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地表岩石經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鬆散碎屑,物理性質改變,形成疏鬆的風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來源。
注意區別風化殼和成土母質的關係。風化殼強調的是岩石破碎後,停留在原地不動形成的“殼體”,風化殼更多的是與“基岩”相對應,“風化殼”裡的物質可稱為“風化物”。而“成土母質”本質上就是風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物質來源。
一、定義與形成
1.定義:風化物是岩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的產物 。
2.形成
(1)物理風化使岩石崩解破碎,如溫度變化導致岩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膨脹與收縮,長期作用使岩石崩解;在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突出地區,岩石中水分凍融交替,冰凍時體積膨脹將岩石劈開、崩碎 。
(2)化學風化改變岩石成分,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入雨水中形成弱碳酸,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形成酸雨,與岩石發生反應,使岩石成分改變、形態崩潰 。
(3)生物風化中,地衣、蘚類植物在岩石表面生長創造潮溼化學微環境,植物根部在岩石裂隙施加物理壓力,動物及昆蟲增加水及酸的滲透性和氧化表面積,促進岩石分解 。
二、特點
1.成分變化:化學成分可能因化學風化發生改變,如岩石中的礦物質可能被溶解、氧化等 。
2.結構鬆散:物理風化使岩石破碎成較小的顆粒物,整體結構變得鬆散,孔隙度增加 。
3.粒徑差異:風化物的粒徑大小不一,從粗大的礫石到細小的黏土顆粒都有,其粒徑分佈取決於風化作用的型別和強度等因素 。
三、型別
1.殘積物
(1)定義:是指岩石風化後殘留於原地的風化物。
(2)形成過程:在物理風化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化學風化使礦物成分發生變化,這些物質在原地堆積就形成殘積物。
(3)特點:成分與下伏基岩密切相關,顆粒粗細混雜,從大塊岩石碎塊到細小的黏土顆粒都有。在山區,花崗岩風化形成的殘積物常可見較大的石英顆粒,因為石英抗風化能力較強。
2.坡積物
(1)定義:在重力和坡面流水作用下,在山坡和山麓地帶堆積的風化物。
(2)形成過程:山上的岩石風化物在雨水沖刷或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著山坡向下移動,堆積在山坡較平緩處或山麓。
(3)特點:粒度變化較大,一般靠近山坡處顆粒較粗,遠離山坡處顆粒較細。其分佈有一定的傾斜度,與山坡的坡度有關。
3.洪積物
(1)定義:山區洪流攜帶大量碎屑物質,流出山口後,由於地勢變緩,水流速度減慢,所攜帶的物質堆積形成的堆積物。
(2)形成過程:在暴雨或冰雪融化等情況下,山區形成洪流,洪流侵蝕、搬運大量風化物,當流出山口後,動能驟減,風化物便堆積下來。
(3)特點:扇形狀,從山口向外緣,顆粒由粗變細,分選性和磨圓性比坡積物稍好。
四、影響
1.土壤形成: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風化物在生物、氣候等因素作用下逐漸發育成土壤 。
2.地貌塑造:影響地表形態,如花崗岩風化物多具砂性,疏散易蝕,花崗岩山坡易發生水土流失,沿節理常有溝谷發育 。
3.生態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棲息場所,影響植被分佈和生態系統的發展。
五、分佈規律
1.氣候因素:在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強烈,風化物往往較為深厚;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物理風化作用佔主導,風化物顆粒較粗 。
2.岩石型別:不同岩石的抗風化能力不同,如花崗岩抗蝕力強,但風化後形成的風化物具有砂性;石灰岩易受溶蝕作用影響,風化物中可能富含鈣質 。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3.地形條件:在山區,風化作用受地形影響較大,山谷、山坡等不同部位風化物的型別和厚度可能不同;在平原地區,風化物分佈相對較為均勻 。
六、高考考點
1.風化物與土壤形成
(1)風化物是土壤母質的重要來源。在風化作用下,岩石被分解破碎,其礦物質等成分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在微生物、氣候、地形等因素綜合影響下,逐漸形成土壤。例如,在溫帶溼潤地區,化學風化產生的風化物,經過生物作用,能夠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
(2)考查不同型別風化物(如殘積物、坡積物等)對土壤質地和肥力的影響。殘積物是岩石風化後殘留原地的風化物,它的顆粒組成和礦物成分會影響土壤的初始質地;坡積物是在重力和坡面流水作用下堆積在山坡上的風化物,其養分含量和分佈特點會對山坡土壤肥力產生影響。
2.風化物與地貌發育
(1)風化地貌是重點內容。比如,在花崗岩分佈地區,球狀風化作用明顯,花崗岩體表層受風化作用,稜角處的岩石因風化速度快而逐漸圓化,形成石蛋地形。
(2)風化物的搬運和堆積作用對地貌塑造起關鍵作用。在山區,風化後的碎屑物質在重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在山麓地帶堆積形成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風化物被流水搬運堆積,形成沖積平原。
