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後疫情時代,市場經濟格局生了顯著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產家庭對國際部(校)的選校擇校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面對家長的變化,學校該如何靈活應對?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學說 (ID: NSI-cm)
文丨Flora 編丨Leah 排版丨Thea
學而思國際業務負責人張露禕每年接待約2000組家庭,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線下規劃交流。
這些家庭主要來自北京市的海淀區、西城區和朝陽區,成員涵蓋了醫生、律師、金融從業者、網際網路從業者及教育工作者等中產階層。他們的孩子年齡層跨越小學高年級至初中三年級。
張露禕深入分享了這些中產家庭對國際教育的態度變化及擇校偏好。
中產家庭的擇校心理更加客觀理性
近年來,北京的中產家庭對國際教育的態度逐漸趨於客觀與理性,呈現出“祛魅”的現象。
早在2017年,人大附中早培學生的海外留學熱,特別是留學爬藤的成功案例,一度成為頂尖學生身份的象徵。
2017年至2019年間,中產家庭競相追逐留學機會,鼎石學校、十一學校國際部、北師大實驗中學國際部等頂尖學校成為了熱門之選。
然而,後疫情時代的來臨逐漸改變了這一趨勢,中產家庭對國際教育的的態度變得更加審慎。
出國留學不再是中產家庭的唯一選擇,而是成為了眾多選項中的一個備選方案。
中產家庭擇校時關注的四大問題
基於這種心理變化,家長們在擇校時考慮得更加客觀理性。透過對1700人進行使用者問卷調研,張露禕發現家長在選校擇校時主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1
路線抉擇
在民辦國際學校與公立國際部之間,家長們審慎權衡教育質量、價效比及個性化需求,力求找到最佳的教育平衡點。
他們不僅關注這些學校的升學出路,更深入到各個專業方向,如文科、數理、STEM等,以確保所選路徑與孩子興趣及未來規劃相契合。
2
擇校規劃
家長們致力於尋找最適合孩子的優質學校,細緻比較如朝陽凱文與海淀凱文之間的差異,同時探索公立學校學生如何平衡高考與留學規劃。
公立國際部的招生策略、跨區錄取政策、以及初中階段向國際路線轉型的長遠規劃,均成為家長們熱議的焦點。
3
語言學習
家長們關注國際課程體系的抉擇(AP、IB、A-Level)、高中轉國際部前的準備、初中學託福的必要性以及PET、FCE等語言考試的學習和提升方法。
4
特殊人群規劃
對於非京籍、港籍等特殊身份背景的家長,他們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擇校挑戰。
如何根據孩子的身份特點,選擇最合適的學校,成為這部分家長尤為關注的問題。
中產家庭對學校“出口資料”和“價效比”尤為關注
後疫情時代整體消費降級,但在東亞文化屬性中,國際教育仍是中產家庭的較高選擇,北京中產家庭對國際教育的熱情並未削減,但家長們在敲定學校時更加客觀理性。
家長們愈發重視國際學校的出口資料,特別是北京第一梯隊國際部在衝擊藤校及Top 20方面的表現,以及第二/三梯隊國際部在保底Top 50升學率上的情況。
在中國大陸,藤校和TOP10的錄取中,北京第一梯隊的國際部佔據了顯著優勢,2024年佔比達89.5%,2023年佔比77%,2022年佔比74.5%。
這些資料已成為中產家庭評估國際學校出口質量的關鍵參考。
另外,結合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所在區域排名,也能夠評估孩子的教育路徑及未來留學目標。
比如對於區排名前5%的尖子生,家長們可以選擇一梯隊國際部,以期衝擊哈佛、耶魯等藤校及Top 20的頂尖學府。
而對於區排名前30%至50%的學生,家長們則更可能考慮三梯隊國際部或私立國際學校,目標設定為美國Top 70或世界Top 50的大學。
“物有所值,方為良選”。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國際教育的價效比。
他們綜合考慮學費、生活費、就業情況等因素,不再僅僅追求學校的名氣,而是更加註重教育的質量和回報。
價效比的背後,體現了家長們對學校出口、師資、教學課程和就業前景的全面關注。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優質教育,併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優秀學校的應對策略
面對中產家長群體中出現的這些新變化,網路上出現了不少關於國際教育前景的悲觀論調,尤其在今年暑期,有關“2024年國際部招生遇冷,招生名額未滿”的言論甚囂塵上。
然而,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張露禕根據2024年北京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實際招生資料(基於學生反饋)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事實的另一面:
頂尖學校依然保持著卓越的表現,比如十一學校國際部計劃招生230,實際招生260+;北大附道爾頓計劃招生100,實際招生120。
那麼,這些表現優異的學校是如何應對挑戰並作出積極調整的呢?
招生策略前置
優秀學校採取精準且前瞻性的招生策略,實施一對一招生模式並提前規劃招生程序。
若計劃招收100名學生,學校會提前一年啟動招生工作;
若目標為200名學生,則提前兩年開始全面佈局。
在此過程中,學校對每位申請者的簡歷和個人情況進行細緻入微的審閱與分析,逐一深入瞭解他們的背景、特長及發展潛力,確保招生工作既精準又高效。
教學服務前置
在學年正式開啟前的9月1日之前,優秀的學校會預先組建社群,為學生開設過渡課程及美國大學本科申請的指導課程,同時為家長安排專題講座。
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幫助學生提前適應,也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業規劃中。
她分享了一個例項,講述了一位學生在7月9日收到北京一零一中國際部的錄取通知後,僅隔兩日,7月11日便前往學校報到,而7月14日就已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
課程涵蓋了美國康州教育服務局(ACES)的暑期夏令營、升學規劃指導、學科銜接課程以及針對英語語言基礎的託福備考進階課程等。
張露禕透露,有家長向她反饋,他們的孩子所在學校直到9月1日開學後才著手這些準備工作,這引發了家長們的不滿與焦慮。
以升學為導向的申請規劃
針對注重價效比的中產家庭,學校需匯聚全校之力,確保每位教職員工都具備升學指導的專業知識,深入瞭解美國本科及其他如英國、香港等地區的教育體系與升學路徑。
一切要以升學結果為導向,促進課程的教育。
後疫情時代,儘管整體消費趨勢呈現降級,但在深受東亞文化影響的背景下,中產家庭仍將國際教育視為提升孩子未來的最高勢能路徑。
在北京這座教育資源密集的城市,家長們依然熱衷於透過經濟投入來獲取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對考試、考級、升學及擇校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已不再是盲目跟風,而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理性與客觀。
這促使增量市場的機遇主要聚焦於那些能夠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將“招生-教學-教研-申請”這一完整鏈路做到極致的學校。
以“扎硬寨,打硬仗”的心態,細化工作顆粒度,集中資源,深耕細作,力求在每個細節上都做到盡善盡美。
與此同時,存量市場則面臨著新的挑戰,尤其是中等和中下等的國際學校,它們需要更加審慎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與競爭壓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