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根據最新資料,印度已經成為美國國際生的最大生源地。近年來,各國印度留學生的人數都在迅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學生人數略有下降。是“卷”不過了?還是另有原因?對留學生來說,這又帶來了哪些新動態?
文丨週歲 編丨Luna
前段時間,“印度超越中國大陸成為美國國際生第一大生源地”的訊息登上了熱搜,許多印度媒體也爭相報道此事。
資料來源於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釋出的《2024年度美國國際教育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2024 Report)。
印度留學生快速增長的勢頭,前兩年就已有端倪。不止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加拿大甚至還被人戲稱為“小孟買”。
一方面,頗有印度人要“卷”翻全球高校的勢頭;另一方面,也有一種海外高校和中國學生漸行漸遠之感。難道真是中國學生“卷”不過了嗎?
深扒印度學生的留學百態,外灘君看到了一些共性問題。
東亞做題家,“卷不過”印度人?
“整個圖書館只剩中國人和印度人,這是一場揹負著國家榮譽的內卷大賽!”
“我不會認輸的!”
圖源:@王小狗獨立日
拍攝於英國利茲大學圖書館的這條VLOG,雖說有些玩笑,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印度留學生的“卷王”氣質。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的印度同學,我醒著的時候他醒著,我睡著的時候他依舊在學習,甚至在浴室裡學習”
“我上次跨年捲到早上7點,輸給了印度人,走的時候他還給我來句Happy New Year。”
以至於有人感慨,以前最卷的是中國留學生,現在可能要讓位給印度留學生了。
不過,同樣是“卷”,印度學生強大的動機和決心是從哪兒來的?
最直觀的一個原因應該是留學目的了。簡單地說,相比中國學生,印度學生在留學這件事上更加追求“短平快”,目的簡單直接——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
《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也指出,中印兩國留學生的顯著差異,一個是畢業後在當地就業的意願,另一個是經濟能力。
對相當多的中國留學生而言,提升學歷也好,留在當地就業也罷,總體上大家還是對高質量教育本身有渴求的。在經濟負擔得起的情況下,大家也樂於去申請名校。
但印度留學生群體,目標則單純和強烈得多,透過留學改變命運,畢業後就業並定居當地。這和印度當地的就業環境離不開關係——名校難考,工作機會少,薪水低。
對於印度學生來說,世界上最難考的學校可能不是麻省理工,而是印度理工。單看數字,這個說法還真有一些道理。
以2023年本科新生的申請資料為例,麻省理工美國本土學生的錄取率為5.6%,國際學生錄取率為2.0%。但是,印度理工對印度學生的錄取率僅有1%。換句話說,最能“卷”的印度學生還是留在了印度國內。
工作方面的情況更是難以言說。有在加拿大長大的印度裔回到故土,看到有隊伍足足排了四個街區,僅僅為了申請一個郵差職位。甚至受過教育的人,也在爭取一些能夠維持生計的普通工作。
相比之下,留學是個大好機會。“所以如果人們有錢,他們肯定會送孩子去國外,不管是去哪裡。”
儘管這些年印度的中產家庭有所增長,但留學仍舊是一大筆費用,甚至有家庭需要砸鍋賣鐵供孩子留學。也正是兩個原因疊加,使得印度留學生更青睞學費更便宜的學校,或是研究生這樣的短期課程,可以少花錢,早畢業,早求職。
這一點,從《2024年度美國國際教育門戶開放報告》上也能看到印度龐大學生數量帶來的一些影響:
本科生人數呈現出略有下降的態勢,相比去年減少了4,727人,降幅為1.4%。
研究生人數則持續上揚,現已突破50萬人,同比增長率為8%。
此外,OPT專案的增長態勢極為顯著,總計有 242,782 人,同比增長22%。
在一些地區,研究生也比本科生更有機會為配偶或者子女申請額外的簽證。曾有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生告訴外灘君,班上有印度同學透過和丈夫交替申請學生簽證和親屬簽證,以長期留在當地。屬實是充分利用政策了。
當印度學生超過中國學生,
美國等留學目的地會怎樣反應?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印度超越中國大陸成為美國第一生源地,除了印度學生的求學需求,也有美國這邊的政策助力。
2020年,特朗普簽署第10043號總統行政令,以國家安全為名,禁止特定學生和學者獲得簽證,就此打開了限制中國留學生的口子。
圖源:美國駐華大使館
在此之後,各種落地進小黑屋調查,不能續簽簽證導致只能放棄學業,STEM本科專業申請難度越來越高等訊息,也時常見諸報端。中國赴美留學生明顯下降,也正是從2020年開始的。
但另一方面,大學需要國際生的學費來補充資金,美國本土也有多元的人才需求,那麼,增加其他地區的國際生就成了必然的行動。
《2024年度門戶開放報告》中提到,有8個國家輸送的國際生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包括孟加拉國、哥倫比亞、迦納、印度、義大利、尼泊爾、巴基斯坦和西班牙。
不過,相比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這些國家,印度學生可以說是佔了人多的優勢,拿下了最多的席位。
當下中美科技競爭、人才競爭進入白熱化,是促成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尤其是STEM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當印度學生數量繼續攀升,會帶來什麼?
