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回想起即將過去的農曆一年,每個人總結都在說,好忙,沒時間。
被社會時鐘抽著鞭子走的我們,生怕停下來就落後,一休息就內疚,彷彿你越忙,就越有價值。
而父母最擔心的事情也是孩子「閒著沒事幹」——
彷彿只要看起來在忙,投入的時間越多,彷彿就越努力越有用。
然而,「內卷」這個詞的英文常被翻譯成Rat Race,形容在滾軸上不斷奔跑,忙忙碌碌不知為什麼而疲於奔命的一生。
而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方向錯了的忙碌,不僅沒有提高效率,反倒正在「毀掉」我們的幸福。
01
10000小時定律?
研究表明,若想取得傑出成就,投入的時間的確是一大關鍵要素,尤其是從「優秀」到「傑出」,人與人之間智商的差異在變小,成就的區別在於投入時間的長短。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萬小時刻意練習定律——
如果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必須投入10000小時去學習、研究和付出,才能成為專家。
這個理論也成為無數人「雞娃」的指明燈,我就聽聞過諸多家長讓孩子堅持一些他們眼中重要卻被孩子認為極其枯燥的事來訓練耐性,比如必須每天必須在桌子前坐滿5小時,必須記日記。
然而,也的確曾有一個人,在一件事上花了不止一萬小時,甚至十萬小時以上。
他叫Robert,他在去世前寫了3750萬字的日記。
他每天花4小時記錄生活瑣事,從每天早上的血壓,到晚上收到的垃圾郵件,事無鉅細,就連晚上睡覺都要兩小時醒來一次,記錄下夢中的點點滴滴。
這10萬+小時的投入,卻並沒有讓他成功,而是僅僅是被大家看作一個瘋子,和他長如裹腳布的日記一起,迅速被人們忘記。
別以為Robert只是一個前無古人的笑話,世界上有無數的人也正在和他一樣,只花了時間,卻沒有提升。
舉個例子,按理說醫生與護士,理應成為跟隨時代腳步、更新知識儲備的人吧?
研究卻顯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很多人並沒有進步多少,只是日復一日重複已有經驗,職位升遷也只是因為熬到了資歷,經驗日漸純熟的結果,並非因為獲得了多大的突破。
與其說有20年的經驗,倒不如說同一個經驗用了20年。
而斯坦福大學研究也發現有經驗的醫生只有60%的機率看對病,開對藥,但人工智慧醫生能將比例提升到90%等。
陳舊的經驗用了5年,與在流水線上機械操作5年的裝配工,其實沒什麼區別。
那麼真正忙有所成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美國知名教育心理學家的Benjamin Bloom教授曾發現,大多數頂尖運動員、藝術家、科學家的導師們並非只看重時間投入、能力高超、提供情感支援,而是不停嚴厲地將學生推到更高水平。
「他們有讓學生總想變得更高、更強的野心。」
研究顯示,單單一個人的野心一項,就可以作為成功的預測指標,而基於野心上的提升動力,比時間、比智商、能力、收入等更能決定一個人是否獲得巨大成就。
若只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純粹為打發時間的忙碌,真就是瞎忙。
野心+動力+時間,才是忙碌的正確姿勢。
■Bloom 教授任教於芝大,提出了諸多知名教育心理學理論。
02
過度忙碌讓人越來越不快樂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慶幸了:
我很忙,我也很有野心,總是在主動加班加點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下應該離成功不遠了吧?
