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愛爾維修曾說: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自認為已經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可孩子的表現依舊不盡如人意。
這往往是因為孩子在日漸長大,父母卻還停留在原地,用老一套的方法管教孩子。
對此,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提出,養育孩子就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生理發展和心理需求給予不一樣的教育。
好家長,一生一定要演好以下“7種角色”。
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做過一項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研究人員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分別交給兩位“媽媽”:
一位“媽媽”是用冷冰冰的金屬絲網製作的;另一位“媽媽”則是由軟絨布和海綿包裹著木頭製作的。
結果發現:儘管金屬絲網“媽媽”身上掛著奶瓶,但小猴子還是更願意跟沒有奶水的軟絨布“媽媽”依偎在一起。
哪怕要喝奶了,也依舊抱著軟絨布“媽媽”,只將頭湊近奶瓶。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
當小猴子受到驚嚇後,會立刻奔向自己的軟絨布“媽媽”,並在對方的懷裡逐漸平靜下來。
而那些無法接觸軟絨布“媽媽”的小猴子,則會立刻癱倒在地,瘋狂地抓撓自己,不斷地撞擊頭部、大聲尖叫等,就像精神病院的患者發病時一樣。
即便它們後來回到了猴群,也難以恢復和其他猴子之間正常的社會交往。
這項實驗證明了,剛出生的孩子需要的絕不僅僅是食物,母親的愛撫、接觸和心理上的關懷,才是一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保障。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也強調說:對於嬰兒期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愛,怎麼愛都不過分。
所以,在這一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當好保姆:
啟用孩子大腦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給出的答案之一,就是遊戲。
孩子在做遊戲的時候,大腦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夠幫助神經分叉快速生長。
然而,有研究證明:
1-3歲的孩子在和同齡人玩耍時,往往欠缺邊界意識,容易發生衝突,而且他們對資源的調配能力也普遍較弱。
幼兒期的孩子在玩耍時,如果能有成年人參與,玩耍的質量和效率都會得到提高。
還記得之前火上熱搜的鄭州爸爸張帥嗎?
女兒兩三歲時,開始看電視、玩手機。
為了讓女兒不再沉迷電子產品,張帥開始用廢舊紙箱紙板給她製作各種各樣的玩具,親手打造了一個“玩具王國”,並陪著女兒一起玩耍。
久而久之,女兒的專注力不僅顯著提升,父女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
在父母當玩伴的過程中,記得注意以下幾點: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需要完成的任務。
其中,3-6歲的孩子正處於主動和內疚的衝突中。
在這一時期,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的探索行為給予正面反饋,他們就會獲得主動性,樂於創造和探索;
但如果孩子得到的是貶低、嘲笑,那麼內疚感就會超過主動性,孩子就會變得自卑、懶惰。
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導遊”的角色:引導孩子廣泛接觸不同的活動、場景、課程等,發掘孩子某方面的潛力,並著重培養。
天才少女谷愛凌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合格的導遊。
小的時候,谷愛凌就展現出了驚人的運動天賦。
媽媽發現後,便經常帶著女兒進行各種嘗試:騎馬、滑雪、射箭……
和那些付了學費,就把孩子扔給老師的家長不同,谷愛凌的媽媽還會陪女兒一起探索、學習,多年如一日地開著車帶女兒輾轉於不同的興趣班之間。
也正因有媽媽的支援和陪伴,谷愛凌才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舞臺。
有位作家曾說:“所有的父母都不過是孩子在人間的導遊,要將自己看到的這一切都介紹給孩子。”
這提醒了我們:
之前看綜藝《最強大腦》的時候,有個叫的選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憑藉著超凡的觀察力被大眾熟知。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他還是一個很懂教育的好爸爸。
王昱珩的家是他自己親手設計的,裡面有不同時期的化石、親手製作的模型,還有不少設計精巧的手辦。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家兩層的空間裡,牆上密密麻麻擺滿了不同類別的書籍。
就像王昱珩說的:我女兒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我的書房。
在李希貴校長看來,處在學齡期的孩子,生活的半徑、活動的半徑、認知的半徑都在不斷擴大,但卻缺乏資源調配的意識和能力。
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做好配置資源。
以書本資源為例,一到六年級,父母可以這樣安排: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曾經那個乖巧、黏人的孩子似乎一夜之間渾身都長滿了刺,變得叛逆、敏感又暴躁。
這時候,如果父母只知道硬碰硬,那麼換來的絕對不會是順從,而是孩子更加猛烈的反抗,甚至是破罐破摔的報復。
這時候,不妨學學心理諮詢師王佔郡的做法:
女兒上初中時有點偏科,王佔郡想幫助女兒,但女兒卻表現得很不情願。
為此,王佔郡思前想後,給她寫了一封真摯的“求職信”:
他向女兒毛遂自薦,想當女兒的“學習顧問”。
如果女兒同意了,就要向自己支付一塊錢的月薪。等女兒覺得不需要時,也可以隨時解聘自己。
就這樣,女兒愉快地答應了,學業上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麥家回憶起兒子的青春期時,曾苦澀地表示:“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總經理,還是“不太靠譜”的那種。
他們有些暴躁、素質不是很高,有時還有點霸道。
而作為他們的助理,我們千萬不能硬碰硬,而要學會以柔克剛:
之前聽親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男孩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名校畢業後,順利進入大廠,畢業三年後,已經成了高階演算法工程師。
剛好那幾年,教培行業興起。
男孩覺得看到了機會,選擇辭職創業。
父母聽兒子說完教培的前景有多麼多麼好,也拿出了養老的錢,毫不猶豫選擇了支援兒子創業。
結果,男孩把家庭全部的積蓄都投了進去,不到一年就賠了個血本無歸。
成年以後,父母對孩子而言就變成銀行的櫃員了。
但請注意,不是櫃員機,而是櫃員。
當他往外拿“鈔票”時,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提醒他:注意風險,謹防詐騙。
同時,我們還可以參考《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中作者哈維·艾克提到的“六個罐子理財法”,教導孩子合理規劃: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而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我們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培養孩子獨立前行的能力,給予孩子披荊斬棘的勇氣,並在他們真正擁有了這些後,帶著祝福一步步淡出他們的生活。
對此,李希貴校長提醒父母:
當孩子沒結婚時,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
可孩子一旦結婚,那就是兩家人了,是親戚關係。可以定期有所來往,但不要干預內政。
面對成年期的孩子,李希貴校長給出了兩個原則:
心理諮詢師王立寧說:過去的教育方式,教育不了今天的孩子。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該如何做好父母,唯有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
養育孩子是一場自我修行。
願我們都能扮演好這7種角色,最終使我們的孩子們成長得獨立、自信且優秀。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