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教育觀念的革新使得家長們很早就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鼓勵和認可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特別是那些在嚴格教育環境下長大的父母,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鼓勵之下,變得自信滿滿的,不再重蹈自己童年時因缺乏自信而錯過的種種機會。
因此,這一代的家長們更傾向於對孩子不吝讚美,諸如“你太厲害了”“寶貝,你可以的”“你太棒了”,已成為了日常交流的常態。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鼓勵是否真的能觸及孩子的內心深處,激發他們的自信與力量?
有些家長髮現,在某些情況下,孩子的反應卻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越是受到鼓勵,孩子面對挑戰時反而越顯得膽怯和退縮。
例如,有的孩子在嘗試學習新技能時,一旦遭遇失敗,便可能一蹶不振。家長在旁安慰:“沒關係,再試一次,你一定能行的!”但孩子卻可能因此更加崩潰,甚至決絕地表示:“我再也不想學了!”
為何家長的鼓勵,在孩子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這正是本文要深入探討的話題:雖然鼓勵對孩子至關重要,但錯誤的鼓勵方式,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在挫折面前更加無助和退縮。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鼓勵方式,確保它們能夠真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與自信。
01 這兩種鼓勵方式對孩子無效,需要注意避坑
1.浮於表面的鼓勵
每當孩子遭遇挑戰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你可以的”“你最厲害了”……
然而,我們或許沒有想到的是,許多事情並非僅靠說“你可以的”就能達成的。
尤其是在孩子屢次嘗試未果後,這樣的鼓勵反而變成了一種無形的負擔。
有位母親分享了她的困惑,孩子面對數學難題時總是顯得畏縮不前,她嘗試用各種方式為孩子打氣,但孩子的情況並未有所改善。
問題的癥結並不僅僅在於孩子的拖延或抗拒,更多的是孩子對難題的恐懼和對失敗的擔憂。
簡而言之,這是信心與能力的匹配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地說“你可以的”,無法為孩子帶來實質性的信心提升,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質疑自己的能力,因為這樣的鼓勵暗含著父母對成功結果的期盼和擔憂。
在孩子看來,自己必須得成功,失敗是不被接受的。
此時壓力並沒有變成動力,因為此時孩子的內心並無底氣,反而在這種“鼓勵”下更加擔心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進而對難題和失敗產生更深的恐懼,最終選擇逃避。
當孩子對某項任務表示抗拒時,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自信,或者任務難度確實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因此,空洞的“你可以的”,實際上是一種忽略孩子真實感受的敷衍式鼓勵。
2.否認孩子所遇困難的鼓勵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有些家長在鼓勵孩子時,經常會說:
“這件事很容易的,你試試看就知道了。”
“這沒什麼難的,很簡單啊!”
“你看別的同學都做到了,你也沒問題的。”
家長這樣說的出發點是好的,家長試圖讓孩子相信,他所面對的問題並不複雜。
然而,孩子和我們所想的卻截然不同,在他看來,家長所傳遞的資訊是:你真沒用!