已經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過度學習會導致身心疲憊,無法正確看待失敗,失眠抑鬱等情況發生。而針對成年人過度忙碌的研究則更多了,相關結論也更清晰。
總體來說,過度工作弊大於利。
研究顯示:
●它與運動減少、身體疲乏有關;超時忙碌導致的快樂損失,要大於收入提高帶來的快樂(何況還有更多沒有加班工資的人);
●在高壓環境中,你提出創意解決方案的機率減少45%(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
●當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5小時,效率直線下降,每週工作70小時的人,實際上有15小時是無效率的(斯坦福大學研究);
●收入在top6%的人中,有69%認為如果不那麼拼命會更健康,58%認為工作影響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46%認為工作影響了自己的親密關係(哈佛大學研究);
●一項針對2300名年收入5萬美元以上者的調查顯示,他們大多有野心,卻壓力巨大、情感冷漠、內心焦慮,少於40%的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親密成員,只有30%的人對自己外表滿意,只有18%的人對親密關係滿意;
●心理學家RichardRyan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高成就者之所以焦慮、抑鬱一大原因,就是沒有好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
●21%的青少年認為自己與父母相處時間不夠,「如果能改變父母工作對你生活的影響, 你希望是什麼」時,大多數小孩子說「我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工作那麼累,壓力不要那麼大」。
●加班讓你總是睡不夠,如果連續幾天睡眠少於5小時,即便你花了一週正常睡眠也無法完全補回來,而缺覺還會影響決策能力、情緒水平、自控能力。這會讓我們的大腦像宿醉一樣混亂不堪,對負面事物的反應比正常人高出60%,會勞累、憤怒又悲觀(諾貝爾獎的熬夜研究)。
03
鬆弛感的成年人
更悲催的是,研究告訴我們,當我們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卻不得不忙碌其中時,這些傷害還會呈幾何級擴大。
那麼,過度忙碌帶來的各種傷害,有辦法減少嗎? 還真有。
各種老生常談的雞湯都會鼓勵我們,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堅持一份熱愛的事業,這與各種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喜歡就有堅持的意義
當我們做著一份感興趣,有意義、有使命感的事情時,即便辛勤到老闆心疼,家長心疼,內心的雞血能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一項對被試跟蹤研究數十年的Terman研究發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拼命奮鬥的人,活得最長。
什麼算是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 對我們很重要,第二,我們也很擅長。
很多研究都發現,但一個人能在自己喜愛並擅長的事情中花時間越久,你會越少感到迷茫彷徨、焦慮不安,憤怒、壓力甚至身體疼痛,也會一併減少。
我們願意為意義付出更多的熱情、野心和提升的動力。而那些有著自驅力的人,或許也常想過放棄,之所以堅持下來,也正是因為這股氣。
●掌控感,幫你減壓、給你雞血
除了意義,一件喜歡的事情還可以給我們帶來掌控感。
正因為喜歡,我們更願意深入鑽研、挖掘、學習和提升,才會越來越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就是掌控感。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掌控感讓我們主動去做事、去參與,哪怕沒有真正控制住局面,僅僅是有控制權的感覺也能提升成事的機率。
掌控感還讓我們充滿雞血,樂此不疲。
有一項針對2000名創業者的研究,超過50%的人一週工作40小時以上,41%的人為自己工作非常減壓,70%為自己的小公司滿意,79%的人對於自己生活方式感到快樂。
而失去掌控感呢?
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非常輕微的壓力,也會讓我們喪失掌控感,繼而使大腦前額葉片功能減弱,被大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佔領高地,理智、推測、決斷能力直線下降,無法準確思考,陷入情緒化的泥潭難以自拔。
怎麼才能擁有掌控感?
發現擅長之事,利野心、動力,花大量時間,被人認可、獲得權力、佔據主動,做事前做好計劃,就會越來越感到命運在握。
那麼,那些累到內傷,又傷害了人際關係的人,又該如何讓自己好過一些?
第一, 放鬆一些。
研究表明,成績或金錢的增長並不能緩解我們因為忙碌導致的精神壓力,此時就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放鬆下來。
72%的人在洗澡時有了新想法;偶爾走神的人,被證明解決問題更高效。以高壓忙碌著稱的波士頓諮詢公司,得到假期的員工滿意度高出23%,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質量高出11%,客戶評價也要更好。
■油管上有個博主採訪了哈佛、斯坦福、MIT、普林斯頓和耶魯的學生,詢問他們一天睡幾個小時,大多數還在6小時以上,還有運動員學生保證8-10小時睡眠,也都有自己的愛好。
第二,多花點時間,與家人在一起。
一項研究發現,一個避免高壓崩潰的重要途徑,就是與家人、朋友聊天、外出。
還有一項研究指出,忙碌中壓力巨大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只能是:削弱腦功能、損害免疫系統,以及增加肥胖、精神疾病、糖尿病、過敏、牙齒退化機率。
在希望孩子有所成就之前,先把自己從鬱悶的壓力陷阱中解救出來,比什麼都重要。
假期到了,這是最好陪伴孩子時刻,不如放下那些永遠處理不完的工作,寫不完的作業,全家一起去旅行,看紀錄片,做家務。
現在年輕人中最流行的一個詞是「鬆弛感」,而最令同齡人羨慕的,也是那些有著鬆弛感的父母,不以固定時間的長度如必須學滿幾個小時來管理孩子,而是以時間的質量來協助孩子安排自己的時間。
學得好,也要休息得好。
最後,以哈佛大學心理學家Shawn Achor的話結束本文:
「最抗壓的人,往往是那些在壓力中也不忘為社會關係投入時間的人。
大多數以忙為榮的人,也在以忽略家人、不陪孩子為榮,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我的研究中,恰恰是這些社會聯結,才被證明是幸福的最關鍵預測指標。
成功不一定帶來快樂,快樂卻常常帶來成功。」
來源: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編輯: 李嘉祺
統 籌 :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聯絡電話:010-6707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