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劇的方式作用於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為學生開創全新的實踐天地。
本報記者 金 銳 解成君 | 孫陸培
隨著音樂響起,一粒“小種子”緩緩甦醒,伸著懶腰揉著眼睛四處張望。燈光漸漸亮起,三個小朋友拿著鋤頭、水桶、簸箕等勞動工具登上舞臺,“小種子”開始繞著他們翩翩起舞。在歌唱和舞蹈的氛圍中,“小種子”演繹著從嫩芽成長為藥材的故事。
這是江蘇省南京市“金陵花果果”小學勞動教育展演活動中,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簡稱“新城小學”)學生表演的音樂劇《小種子旅行記》中的場景。多年來,新城小學一直開設戲劇表演相關社團,持續放大戲劇的教育價值,讓戲劇融入學生的校園學習和生活之中,營造“課程戲劇”的樣態,已經成為學校新的探索方向。
“課程戲劇不是戲劇教育,它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表演戲劇;課程戲劇也不等同於教育戲劇,它是用教育戲劇的視角審視學科教學,以戲劇的方式作用於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為學生開創全新的實踐天地。”學校黨總支書記楊樹亞這樣表達自己對課程戲劇的看法。
第一折:在審美中閱讀戲劇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這句話讓楊樹亞記憶深刻,所以他提出“塑造有記憶的童年,生長帶得走的能力”兒童哲學觀。在楊樹亞的兒童哲學觀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美”:兒童是美的,學習是創造美的。
“學校應該是公園的升級版,既要有公園的美,又要具備教育的厚度和韻味。”在楊樹亞看來,學校在營造環境之美的同時,還要為學生設計各種課程和活動,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眾多社團活動中,新城小學非常看重戲劇的價值。“戲劇與語言、音樂、舞蹈、繪畫、服飾、建築、武術等藝術元素聯絡緊密,可以綜合發展學生的各種素養。”新城小學副校長趙嵐說道。
十多年前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一個契機。新城小學與南京藝術學院深度合作,每週五中午開展戲劇教學,專業的表演老師、劇目老師、劇本老師讓學生受益匪淺。“在逐漸豐富的表演經驗基礎上,我們嘗試將優秀劇目搬到舞臺上,每學期都會舉辦一場特色社團彙報表演。”音樂教師陳小菲回憶。
為了持續給戲劇活動提供保障,學校與“鄰居”保利大劇院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並在校園內部建設“新城劇院”和“戲劇長廊”,成為戲劇活動的硬體支援。“我們還成立了劇本研發中心、演藝指導中心、技術支援中心、道具創意中心等,進一步保障師資團隊建設。”趙嵐介紹。
戲劇活動要有教育內涵。2015年,學校成立“戲劇教學研究團隊”。2017年,學校參與以“教育戲劇應用”為主題的課程培訓,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校開始思考戲劇教學在促進學生閱讀、發展學生審美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新城小學從“戲劇教學”向“課程戲劇”轉化的第一個節點。
要想編好、演好一場戲劇,大量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而戲劇與閱讀的結合,是否可以解決目前許多學生出現的閱讀程式化、脫離生活等問題呢?在楊樹亞看來,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需要豐富的戲劇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讓學生生髮出真實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學校教研組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喜好”“各學科的教材內容”“校內外的生活需要”等維度,給學生提供了一份與戲劇關聯的閱讀書單。以五年級語文為例,教研組認為《猴王出世》《自相矛盾》《田忌賽馬》等篇目就非常適合透過戲劇的方式強化閱讀。“我們鼓勵學生透過戲劇的方式探索有意義的閱讀話題,加強對閱讀與知識、閱讀與生活、閱讀與自我的綜合理解。”楊樹亞表示。
腹有詩書氣自華,戲劇和閱讀都會指向學生的審美素養。在趙嵐看來,“課程戲劇會引導學生在審美化的情境、空間、活動、關係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
第二折:在課堂中融合戲劇
“同學們喜歡看錶演嗎?今天,老師請幾位同學準備了一場小型表演。”科學教師徐華翔的開場白引起了一陣“騷動”。
“我是一隻蟬,生活在大樹上,靠吸食大樹的汁液為食。”一名學生模仿蟬的樣子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另一名學生悄悄舉起了“大鐮刀”:“我是螳螂,是天生的獵手。肚子有點餓了,剛好前面有一隻蟬,看我捉了它。”話音未落,“黃雀”的身影又出現了:“我是黃雀,前面樹上有一隻好大的螳螂啊,可以大飽口福了!”
