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以其工序的繁複和作品的精美著稱於世,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巔峰。在位於城鄉結合地區的北京市延慶區西屯中心小學,有一個“掐絲琺琅”社團,學校將這一民族工藝瑰寶與“生命自覺,和諧共生”的辦學理念相結合,透過實踐育人,助力學生成長及綜合素質提升。
開啟新視界 讓兩大文化遺產“相遇”
“這是一幅掐絲琺琅長城畫。長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憑藉獨特風貌和深遠意義榮膺世界文化遺產之名。我們用掐絲琺琅的傳統工藝來展現長城的風采……”近日,在第42屆延慶區學生科技節開幕式上,延慶區西屯中心小學學生費歆巍激情澎湃地介紹著學校掐絲琺琅社團的一系列精美作品。
在展位駐足的人群中,有一對母女被作品吸引,社團學生們熱情地邀請小姑娘進行現場體驗,指導她動動小手,拿起鑷子,用掐、掰、彎折等技巧,將柔軟的扁銅絲按照提前勾好的紋路貼上在畫板上,然後再把各種顏色的彩砂、色釉小心地填充其中。“這也太神奇太好玩了!剛才畫板上的長城還沒有顏色呢,一下子就變得好看了。”小女孩興奮地說。
西屯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亞瓊向記者介紹道:“為了給學生們講好長城故事,讓長城精神在他們的心中從小植根,老師們一直在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載體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當我們接觸到掐絲琺琅這一傳統工藝時,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學校教師經過深入調研,瞭解到它早已不再是僅僅出現在博物館中或作為國禮贈送外賓的收藏品,而是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成為人民群眾新的文化消費需求,完全可以“拿來”豐富課程體系。於是,學校決定成立掐絲琺琅社團,面向二至六年級學生招收成員,沒想到,學生們報名頗為踴躍。
師生共成長 “老”技藝煥發“新”魅力
要使一個社團更好滿足學生需求,長久發揮育人作用,首先要讓教師能夠學起來、“玩”起來、愛起來。於是,學校邀請專業的掐絲琺琅手工藝專家入校培訓,凡是感興趣的教師都可以學習、實踐。老師們結合切身體驗展開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對製作過程進行最佳化調整,加入了更多的趣味元素,並讓用料更簡單、更易配置。
“我們把工藝濃縮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注於掐絲技藝的學習,第二階段深入點藍工藝的探索,第三階段是上膠與乾燥技巧的學習實踐。每個階段都有相應標準和要求,很考驗學生的耐心和細心。”社團指導老師楊豔麗介紹。
費歆巍告訴記者,一開始掐絲的時候,手總用不上勁兒,導致掐的絲不能固定位置,容易跑偏,心裡越著急越不得要領。“這時候老師總是耐心地指導我,她教我一隻手用鑷子固定住位置,另一隻手掐絲,效果真的好多了。點藍也很關鍵,釉料要不多不少,否則就會影響成品的美觀。掐絲琺琅的製作像我們平時的學習一樣,也要靜下心、一步步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要堅持下去,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激發想象力 無限創意促學生成長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社團成員們的“手藝”越來越熟練,老師開始在創意方面引導學生們張開想象的翅膀,根據不同主題設計完成型別各異的作品。
鮮豔的花朵、莊嚴的華表、可愛的熊貓……它們經過學生們的巧手,成為可以擺放欣賞的景泰藍裝飾畫,成為薄薄的書籤,成為好看實用的杯墊。掐絲琺琅長城圖就是其中的“鎮團之寶”,它是由學校師生共同設計、精心製作完成的,蜿蜒於群山之中的長城在藍天和白雲映襯下顯得格外雄偉。這幅圖的細節和用色豐富,讓人感受到了萬里長城的氣勢,領悟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內涵。
在傳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未來,學校掐絲琺琅社團將繼續秉承‘傳承文化、推廣藝術’的宗旨,透過更加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參與這項傳統工藝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收穫成長。”吳亞瓊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楊旭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