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控制情緒的男孩,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教育男孩,記得多向他表達溫暖的愛意。
不知道媽媽們是否發現,與女孩相比,男孩子似乎總是更愛鬧騰,情緒更無法自控。
他們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摔東西;
玻璃心,遇到一點問題就暴躁或哭鼻子;
還半句說不得,你說一句,他頂十句......
但你知道嗎?這並非男孩的錯。
男孩控制衝動的額葉區域發展緩慢,自控力不足,因此更容易對外界的刺激產生激烈反應。
所以,面對情緒易激動的男孩,父母無論是發脾氣,講道理,還是以暴制暴,往往很難達到教育效果。
要想養育出一個情緒穩定、核心強大的男孩,父母應該先從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開始,比如多說下面這9句話。
“就算哭了,你也還是男子漢”
長久以來,男孩哭泣總是被視作懦弱的表現。
就像短片《Boys Dont Cry》中媽媽,從兒子剛出生開始,她就教育他要堅強勇敢。
兒子受了委屈,她一再強調:“你要勇敢點,好嗎?”
兒子傷心哭泣,她直接訓斥:“你為什麼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在媽媽的限制下,男孩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眼淚,但內心的委屈、受挫和不滿等負面情緒卻越積越多。
直到有一天,這些情緒壓抑到了極限,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出來,他舉起拳頭就揮向了同學。
淚不外流,終是內傷。
哭是孩子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允許男孩哭,排出心裡的垃圾,陽光才能照進孩子的心裡。
允許男孩偶爾脆弱,他才能在理解與接納中,逐漸變得堅強。
“你可以發脾氣,但要好好說”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巷人家》裡,有一個名場面:
媽媽宋瑩瞞著兒子偷偷下館子,結果卻被聰明的兒子當場抓包。
儘管兒子很生氣,但他控訴媽媽時卻條理清晰:不講義氣,拋夫棄子,騙他去買菜,實則是去吃獨食。
全程,他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撒潑打滾,沒有砸東西出氣,卻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不滿,讓人忍不住給他點贊。
蔡康永曾說:“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一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無需刻意避免。
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
懂得“好好生氣”的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出情緒的泥潭,逐漸成為情緒的主人。
“難過的話,我會抱抱你”
錢志亮曾分享一個案例。
學生競選班干時落選後,深受打擊,悶悶不樂。
爸爸知道後,便給兒子分析原因:
“班幹選舉看人緣,同學沒有選你,肯定是因為你平時太固執,脾氣又不好,得罪了不少同學。”
兒子低頭不說話,他又補了一句:“沒選上也好,你以後就專心搞學習。”
不等他說完,兒子轉身就將自己鎖在房間。
不懂共情,忽略感受,是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
孩子何嘗不明白父母講的那些大道理,但他難過傷心時,需要的只是有人安慰。
因此,請不要急著說教,而是要說:
“我知道你心裡難過,可以和媽媽說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來,讓媽媽抱抱。”
無條件的愛與陪伴,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跨越內心的那道坎,迎來成長的陽光。
“沒關係,我們一起解決麻煩”
之前有個火爆的影片:
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西瓜汁,紅紅的汁液瞬間灑滿了一桌。
本以為孩子會因害怕父母責罰而驚慌失措,但他只是略顯忐忑,仍笑著看向爸爸。
爸爸立刻拿起紙巾擦桌子,媽媽也走過來安慰他,一家人開始一起收拾。
最後,媽媽把自己的西瓜汁分給了孩子,爸爸把自己的倒給媽媽,而懂事的男孩,又分了一些給爸爸。
一家人隨後其樂融融地吃起了飯來。
有一句諺語說: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男孩們粗心好動,精力充沛,難免會在成長過程中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
我們無法左右已經發生的事,但可以轉變自己的心態去面對。
摔碎了碗碟,收拾乾淨就好;做錯了事情,解決問題就可以。
遇到小意外、小錯誤時,父母一句“沒關係”抵過一萬句“都怪你”。
“你可以抱怨,我在聽”
在大多數家庭裡,孩子們常常被教導不能抱怨或發牢騷。
