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國外上學前,不少小夥伴都曾幻想過與不同膚色、口音各異的外國同學談笑風生,迅速融入本地社交圈子,然而,現實卻會給你重重一擊,下面主頁君將為大家分享一位留學生的真實經歷,希望能為即將前往海外學習的小夥伴們提供一些寶貴的社交經驗。記住,有些圈子如果難以融入,那就不必勉強自己,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
微訊號:Panopath_liuxue
出發去國外上學前,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曾幻想過——
自己和膚色不同口音各異的外國人談笑風生、迅速出入遊走於本地社交圈子?
很多小夥伴在剛剛出國的時候都會嘗試著去和外國人進行社交,秉著“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原則積極報名參加各種活動。後來,有的人融入了老外的圈子,有的人退回了華人圈;有的人走幾步路抬頭低頭全是朋友,有的人到頭來只願意和熟悉的兩三個人交流。有的人接受自己無法融入各種團體,而有的人耿耿於懷——
我這麼開朗熱情,完全就是大好人一個,怎麼會融入不了?
01
與外國人交往實錄
早上九點半,我被Snapchat特別的資訊提示音吵醒了,原來是CSE課和我同一個小組的外國課友們在討論今天晚上的趴體。
“Hey Jessy, you wanna join us?”
突然被cue的我有些受寵若驚,畢竟開學兩個月來,儘管我一直在努力融入,我在組裡的角色依然僅僅是the asian kid who is good at studying。久而久之,我也漸漸失去了剛開學那會兒想要成為“one of them”的動力。
盯著天花板,我糾結了起來;算了吧,去了也是繼續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待在一邊,明明插不進他們的對話卻還要笑著假裝很有共同話題的樣子,真的好累。可是好不容易他們想起我一次,也許這次我終於可以扭轉我nerd形象了呢?這次拒絕了,也許他們就真的不會把我當作他們的一份子了呢?
“Give me a sec, let me think about it.”
為了不錯過早十的discussion,我如是回覆。
在走去lecture hall的路上,我碰到了orientation時和我同一個組的Cathy,她畫著挑眉穿著吊帶legging拖著sandal,和身邊的白人小哥哥一路打鬧著地迎面走來。
“Whats up, Jes?”
她笑著和我打招呼,露出了一口白牙。我突然想起剛見面時的她,那時候我們都拘謹得除了詢問中英文名、家鄉、專業就只剩下相顧無言。
而現在我似乎還是沒有什麼長進,尤其是和外國人相處時,即使表面一副熱情開朗健談的樣子,內心卻總是在打鼓,總是擔心自己的口語不地道,擔心對方對自己發起的話題不感興趣。明明期待著和外國友人們談笑風生,聊起來後卻又想趕緊逃離這場讓人緊張的對話。
而Cathy,已經儼然一副abc的樣子。她一定融入地很好吧,我想。好羨慕,要是融入白人圈這件事也能有人carry就好了。
“Sureee imma definitely go!”
我掏出手機,應下了group chat裡的邀約。
再試幾次吧,除了膚色不一樣,他們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放平心態去趴體好好have fun啦。
然後,一年過去了,我們進入了大二。
我在大一想著的再試幾次,有用嗎?
是的,我可以在週五和隔壁來自墨西哥的Jackie和來自西班牙的Joyce一起化上大濃妝,去隔壁的Frat Street串街party;
我可以在學校的求職大會上,用得體的英語與來自各個行業的人士進行專業層面的交流;
我當然也享受每週去那個雖說成員有50個人但每次meeting只來十幾個的小社團,和學天文的俄羅斯小哥、學生物的美國小姐姐一起看看影片;
我不怕在教授提出某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卻幾筆帶過時,果斷地舉起手說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at;
我也漸漸對於人群中各種口音的英語是哪個地方的人,形成了條件反射的感應。
可是,當一天終了,將近午夜,我拿起手機,想要找點親近的人嘮嘮嗑說說閒話、抱怨一下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差勁的教授、還有上課時旁邊大聲說話的同學,我還是習慣性的打開了。
我還是喜歡和我的中國朋友訴說自己的戀愛心事。
我還是喜歡和我的亞裔朋友吐露自己的童年趣事。
好難。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擁有白人朋友。
我並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或者滿足曾經的自己對於出國的憧憬,真正的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心,視這個地方為另一個家,稱這裡的人為family。哪怕我此刻可以說,自己成為了一個擁有多元的包容的社交圈的人,可是那些真正交心的、相處最親密的人,還是這些和我來自同一個地方、和我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他們。
只有在和他們交流時,我才感受到真正的放鬆,不用感受突然想不起來某個單詞的窘迫,不用在說完一個joke之後沒有被get到時自己趕緊轉移話題。我好像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無差別化交流,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融入一個新的圈子。
所以,問完自己,在睏意包圍我之前,我隱隱約約地嘟囔了一句,我好像還沒有交到一個白人朋友呢。
02
是什麼使人人有別
也因此,由於融不進去以及中國留學生實在太多了,大家對很多中國留學生總有個刻板的印象,就是愛抱團。但是很多時候這種抱團也是迫不得已的,除了社交場合,佔我們留學生活大半部分的學習生活就更是如此。
隨機分配組員的小組作業上,咱們也不是沒嘗試過和不同國家的同學愉快合作,只是被某些人放了幾次鴿子,十以內加減法要求助谷歌的某些人搞了幾次心態,某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針對了幾次之後,下一次自由組隊的結果就是多元化大大下降。
某些契機認識的“隊友”“朋友”,你以為合作得還算順利,怎麼就不能進一步發展成好朋友了呢?