表演到這裡戛然而止,學生都知道這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教師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續寫這個故事並表演出來。
“我是一隻小貓,我會爬上樹吃掉黃雀。”
“我是一個拿著彈弓的獵人,我要把黃雀從樹上打下來。”
“我是一條蛇,我會躲在隱蔽的地方,伺機捕食黃雀。”
“同學們續寫的故事中都增加了更加強大的捕食者,這說明大家都知道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剛才故事裡的這些生物,如果按照出場順序串聯起來,就可以得到一條‘食物鏈’。”徐華翔一邊講解一邊繼續讓學生表演各種生物,每個人還要用一條紅線連線相關的生物,錯綜複雜的食物鏈進一步形成了食物網。
學生表演的過程中,徐華翔隨機剪斷了幾條紅線,讓學生猜測自己受到的影響。“我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因為一條紅線斷了,我手裡還有另外兩三條。”“我手上已經沒有紅線了,我快要餓死了!”學生紛紛說道。
透過一系列表演,學生直觀地明白了食物鏈與食物網的關係。
“有些科學課沒有實驗環節,學生學起來會覺得枯燥。課程戲劇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感受角色與知識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對科學探究產生濃厚興趣。”徐華翔尤其強調了戲劇在補充“實驗空白”方面的重要作用。
透過課程戲劇,教師的角色也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導演”和協作者,他們指導學生如何創造和表演戲劇內容,同時在創作中學習,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探究和發現。
學校梳理了各學科可以用課程戲劇教學的知識點及教學方式。比如,數學學科在進行圓周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戲劇的形式表演祖沖之、劉徽與圓周率的故事;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教學《井岡山會師》《游擊戰》等內容時,也可以讓學生用戲劇演繹出來。“學生在表演前一定會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深入研究,甚至閱讀相關人物傳記,這樣他們對人物形象、歷史背景就會有更深的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師袁君俠說道。
用戲劇演繹人物和故事只是課程戲劇基礎的做法,學校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課程戲劇打造課堂新樣態,尤其是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戲劇提供了一種無縫融合的平臺,創新之處在於將語文、英語、科學等學科結合起來,以戲劇為媒介創造一個融入多學科的敘事框架,讓學生在更加廣泛和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楊樹亞這樣解釋課程戲劇的“升級”方向。
英語教師陳煜設計了“中國傳統節日”單元,希望學生透過戲劇表演掌握相關的詞彙和句型,進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原來的英語課,學生經常有畏難情緒,或者學著學著就變成了‘啞巴英語’。”陳煜感慨道。透過課程戲劇,陳煜與其他教師合作,梳理了英語教材與語文教材中的知識交叉點,以語文學科的已學知識為基礎,開展英語課程戲劇教學。“我們透過‘英語戲劇五要素’,即角色、背景、情節、臺詞、舞臺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許多語言運用的方式和場景,讓他們變成課堂的參與者和設計者。”陳煜介紹。
雖然對於課程戲劇的研究和探索卓有成效,但楊樹亞仍然冷靜地指出,課程戲劇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方式,不可能也不應該試圖透過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問題。“課程戲劇是‘佐料’,它可以讓課堂教學新鮮活潑、有滋有味,但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透過課程戲劇來開展。如果無論何種內容,教師都強行透過課程戲劇來教學,那就成了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楊樹亞強調。
第三折:在記憶中感悟戲劇
“我來負責場務工作吧,對白我不太擅長哦。”一個學生自告奮勇。“你的語音語調那麼好,你來負責旁白怎麼樣?” 另一個同學建議。“我覺得我適合演馬良,要不咱們來PK一下吧?”還有的學生為了演主角“針鋒相對”。在今年的英語節上,學校創造性地將課程戲劇融入其中。
“今年英語節的主題是‘遇見中國故事’,共包括4個單元:故事遊戲、創意遊戲、課堂遊戲、劇場遊戲。每個年級都會選擇一箇中國傳統故事作為素材,然後將故事編成英語戲劇並在‘劇場遊戲’單元表演出來。”陳煜介紹。
三年級學生選擇的故事是“猴子撈月”。有的學生表演月亮,掉到井中後用英語大喊大叫;有的學生表演老猴子,指著天上的月亮用英語緩緩地說:“Look!Why is the moon in the sky?”這些場景都讓陳煜印象深刻:“學生的想法天馬行空,有些場景還充滿著哲理。”
在五年級學生丁宸熙看來,用英語戲劇表演中國故事的形式非常有趣,熱鬧、歡快的節日氛圍也感染著他。“戲劇讓我們共同合作,每一次合作都是心靈的碰撞。”
像這樣的節日還有許多,比如男生節、女生節、音樂節等,這正是楊樹亞所說的“活動記憶”的一部分。當課程戲劇充分融入學科教學之後,是否也能在各類活動中發揮功效,將學習從課堂之內遷移到課堂之外?與陳煜一樣,徐華翔在科技節也設計了戲劇表演的環節。
科技節的第三週是“科技嘉年華”,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活動內容和評比方式。四年級、五年級的活動將課程戲劇與科學活動深度融合,學生邊表演、邊探究,讓科學知識在身邊“活”了起來。
四年級的專案是“星辰影舞”,學生透過皮影戲的形式創編並表演與天文有關的故事。在學生的奇思妙想中,“天狗再食月”“牛郎織女相遇難”“伽利略和他的望遠鏡”等精彩的表演讓觀眾讚不絕口。五年級的專案則是“生命之影”,學生表演的內容可以是校園生物調查彙報,比如“不同的樹葉”“蠶寶寶的一生”“校園中的鳥類”等,也可以是家鄉動植物調查彙報,比如“微笑天使江豚”“獐子和麂子”等,學生透過表演更深入地瞭解了身邊的生物知識,也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課程戲劇的融入讓學校活動豐富起來,也讓每個學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分工協作,有人編劇,有人表演,有人解說,忙得不亦樂乎。六年級學生歐子樂感嘆:“以前我很膽小,現在我敢站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想法了。”
課程戲劇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在哪裡?楊樹亞表示,一方面要深度研究課程戲劇與各學科教學的融合點,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抓手;另一方面要拓展課程戲劇外延,讓戲劇幫助學生在美的記憶中生長。趙嵐則感慨地說:“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部戲劇,我們既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要在一幕又一幕的場景中演繹屬於自己的人生。”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