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聚焦教育熱點,也關注熱點傳遞的教育價值及其事件中的人。行至年末,讓我們一起回味那些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思教育問題,改進教育實踐,守住教育底線。
來源 | 《中國教師報》評論版
作者 | 本報記者 劉亞文 綜合整理
01
校長是食堂管理的“關鍵少數”
現實中,由於學生就餐利益較大,引得食材供應商、食堂承包商等競相追逐,校長往往成為被“追逐”的主要物件。“圍獵”之下,一些學校食堂出現了食品安全、娃口奪食等問題。對此,教育管理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應給予校長幫助和支援,面向校長開展黨規黨紀及法律法規教育,為食堂管理設底線、畫“紅線”、架“高壓線”。學校要充分發揮黨組織、教代會、工會以及家委會、夥委會的監督職能,幫助校長正確履行食堂管理職權。此外,教育、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可以對校長和學校食堂管理相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與考核,讓更多人掌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相關的法律、規章、標準和其他專業知識,做食堂管理“明白人”。
在食堂管理上,校長不是萬能的,他們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幫助。比如,落實學校領導及教師陪餐制度,陪餐費用從哪個專案支出?再如,《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課後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習、午餐午休看管、晚自習等服務不得納入課後服務範圍。這就意味著參與相關服務的教師的費用支出是違規的,但校長又不可能忽視教師的合理訴求。教育管理及財政部門應加強政策儲備供給,給這些支出找“出路”,避免校長在多重擠壓下打“搭車”收費的主意。
——2024年2月28日3版,作者呂建
02
不妨讓學生多學點“無關緊要”的東西
著名建築設計師王澍曾對小學生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小時候愛好體育但沒有成為運動員,後來在建築設計界我的身體素質最棒;喜歡畫畫但沒有成為畫家,如今作為建築師畫起圖紙來非常輕鬆……當年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在我的身上發生了化學反應,對我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可見,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喜愛的學科、喜愛的活動、喜愛的“角落”——蘇霍姆林斯基稱之為“心愛的學科”——但是,培養興趣、愛好、特長,目的不是刻意讓兒童成為一個什麼“家”,而是培育和發展素養。兒童的興趣到一定時候會出現“中心興趣”,教師要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讓“中心興趣”朝著最大可能性的方向發展,所謂的“家”自然就在其中。不過,我也相信,兒童的“中心興趣”會發生變化,教師應該順其自然,積極引導。
這裡還隱含著另一個問題:是否允許學生對某一學科不喜歡,即能否接受學生偏科。我深以為這並非絕對不可以。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偏科不能提倡,要努力引導糾正,但在不提倡的前提下也千萬不要歧視,不要打壓,更不能輕易放棄偏科的學生。
就像有學生問王澍“什麼學科對於建築設計最重要”,他回答說,不要問什麼最重要,而要問自己喜歡不喜歡。他又說,“我造一個房子就是造一個世界”。我的理解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時,無論哪個學科都是為他們開啟一個世界,而所有學科貫通起來,他們便能進入一個偌大的世界,然後到處尋覓,到處創造。
——2024年3月20日10版,作者成尚榮
03
防治校園欺凌,教師要履行法定職責
國家透過立法和修法對校園欺凌問題作出積極回應,有關法律法規都有防治校園欺凌的相關條款。從法律視角看,教師應明確自身在防治校園欺凌中的角色與職責。
制止校園欺凌是教師的法定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條規定了教師的法定義務,其中第五項是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教師發現校園欺凌後有義務進行制止,《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確立了首問負責機制,規定教職工發現學生權益受到侵害,屬於本職工作範圍的,應當及時處理;不屬於本職工作範圍或者不能處理的事項,應當及時報告。
教師有職責對欺凌他人的學生實施教育懲戒。2021年3月1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正式實施,為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提供了法律依據。
教師有職責教導學生和指導家長共同防治校園欺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教師要對學生開展防治校園欺凌的法治安全教育,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去侵害其他學生正當合法權益,堅決抵制校園欺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規定,防欺凌是家庭教育的法定內容。但有些家長這方面的教育能力欠缺,需要教師發揮專業人員的優勢,指導家長幫助孩子掌握防欺凌的知識和技能。
——2024年3月27日3版,作者郝盼盼
04
減輕非教學負擔
不妨從校長局長自身做起
據民進中央的調查,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學校辦學所需的人財物等資源都掌握在不同上級部門手中,學校不得不承擔上級佈置的臨時性任務。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是管住上級部門的手,嚴格遵守“法無授權不可為”。