然而,很多時候這種團隊都會在任務完成碰拳慶祝的一刻原地解散,下次見面能互相打個招呼的只是少數,甚至有些人根本記不得有過你這麼一號人(“哦,你也上過這個課?好巧啊!”)。
反倒是有些有點過於社牛的中國人,你還沒意識到身邊坐著一個人呢,二維碼就伸過來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拒絕。有些目的不純的很讓人反感,但有些也就無所謂了,恰好有機會互相幫忙的時候好歹算是“認識”。
不知不覺地,你也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麼特別,但明明看到學校裡三五成群的都是長得差不多、口音差不多或者很早就認識了的人。想打入一個陌生小群體的內部,好像真的存在一道堅不可破的壁。
03
如何和外國人社交?
在“自己人和自己人交往”的現象中,誰都別想甩鍋給老外,覺得“本地人排外”或者動不動就認為自己“被歧視了”。咱們總覺得自己和外國人玩不到一起去,但有些老外也在發愁怎麼才能和中國人成為朋友。
所以我們該怎麼努力為大家緩解這種尷尬呢……
不要表現得太“符合刻板印象”
有些外國人可能對中國人有些刻板印象,我們自身很難改變他們的成見(更何況這麼多留學生確實無奇不有),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接受我們中的一部分人,透過現身說法來逐漸“闢謠”,而不是繼續坐實那些我們很“無趣”或“刻薄”的方面。
比如像上面這種試圖和中國留學生交往但感到無助的老外,我們不妨對他們表現得更熱情一些,更直接地表達善意。
團結“局外人”
很多時候,作為客人的我們都會覺得本地人們的圈子過於根深蒂固,讓人難以融入;或許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和你一樣“苦本地人久矣”。
另外,不像咱們走到哪裡都能找到龐大的華人圈,很多小國留學生在當地真的是沒有堅不可摧的“舒適圈”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以“國際生”的共同身份團結起來。
適度參加社團活動
如果你有一些特長、愛好,那就有很多機會透過這些來結識新朋友;這樣既可以快速鎖定同好,節約溝通成本又不用克服尬聊的心理障礙,又可以保證定期和他們見面交流、一起參加活動、完成很有成就感的任務。
別太把人家當外人
有到中國留學的ABC表達過自己的困惑:由於身份的特殊性,在學校感到自己既不夠像美國人,也不被中國人當成自家人。
在國內,我們確實有的時候會把“外國人”的身份看得太重,那些可能除了護照不一樣其他方面都地地道道的人大概一輩子也別想擺脫“這不完全就是個外國人”的評價。
這就不得不說了,認朋友認同胞有的時候真的沒必要那麼嚴格,有些ABC甚至比“真”中國人還愛中國呢,你再把人家當外國人,交往上處處心存芥蒂,那可實在是有點沒必要地見外了。
@victoriazhou
話說回來,其實融入不了才是常態。
雖然我們總想著入鄉隨俗、交友多多益善,但沒有哪個地方能做到讓四方來客全都賓至如歸併且同化統一的、無差異的身份。和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為朋友當然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觀念和處世方式出入過大,在交往中我們也會清楚和這些人終究走不到一處,那麼這種社交就或多或少成為了一種負擔(如果你並不享受這個過程)。
比如, 如果你本來並不喜歡那種忘乎所以的瘋狂的蹦迪狀態,但是因為身邊的外國朋友全都這麼做便有樣學樣,不計後果地把自己灌醉……很難說強行參與這樣的社交能不能拉近和這些朋友的距離,但可以肯定,人家常年這麼幹已經習慣了,事後你的身體遭罪可沒有別人幫你分擔。
再比如,很多人到了西方國家都難逃被追著傳教。如果你不介意、單純很想和一群“很友好”的人社交,那可能會參加他們的活動、討論、晚餐,在其中不亦樂乎;但如果你確實不感興趣,但一開始又不好意思拒絕人家的好心邀請,認識了幾個積極的信徒,那弄不好接下來幾個月裡的每一天你都會面臨“如何回覆對方貼著笑臉的‘最近怎麼樣’‘有沒有興趣參加講習’一類的問候資訊”的難題。
退一步講,“總待在華人圈子”又不等同於沒有能力和其他人交往,更不意味著“出個國白出了”,我們也該為自己有如此強大的海外群體感到驕傲才對。另外,其實很多人可能在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體驗了生活、交友習慣上的差異以後,才懂得我們中國人有些行事品質和觀念的可貴。
這樣,我們就更有理由大大方方地做自己,而不是為了看起來更處於社交中的優勢地位而——
04
偽裝身份
有的人在國外覺得和白人“打成一片”就很酷,發出來照片裡的人五顏六色很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都說“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而身份當然越小眾就越脫俗,總要給自己編一個聽起來更高階的或者更西化的。
比如, 和我們上面說過的長著一顆中國心的ABC恰好相反, 有些中國留學生喜歡假裝自己是ABC,甚至假裝自己不懂中文,和外國人一起“看不起Chinese-Chinese” 。
還有一些人喜歡用方言區介紹自己的身份,比如會說廣東話的一定要一遍遍強調自己是Cantonese,甚至直接說自己是香港人,儘管老家是福建的。
這類行為無疑都是本質自卑而又想強行抬高自己的表現。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尊重自己的真實身份,則更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賞。
有些親眼見到過同學“偽裝身份”的人也說了,他們以為自己討好了的外國人背地裡也會嘲笑他們是香蕉人,而身為同胞的我們也就更難以接受這些“忘了自己姓什麼”的人了……
本文系授權釋出,By 鷗醬,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微訊號:Panopath_liuxue。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