家長和孩子的想法完全不在一個點上。
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猶豫不決,往往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沒有足夠的把握去應對,進而產生逃避心理,並伴隨著害怕或焦慮等情緒。
如果我們忽視了孩子的這些真實感受,一味地強調問題的簡單性,孩子不僅不會感到被鼓勵,反而會覺得更加無助和沮喪:
“我覺得好難啊,但爸爸媽媽卻說很簡單,難道是我太笨了嗎?”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中,認為自己無能且無助,從而放棄努力。
02 孩子面對挑戰時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遭遇挑戰時,我們的支援需細緻入微,充滿溫情與耐心。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女孩,在公園裡迷路了,她四處張望卻找不到出口,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父母發現後急忙尋找,當他們找到小女孩時,警察也剛好趕到。看到警察,小女孩顯得更加害怕和緊張。
這時,她的父母輕聲安慰她:
“別怕,警察叔叔是來幫助我們的。”
“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可以克服這個小小的困難。”
然而,這樣的安慰似乎並未給小女孩帶來多少安慰,她依然緊緊抓著母親的手,小聲地說:
“可是我還是好害怕,我想回家……”
孩子的話雖然簡單,卻透露出她內心的真實感受。
對於孩子來說,未知和陌生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他們感到害怕、無助是完全正常的反應。如果我們簡單地鼓勵他們加油,或者強迫他們勇敢面對,這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
這些孩子其實非常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援。
我們完全可以先認可孩子此時的情緒,比如告訴孩子,自己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也曾有過害怕、無助的心理……
此外,現實中有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在沒有做好心理建設的情況下,就強行讓孩子參加各種冒險活動,。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和退縮時,家長則責備孩子不夠勇敢。
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反而會破壞他們的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使他們的恐懼感加劇,最終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當孩子面臨困擾和不安時,他們最需要的是被看見、被接納和被保護。
我們家長需要向他們傳遞一個明確的資訊:無論何時何地,家長都會在他們身邊給予支援和陪伴。
毫無疑問,這是孩子心理上最需要的安全感。
因此,在鼓勵孩子時,我們應首先嚐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輕視或忽略他們的恐懼和不安。
03 觸動孩子心靈的三種鼓勵方式
那麼,到底是何種鼓勵方式,才能夠真正觸動孩子的心靈呢?
1.耐心傾聽,接納情緒
你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將關注點聚焦於他們的情緒之上,承認並接納孩子諸如憤怒、傷心、失望等負面感受的合理性。
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
孩子憂心忡忡地說道:“我明天要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了。”
相比簡單的鼓勵:“加油,別緊張。我相信你一定能講好。”孩子其實更希望聽到父母說類似這樣的話:“你聽起來好像很擔憂啊,我猜你現在肯定希望比賽已經結束,而且自己還表現得非常出色。”
孩子有時僅僅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而父母的認真傾聽或是幫助孩子準確表達感受,往往就能帶來積極的變化。
因為你沒有否定他們的脆弱和退縮,這種被接納和認同的感覺,能夠極大地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2.給孩子傳遞一個訊號:父母會與孩子一起共進退
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孩子明確地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痛苦,你都會陪伴在他們身邊共同面對。
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時,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畏難情緒。
相比空洞的鼓勵,如果你能站在他們的角度,陪伴他們一同面對挑戰,將更能為他們提供實質性的支援和鼓舞。
以孩子初次學習滑冰為例,他們在嘗試時往往需要大人的扶持和幫助。
當孩子感受到你在穩穩地扶著他們或是在一旁保護著他們時,他們就會因為有安全感而更加放心地去嘗試和學習。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一直為孩子代勞,而是在孩子感到壓力時及時給予他們安全感和陪伴。比如:
“別擔心,我們一起慢慢想辦法解決。”
“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努力嘗試的!”
這種適度的幫助能夠避免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從而讓孩子積累更多積極的經驗,慢慢變得更自信。
3.多關注過程和細節表現,不過分強調當下結果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個體心理學理論中,曾提到過一個重要的概念:“努力追求卓越”。
這個概念給了孩子無限的發展空間。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在鼓勵孩子時,也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這種積極心態。
許多孩子由於自尊心強或是受到父母對結果的過度關注,導致他們認為做事情必須一蹴而就、馬上成功。
比如孩子在學習畫畫時,如果一開始畫得不夠理想,他們可能會沮喪地說:“我畫不好!”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向孩子表示:“你只是現在還沒有畫好而已。”
同時,父母要更關注孩子在繪畫過程中的細節和付出的努力,比如指出他們某個部分畫得特別好,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線條或色彩搭配,都可以給予肯定。
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注和認可,還能激發他們的內在信心,併為他們指明努力的方向。
只有父母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無助感,並提供恰到好處的幫助和支援,才能幫助他們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做好以上三點,相信孩子們在遇到問題時,對自己充滿信心有勇氣,敢於去嘗試各種挑戰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