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發洩情緒的“替罪羊”。
作者 | 田國秀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
很多父母一定都有過這樣的時刻:控制不住怒火,對孩子大吼大叫,情緒冷靜後又很後悔。
家長的情緒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家長怎樣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田國秀為各位家長送上實用建議。
01.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發洩情緒的“替罪羊”
父母在成人世界,也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刺激與挑戰,不可能像機器人一樣24小時線上、沒有情緒。
所以,父母首先要接受自己是一個會有情緒的人。
重要的是,調節好情緒爆發的時間,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發洩情緒的“替罪羊”。
比如,孩子彈琴不認真,家長被刺激情緒爆發後打了孩子。但其實冷靜下來會發現,實際上自己本身可能因為工作不順利、事情沒處理好而帶有情緒,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
家長一定要能夠反思、分析自己情緒的根源,不能因為潛意識裡覺得將累積的情緒發洩給孩子代價最小,而在孩子面前爆發情緒。
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尤其要學會自省,孩子的行為可能只是一種刺激,更多的是自己長期以來積累的情緒。
有情緒就要去處理情緒,而不是透過打孩子來發洩情緒。
如果我們總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模仿,他也會有脾氣就向家人撒氣、把家人當“出氣筒”,這是在教給孩子錯誤的處理情緒的方式。
02.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
家長如何有建設性地處理情緒?
不要壓抑情緒。把情緒強行壓下來,什麼都忍,容易出現胃疼、失眠、頭疼等軀體化表現。長期沒有出口疏導的情緒只能透過疾病的方式來釋放。
不要攻擊別人。有的人不壓抑情緒就隨意發作,稍有不順心就打架、罵人,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引發的嚴重事故,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最好的辦法是討論。
與比較好的閨蜜、知己打電話聊一聊,是很好的支援系統。
在尋找支援系統的時候,有四個可以參考的標準——
1.願意傾聽。我們尋找的溝通物件一定是願意傾聽、願意聽我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的。
2.不隨意支招。越是需要他人支招,越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做情緒疏導,等烏雲過去了,天空自然就爽朗了,我們也自然就知道用理性來思考解決辦法了。
3.不隨便進行價值判斷。如果對方總是說:“一看就是你錯了。”這樣對於我們抒發情緒沒有任何幫助。
4.保密。我們只有對一個比較有安全感的人,才會願意敞開心扉,說一些自己並不願意讓其他人知道的事情。
傾聽的關鍵不是聽內容,而是聽情緒,在訴說的過程中自己的情緒被聽到、被理解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在生活裡發展幾個好朋友,這是很重要的情感支援。當然家人也能做得很好,但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什麼事情都願意與家人講,會怕他們關心則亂。
如果沒有朋友,也可以尋找心理諮詢。
03.情緒察覺的五個要素
情緒察覺有五個要素:
要素1:識別情緒。知道自己是有情緒的,能識別出自己最近確實不開心,或者很煩躁。
要素2:理解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因何而來、積累了多長時間,也知道情緒與外界因素或者自身因素的關係。
要素3:表達情緒。找朋友或者信任的人表達情緒。
要素4:協調情緒。正確的方式進行情緒調整。
要素5:利用情緒。遇見壞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打場球、跑幾公里、做家務活等,把情緒透過做事正向輸出,情緒也可以成為一種能量。
我們要有建設性地輸出情緒,生氣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也要注意不要在衝動的時候做重要的決定。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養育新觀察”、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