殊不知,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
允許孩子適當抱怨,讓情緒得以流動、疏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發展。
網上一位媽媽分享,兒子放學回來就是一通抱怨,說討厭老師,再也不到學校去了。
她很想批評兒子兩句,可是因為咽喉炎說不出話,只好乾瞪眼。
兒子接著發牢騷:
“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麼老師看不到我的努力。”
說著兒子委屈地哭了,媽媽便抱了抱兒子。
結果兒子把委屈說完後,卻謝謝了她,然後就繼續學習去了。
所以你看,孩子的抱怨,背後藏著的是他的煩惱和委屈。
父母放下說教與指責,學會傾聽和陪伴,孩子才能清空負能量,輕裝上陣。
“不著急,慢慢來”
小時候,在學習方面,男孩似乎常常比女孩遇到更多困難。
哪怕拼音從幼兒園就開始學,一直到了二年級,還是經常“bd”分不清;
說起奧特曼,頭頭是道,一到了看圖說話,半天憋不出一個字;
寫的字總是七歪八扭,還經常缺胳膊少腿……
這其實是因為,男孩大腦發育相對遲緩,所以在理解能力、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各方面都表現的比較差。
但這些差異會在男孩上中學以後慢慢縮小,甚至追上來。
而在此之前,父母要做的,就是放下焦慮,遵循男孩的成長規律,允許他一步一個腳印走,慢慢追趕。
就像鍾南山,哪怕他從小就頑皮,經常逃學,學習很差,還留過兩次級,但媽媽從不責罵他,反而耐心教導他,鼓勵他。
父母的耐心,就是男孩成長的最好養料,最終幫助他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在觀看《爸爸去哪兒》時,有這樣一幕讓我記憶猶新——
當Jasper不小心犯錯時,陳小春會毫不留情地教育他。
當陳小春自己也犯錯時,他不逃避,不掩飾,而是真誠地跟Jasper說“對不起”。
這種平等的溝通,讓他們面對衝突和矛盾時,總能因為一方的及時道歉而融洽的相處。
反觀很多父母,卻過於在意自己作為父母的面子,一聲“對不起”,總是難以啟齒。
結果導致孩子有樣學樣,不尊重別人、缺少擔當。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說:
“優質父母知道,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好父母,不怕向孩子認錯。
透過道歉,我們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成為更好的家長。
同時,也培養出有擔當的孩子,讓他知道做錯事就要敢於承擔。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曾經看過一個影片。
一個七八歲的男孩想嘗試走過鐵索橋,但剛走幾步,就因為橋搖晃得厲害,連忙退了回去。
這時,身後的爸爸牽住他的手,溫柔地說:
“不怕,往前走,爸爸相信你,爸爸會保護你的。”
男孩聽了爸爸的話,猶豫再三,最終鼓足勇氣,一步步堅定地走過了鐵索橋。
男孩天性喜歡挑戰和探索,但又因為信心不足,常常退縮。
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不僅是對他們的支援,還會讓他們產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覺。
所以,當男孩想嘗試新技能,或挑戰某些活動時,不要打擊他,而要告訴堅定的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教育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父母的信任,就是孩子不懼困難、不怕挫折、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
“你在這件事上,做得很棒”
男孩天性好強、愛面子,所以更需要大人的肯定和認可。
然而,真正有效的誇獎,可不是隨口一說的“你真棒!”“了不起!”之類的。
而是具體地描述出事實,並給予肯定,比如:
“你很努力啊”——表揚努力“這個方法真有新意”—— 表揚創意“你做事情的態度非常不錯”—— 表揚態度“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 表揚堅毅“你一點都不怕困難,太難得了”—— 表揚勇氣“你把自己的房間/書收拾整理得真好”—— 表揚責任心和條理性
這種有針對性地表揚,會讓孩子逐漸形成成長型思維:
“我只要往這方面努力,就可以進步。”
積極的暗示以及正面的反饋,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更有勝任感,更加有勇氣挑戰困難。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每一個自信、陽光、情緒穩定的男孩背後,一定站著溫柔而堅定、智慧又耐心的父母。
哪怕男孩的養育,勞心費力又傷神,他們也一直用心陪伴,悉心澆灌,給男孩溫暖,給男孩力量,給男孩指引。
先有用心的耕耘,而後才能靜待花開。
點個贊吧,從今天起,放棄簡單粗暴的教育,多一點用心和關愛,男孩們自然能昂首闊步,向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