3.風化物與生態環境
(1)風化物的性質會影響植被分佈。例如,石灰岩風化物形成的土壤通常呈鹼性,適合喜鈣植物生長;而酸性風化物形成的土壤適合杜鵑等酸性土壤植物生長。
(2)風化物的侵蝕和堆積過程會改變生態系統。比如,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風化物大量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退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4.影響風化物形成的因素
(1)氣候因素常考。在溼熱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作用強烈,風化物的形成速度快,成分也比較複雜;在乾冷氣候條件下,物理風化占主導地位,風化物顆粒較粗。
(2)岩石性質方面,不同岩石的礦物組成和結構決定了其抗風化能力。石英岩抗風化能力強,而頁岩比較容易被風化。
(3)地形也有影響,在地勢起伏大的地區,風化產物容易被搬運走,而在地勢平緩的地方,風化物容易堆積。
1.什麼是腐殖化?
腐就是腐爛,殖是屍體的意義。
腐殖化是指進入土壤的新鮮有機質(主要為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作用下,透過生物化學或化學反應轉化為腐殖質的過程。
影響腐殖化過程的因素有二:①有機物質的化學組成,通常木質素含量高的有機物質,形成的腐殖質量較多;②土壤的水、熱狀況,漬水和低溫的環境,有利於腐殖化過程的進行,腐殖質積累量也較多。
2.什麼是腐殖質?
腐殖質是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的膠體物質,一般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50%~65%)。
土壤腐殖質和有機質屬於不同的概念,腐殖質是指已經腐殖化的有機物質,屬於土壤中比較穩定有機物質。有機質包括腐殖質和沒有分解和沒有完全分解的有機物質,如動植物殘體。
腐殖質主要由碳、氫、氧、氮、硫、磷等營養元素組成,其主要種類有胡敏酸和富里酸(也稱富麗酸)。
3.為何腐殖質呈黑色?
腐殖質整體呈黑褐色,這與其主要成分胡敏酸有關。
胡敏酸是土壤腐殖質的主要組成成分,呈褐色。
4.腐殖質有何作用?
1.作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腐殖質既含有氮、磷、 鉀、疏、鈣等大量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經微生物分解可以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
2.增強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質是一種有機膠體,吸水保肥能力很強,一般粘粒的吸水率為50—60%, 而腐殖質的吸水率高達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3.改良土壤物理性質
腐殖質是形成團粒結構的良好膠結劑,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鬆度和通氣性,改變砂土的鬆散狀態。同時,由於它的顏色較深,有利吸收陽光,提高土壤溫度。
4.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
腐殖質為微生物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能量,又能調節土壤酸鹼反應,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
5.刺激作物生長發育
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有機酸、維生素及一些激素,對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增強呼吸和對養分的吸收,促進細胞分裂, 從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
練習
1.[2003·北京春季高考理綜試題]單位面積計,熱帶雨林中殘枝落葉較溫帶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機物的積累量一般是
A.熱帶雨林小於溫帶森林 B.熱帶雨林大於溫帶森林
C.熱帶雨林等於溫帶森林 D.熱帶雨林與溫帶森林無法比
分析 :熱帶雨林的分解者活動活躍,所以分解作用快,有機物積累量少。
答案:A
2.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遊客從馬瑙斯出發,乘船沿內格羅河(圖6)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發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呈一黑黃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繼續前行,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簾……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答案】氣溫高,溼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4分)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4分)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