《南華早報》也曾發文探討過這個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美國和印度的合作正在增多,加上美國也一直對國際生有旺盛的、多元的需求,增加印度赴美留學學生數量,加強美印兩國的教育交流、招生、學術合作,都是很有可能的。
近年來,美國對印度留學生的待遇也更優惠。2021 年的資料顯示,超過 1/3 的印度留學生簽證持有者擁有 OPT 的機會,而中國留學生的這一比例僅為 18%。
也有觀點認為,印度人更適合管理崗位,而中國人更適合解決實際問題。赴美留學的難度,可能會因為產業崗位的需求發生變化。特別是如今,印度人正在接手全球的政商科三屆。但這種觀點也有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的嫌疑。
不過,在鳳凰衛視的採訪中,倒是有學生和學者提出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其一,“印度人接手政商科三屆”的情況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和重視教育的觀念分不開。這些年,當印度家長重視教育,手裡又變得富裕了些,能夠送孩子出國,那麼這些留學生站上國際舞臺是遲早的,只不過大家還不習慣看到這麼多印度人“亮相”。而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印度學生更會“卷”。
還有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就讀的印度裔學生指出,大家現在所能看到的成功印度精英只是很小的樣本。就拿前英國首相蘇納克來說,他們的祖輩先是到的非洲,當移民統治結束後,再去的英國。本身就帶著更多資源移民英國,也奠定了他今天的成功地位。
其二,是出海的印度精英們大量集中在理工科,屬於高技能移民,特別是前往美國的印度精英。他們本身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知道怎麼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也懂美國教育裡看重的品質、特質,能夠更好地幫助後代在美國社會取得成功。
當然,回到“印度學生持續攀升”的問題上,當印度學生不僅選擇的專業多集中在計算機科學、工程等領域這些高科技產業核心需求,而且度學生往往以留美工作為目標,願意長期留在美國,成為美國科技產業提供穩定的人才儲備,那麼“雙向奔赴”也有很大可能。
印度學生面對的危機
也是留學生共有的
但是,一路看漲的留學人數的反面,是印度學生正在面臨的許多困境與危機。其中不少也同樣是其他留學生共有的。
1
簽證政策變得不友好
儘管美國目前還沒有明確針對印度留學生的收緊政策,但是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都已經有所行動。
加拿大自今年11月8日起,終止針對14個國家(包括印度)的國際學生快速簽證計劃。並且在今年已經削減了35%學習簽證批准量的情況下,明年要再削減10%。
英國從今年1月起,國際生完成學位前不允許從學生簽證轉換到工作簽證,且除博士和研究型碩士以外的留學生不允許攜帶家屬前往英國。
澳大利亞從今年7月起,施行國際學生每週 24 小時工作上限的新規定。並且部分大學對來自印度一些邦的學生實施限制,如禁止或限制來自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等地區的申請,以阻止動機不純的 “非真學生” 獲得入學許可。
盤點背後原因,是這些國家要控制移民的數量和質量。此前,太多印度學生透過留學,實現一家人移民,但顯然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希望能吸引更多高質量移民。而這裡面有時還涉及一些非法事件。
澳洲政府發現,有大量印度學生利用簽證漏洞,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入境後放棄大學課程,轉去更便宜的私立學院就讀,然後打工賺錢並尋找移民機會,這可能導致澳大利亞移民系統的完整性受到威脅。
2021年,加拿大當局發現部分印度留學生持造假的錄取通知書入境,存在學籤欺詐等問題,違反了移民法規。
2017年至2019年間,這些被矇在鼓裡的留學生陸續入學。事發時,有的還在深造,有的已經開始工作,差一步就拿到綠卡了,可最終還是遭到驅逐。
02
