲謔也好,都透露出大家對特朗普上臺後的擔憂。
對於美國政權更迭,在美留學生們似乎除了接受結果也做不了太多。正如幾位同學的分享,我們也能看到不少擔憂。
不過,在此之外,她們都選擇先集中精力過好當下的學習生活。
對於未來可能的變動,做好經濟、學業、就業計劃,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可能的風暴。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