其實此前國家層面已出臺諸多檔案,如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若干意見,2021—2023年教育部及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出臺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檔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真正落實起來肯定也會面臨不少挑戰。
作為社會的一員,想讓學校完全杜絕非教學任務是不現實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某些非教學負擔是上級教育部門或校長的不合理安排造成的。也就是說,除了管住上級的手之外,教育局和學校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或許有人會問:假如你是教育局長或校長,你會怎樣做來減輕教師的非教學負擔呢?試答如下:一要確保教師的休息權,這涉及法律意識問題。二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這涉及職業道德問題。三是盡力為教師提供方便,這涉及人文關懷問題。要鼓勵老師們出去走一走,不僅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要多發旅遊朋友圈,讓全社會都羨慕教師這個職業。
——2024年3月27日1版,作者儲召生
05
“廁所社交”出圈是一種提醒
“廁所社交”是指一些學校出於安全考慮,課間不允許學生奔跑打鬧,甚至在教室也只能坐在座位上,無奈的學生開始熱衷於躲進廁所社交。這種現象的存在一方面意味著學校教育的異化和扭曲,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學校管理智慧的不足。教育者要反思:我們的課堂生活是否缺乏應有的吸引力。因為,當孩子感到課堂生活和校園生活無聊無趣的時候,就會跑到更隱蔽的角落。
顯然,這樣的反思精神為校園生活更豐富、有趣增加了可能性。想讓熱衷於“廁所社交”的學生回到常態,一是給學生更多自由,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當孩子的心是自由的,內心沒有害怕的時候,快樂便會自然而然發生。二是豐富校園和教室生活,讓學生過一種有趣味、有挑戰、可選擇的生活,讓教室和校園成為學生心靈的牧場。三是創造非正式學習空間,讓正式學習和非正式生活相得益彰。
生活就像騎腳踏車,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教育何嘗不是如此,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糾偏。“廁所社交”現象出圈就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當學生感到不自由時,就去擴大學生自由的邊界,當出臺一項制度時,要反覆思量是為了方便管理,還是為了學生髮展,這不僅體現了管理者的價值排序,也考量管理者是否真正尊重學生。切不可好心辦了壞事情,為解決一個問題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
——2024年4月17日3版,作者褚清源
06
為什麼不能給學生的成績排名
學生優秀不優秀,不是與別人相比得出的結論,而是與一個“標準”相比得出的結論。面對“標準”,所有的學生都有希望成為“優秀”,因為只要符合這個標準就是優秀的。剩下的就看學生本人是不是努力,只要我努力了,我“達標”了,我就有可能優秀。其實,教育在本質上是推動所有的學生“優秀”。在現實中,即使是基於標準的教育,也還會有一部分學生不夠優秀,但那是由學生自己的努力程度決定的,而不是由常模參照內在、預先性決定的。如果我還沒有決定努力不努力,就已經被固定在“不優秀”的位置上,那麼除了“躺平”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排名只能針對相同事物,所以對學生排名其實有一個預設:學生都是一樣的,或者說我們把所有的學生看成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才可能對他們進行排名。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一個笨蛋。以排名為基本評價方式的教育,其實就是在不斷地製造“笨蛋”。如果教育以承認孩子各不相同為前提,那麼它要的不是排名,而是“發現”。如果承認教育以公平公正為基本價值,那麼暗暗地把公平公正扔到身後的“排名”應該被禁止。
——2024年6月26日6版,作者李海林
07
數智時代教育更應復歸於兒童
人們使用人工智慧就像使用計算器、手機一樣,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術。不過在數智時代,兒童若想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並實現不斷成長的目標,依然需要接受學校教育和教師的教導,只是教師的素養、能力、工作重點需要做一些變通或調整:更關注師生教學相長的新走向。由於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知識層次的提升及學科知識的融合,兒童的基本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可能超越教師。這種情況下,師生互動這種平等、雙向的交流方式可以讓教師獲取一手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應更加尊重兒童,虛心向兒童學習,在教學內容上由相對固定的知識傳授升級為綜合能力培養;更關注知識與技能融合的新方式。傳統教育往往更注重時間、經驗的積累,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累積性、偶然性,在新時代背景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功到自然成”的傳統建構或許會發生改變與重組,更多體現渺然無痕、自然流淌、水乳交融等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審時度勢、應時而變。