留學成本進一步增加
《經濟學人》最近刊載了一篇文章,提到儘管碩士學位在美國和英國日益普及,但許多課程回報率低下,高昂的學費和時間投入往往難以帶來預期的經濟收益。碩士學位是否值得,正成為一個越來越尖銳的問題。
各國本科學費不斷上漲的事,外灘君此前也多次報道。碩士學位成本上漲,這裡也是一個教育價效比問題的縮影。
在美國,自2000年以來,攻讀碩士的成本已實際增長三倍,如今一個碩士畢業生平均需要承擔約5萬美元的學生債務。
在英國,本科學費多年來增長緩慢,但不受限制的碩士課程不一樣,年均費用在2021年達到9500英鎊,較2011年增長了60%。
還有一個悖論,像英國政府於2016年推出了針對碩士生的貸款計劃,本意是想減輕學生的短期經濟壓力,卻可能無意間推高了學費。
美國也類似,自2006年以來,聯邦政府允許研究生無限制借貸,這進一步刺激了高校提高收費標準。
留學生能不能貸款還兩說,但學費提高的成本卻是真實要擔著的。
與此同時,專業成為學位回報率的關鍵因素。
在計算機科學、工程等技術領域,碩士學位通常能顯著提高畢業生收入。歷史、英語和政治等人文學科中,情況卻截然相反。比如,英國攻讀英語碩士的男性畢業生,其收入比僅有學士學位者低近30%。
而當學生們蜂擁向熱門的專業,申請難度、學費和生活成本,也是同樣增長的。
留學需做好“風控”
最後,回到中國留學生身上,印度留學生人數超越中國大陸學生,是競爭嗎?
在大學錄取的小場域裡,確實是的,畢竟一份offer給不了兩個國際生。
但是,這樣的競爭背後,也有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國家關係、政策限制等。這些因素,作為家庭來說,影響不了。
那麼對於孩子的留學,還能做些什麼?
做好風險控制,就是必要的課題。
外灘君曾在《》中提到,要做好長期規劃和全域性調控。現在也是如此。
比如選擇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當然不錯,但是也不能“只看遠方、不論現在”。
一些現實的、迫切的問題也需要考慮,比如專業申請難度太大,是不是要調整申請的策略;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是不是一定要隨大流地選擇所謂的STEM高薪職業,從而一步步陷入“學這個專業好就業”和“我擅長的專業不好找工作”的怪圈。
比如職場就業,當OPT到期或是H-1B沒有抽中,孩子還可以去哪裡發展?美國固然是當下綜合條件裡最好的,也是最多人想留下的地方,但是資源也不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國際教育形式瞬息萬變,我們自然也需要一些relocate的勇氣。
還有一點,或許經常被忘記,那就是要相信孩子。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相信我們的孩子已經足夠好,相信他們有能力去開拓一個更好的未來。
保持謹慎,也保持樂觀。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1. Brain change: what it means to the US as Indian students overtake the Chinese in hi-tech talent pool,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orm of uncertainty for Indian students abroad,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 Brainy Indians are piling into Western universities, The Economist
3. Is your master’s degree useless?, The Economist
4. 《被印度反超,中國在美留學生數滑至第二,專家: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環球時報
5. 《鑑證|印度掀起“全球高階卷” 政商科技界無一倖免?他們為啥升得那麼快?》, 鳳凰鑑證組
6. 《鑑證|中國和印度誰是全球“卷王” ?印度人做夢都想當醫生?》, 鳳凰鑑證組
7. 《130萬跑路的印度人,卷死全球高校》,最華人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