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像是做菜,鍋里加點鹽,放點糖,掌握火候,才有可能做出美味的佳餚。
而家長們,在教育的“菜譜”上,往往是花了時間、投入了精力,結果卻因為缺少正確的“調味料”而味道全無。
尤其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們的焦慮與自責不時伴隨著疑問: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都能輕鬆學好,我家孩子就學不進?”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多、夠好?是不是孩子不夠努力?”
這些聲音層出不窮,彷彿是家長們在無盡的壓力下不斷自我拷問,試圖尋找“成功的密碼”。
01 多做題、多投入時間,就一定能學好嗎?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許多家長的眼裡,孩子的成績好與不好,往往與“時間”和“懶惰”這兩個詞緊密掛鉤。
似乎只要:
越多時間投入,孩子學得越好;只要孩子勤奮,成績自然就會提升。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成績提升的真正奧秘,遠不是“時間”與“懶惰”這兩塊石板能解開的謎題。
就像我自己在學生時代,曾無數次在夜深人靜時,坐在書桌前,鋪開一大堆題目,埋頭做題,幻想著自己的數學成績能從此飛躍。
然而,做了一大堆題目之後,成績卻像被撒了灰的沙子,動彈不得,甚至還出現了“倒退”的情況。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那位數學老師,他告訴我:“做題的前提是你得理解每一道題的思路,知道背後的原理。”
從那一刻起,我才意識到:
學習的關鍵並不是一味地“刷題”或是“埋頭苦學”,而是要學會理解、掌握學習方法,再加上適當的時間積累,才能事半功倍。
02 心態才是制勝的關鍵
如果說成績是競技場上的“戰果”,那麼心態便是我們走上戰場的“盔甲”。
而這段時間,我聽到的家長討論焦慮的聲音越發讓人感到無奈。
週末輔導班的報名人數像瘋了似的增長,家長們紛紛報名為孩子報了各種“培訓課程”,拼命地讓孩子做題、複習。
可即使如此,許多家長卻感嘆:
“我孩子每天都讀書、做題,可是他卻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辦?”
你有沒有聽說過,那位中考臨近卻因焦慮崩潰的孩子?
他平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就在考試臨近的那幾個月,他開始異常焦慮,出現了失眠、心慌等症狀。
家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給孩子報了所有“神奇”的輔導班,還帶上了堆積如山的資料。
“拼命做題”成為他們的標配。結果呢?
孩子的身體狀況和情緒都遭受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最後雖然勉強發揮,但成績中規中矩,完全沒有達到期望。
“內卷”,這個詞越來越成為現代教育的代名詞,它所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成績的短期起伏,更深遠的是對孩子心理和成長的消耗。
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平衡的心態,而不是將他們推向過度競爭的深淵。
家長們的焦慮情緒,有時反而成為了孩子學習的最大負擔。
心理學家曾說:
“焦慮是一種能自我放大的情緒,長此以往,心態變得不健康,學習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03 “死記硬背”到底行不行?
這又是一個不少家長困惑的話題——孩子為什麼總是記不住課本內容,尤其是那些需要背誦的部分?
一位母親向我訴苦:“我孩子背了那麼多遍,還是忘了。怎麼記也記不住,怎麼背也背不進腦袋裡!”
看著她焦慮的眼神,我不禁想起自己的高中時代。
那時,背誦成了我最痛苦的事,尤其是那些枯燥的歷史年代、文言文的句子。
每天努力背書,第二天早上卻發現大部分內容都成了“空白”。
但有一天,我偶然翻開一本心理學書籍,突然發現一條令我恍然大悟的觀點:“記憶並非單純的死記硬背,而是一個聯想的過程。”
從那時起,我才意識到,記憶的真正技巧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透過聯想和理解,使知識在大腦中找到位置,建立更強大的聯結。
回到那位母親的問題,問題的根源,顯然是“死記硬背”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知識。
尤其是初中的學習,更多的是理解和內化,而非簡單的背誦。
對於那些需要記憶的內容,聯想、分塊法、故事法等方法才是高效的學習策略。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們發掘合適的記憶技巧,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去背誦。
那麼,如何從這幾個事例中提煉出解決方案?
首先,我認為家長要明白,成績的提高並不是“時間”和“懶”這兩個簡單因素的積累,而是要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尤其是初中階段,理解力和思維深度比做題的數量更為關鍵。家長們應避免陷入“多做題、多加時間”的誤區,要幫助孩子提高思考深度和知識內化的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是學習的關鍵。
如果一個孩子承受著過度的壓力,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
因此,創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適當的壓力中找到平衡,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比盲目施壓更為重要。
最後,記憶不應只是死記硬背,家長可以透過幫助孩子建立聯想、理解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從而事半功倍。
最終,我想說的就是,成為學霸的秘訣,絕不是單純的“多做題、多投入時間”。
家長們要關注孩子的思維方式、心理健康和學習方法,這些才是孩子從平凡走向優秀的關鍵。
只有透過有效的學習方法,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真正超越自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