因此,教育者要始終保持想象力、好奇心、創造力及開放、包容等品質,不斷讓自己復歸於兒童——不是對“童年”這一單線時間的復歸,而是對兒童生命最初始的心靈狀態的復歸,是對童年生命的不斷提煉與跨越,更是對“童年精神”至高至深的哲學發現與闡釋。
——2024年7月3日3版,作者周建忠
08
教師都應該是“讀書種子”
看待閱讀問題,教師要有平衡兼顧的意識,既要照顧考試升學等現實,也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準備,為他們走向社會之後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打好底子。實施素質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要學生讀書,語文教學也要把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習慣當作頭等大事。
閱讀是個人化的事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語文生活”。也許教師不能完全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但應當給予他們尊重,同時儘可能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有些教師無法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這與教師不讀書或很少讀兒童作品有關。教師要讀書包括讀兒童的書,才能與學生有共同的討論話題,進而引導學生讀書。從這個角度看,語文教師甚至所有教師都應該是“讀書種子”——不能只重視“職業性閱讀”,還要自由讀書,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此,才能影響學生,讓他們喜歡讀書。從專業發展角度來說,教師也要多讀書,增學養、求發展。學養怎麼得來?主要靠閱讀。這是教師對抗職業倦怠、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最好途徑。
——2024年8月21日3版,作者溫儒敏
09
以法治思維落實教師減負
既然教師負擔過多過重,那就減少專案、減輕重負,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思維。但是,單一的減負措施可能會產生相反效果,簡單採用“嚴禁”“不得”,反而在要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不合時宜。
單純減負是減不完的,甚至監督減負政策的落實也成為新的負擔。旨在減輕教師負擔的政策還會無意中增加問責壓力,模糊教師的責任界限。因此應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政策靈活性,構建長期有效的教師減負機制。一要始終堅持法治思維。在制定減負清單、白名單等類似具有審批性質的政策時,列明該事項的法律依據。區分哪些是教師的真負擔,哪些是教師應盡的職責,既需要全面梳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紮實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各級各類專任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所承擔的職責和不合理負擔。二要增強政策柔性。多運用行政指導,少採取行政命令,做好相關教育工作指南或指導,比如教師培訓指導、班主任工作指南、進校園活動指導、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指導。三要把教師減負放在中小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統籌。把給教師減負與落實“雙減”政策統籌起來,與教師發展統籌起來,構建教師減負的長效機制。
——2024年9月4日3版,作者趙玄、李虔
10
維護教師心理健康應標本兼治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培養一支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必須提升教師素養,而教師心理健康素養更是提升教師素養的關鍵。教師心理健康不是教師個人的事,而是一項涉及個體、群體、社會的系統工程,所以維護與增進教師心理健康需要統籌規劃、標本兼治。
媒體要引導社會關注教師需求,使大眾理性看待教師職業,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理解和關懷,避免以過高的道德標準苛求教師;還要引導教師正確認知職業角色,摒棄對“完人”“超人”等不切實際目標的追求,理解自身職業的特殊性,緩解、克服職業倦怠,增強職業幸福感。
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評比事項,減少教師事務性工作,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同時,要轉變教育評價理念,最佳化教學評比考核,改變單純以學業成績和升學率評估教師總體教學質量的方式,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發展性的教育評價機制。
全面開展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干預工作。制定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專門政策,設立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專項經費。還要建立教師心理危機篩查制度,定期進行心理危機篩查,將心理“體檢”固化為常態動作,同時劃定教師心理健康准入和退出標準。
完善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職前職後的學習和培訓中將教師心理健康、危機心理干預等相關知識和技能作為常規科目納入培訓體系並加以考核,不斷提高教師心理調控、心理互助能力和應對突發心理危機的能力。
——2024年10月23日3版,作者劉在花、劉玉娟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