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已至,年味正濃。
街頭巷尾,張燈結綵。
歡聲笑語,喜氣洋洋。
百節年為首,
作為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意味著新年的到來。
貼春聯、吃餃子、放鞭炮、拜大年……
春節的各項習俗體現了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些習俗怎樣產生?
如何表達著中華民族特殊的觀念?
中國民間藝術專家、北大中文系陳連山教授
帶你解鎖春節的“秘密”。
你會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一、春節的由來
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出於生產需要,當時人應該已經有了一歲、一年的概念。“歲”字原來是一種斧類砍削工具,用來收穫莊稼。當時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穫一次。收穫之後,人們用這種工具殺牲祭祀,“歲”又成為該祭祀的名字。
最後,“歲”字成為時間段落標誌,成為年歲的歲。“年”字原來也是標誌農業生產的字,與歲相當。
我國各種傳統曆法(夏曆、殷歷、周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即一年的開端。春節,是我們現代人對於夏曆(農曆)新年的稱呼。
春節是一個反映太陽月亮運動規律的自然節日。把春節這樣一個自然性節日作為第一大節,而不像其他民族那樣把宗教性節日作為第一大節,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非宗教性質。
春節不僅是漢族第一大節,也是其他三十八個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從國際範圍看,由於歷史影響,春節也是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的重要節日。海外華人更是一直把春節視為民族文化的代表。他們身處異族文化之中,但是每年仍然堅持過春節,並加以展示,既強化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傳了中華文化。
二、春節的習俗
春節,在中華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中華民族分佈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得益於春節民俗的存在。
春聯、年畫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古代驅鬼辟邪習俗,但是現代都發展為表達喜慶吉祥意願的民間藝術。
在除夕之前,人們為春節所做的各項準備都已完成:清潔庭院,打掃房間,準備豐富的節日食品,為家人準備新衣等等。
在北方鄉村採摘柏樹枝插在所有房門上,辟邪迎吉。吳越地區還有用冬青柏椏樹枝在房間裡搭“搖錢樹”,上掛彩條、金錢、玩具等。牆壁、門楣貼上春聯,年畫,窗戶上貼窗花。
團圓的年夜飯和除夕守歲
新年是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的。面對新年,人們第一個願望就是全家團圓。臘月三十日的晚飯,俗稱年夜飯,或團圓飯。它非常豐盛,要求全體家庭成員都在場,即團圓。如果有遠在異地無法趕回,則空一個座位給他。團圓是人們對於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健康。
團圓飯之後,人們開始守歲,也就是等待新舊年交接時刻的到來。漢代以後,中國人都把夜半子時視為一天的開始時刻。所以,守歲要一直守到夜半之後,甚至天亮。
守歲時,全家歡聚,飲花椒酒、屠蘇酒,吃五辛盤,目的是驅邪、除病、保健,可見當時人對於新舊更替時刻的擔憂。
南北朝時代的說法,除夕會有山臊惡鬼,近代民間傳說有所謂“年獸”吃人,都突出表現了人們對這重要時刻的恐懼。於是,徹夜不眠,以保持警惕。
守歲也包含著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強烈期待,希望即將到來的新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開端。
守歲時有許多娛樂活動。例如,擲骰子、藏鉤。所謂藏鉤,就是把戒指、頂針之類藏起來,讓人猜。反覆進行,以定勝負。
百姓守歲時往往同時準備新年食品:包餃子、包湯圓、做年糕等等。
生旺火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籸盆”、“燒火盆”、“燒松盆”、“旺相”。古代的庭燎是為了助陽氣、驅邪,或者祭神祭祖。
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燒秦儈”,火勢越旺越好,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從具有強烈的驅邪色彩的庭燎,發展到生旺火象徵全家興旺,春節慶典中的這一點火習俗逐步擺脫了迷信色彩。
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極好的“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不過,爆竹有危險性。爆竹的危險性應該透過細緻的管理加以控制:從設計、生產、運輸,一直到銷售、燃放,全程管理。雖然複雜,但是一定會得到民眾支援。
年糕、餃子
年糕和餃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年食品,表達了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
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好食物。
朝正、團拜與拜年
古代國家禮儀中的朝正、團拜和民間百姓之間的團拜、拜年是新年期間強化社會關係、親情關係的重要活動。
朝正之禮可以強化上下尊卑的關係。這對於加強君臣關係、加強中央與地方關係都有作用。
現代政府機關和單位之中的新年團拜活動與古代團拜非常近似。團拜有利於增強和改善同事之間的聯絡。
在家庭內,晚輩清晨起床首先向長輩叩頭或鞠躬,並祝願長輩健康長壽。然後,依次到各個親戚朋友家向長輩拜年。而長輩則給拜年者以壓歲錢,祝願他健康成長。
朋友之間也互相上門拜年。如果親戚朋友多,則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很多天。
社會變遷巨大,人們的社會交際範圍更大,聯絡方式更多。為避免過分煩瑣的拜年活動,近年來,人們開始透過電話拜年、電子郵件拜年。
三、春節的象徵意義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最高代表,是我們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了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文化精神。
春節具有哲學意義
春節是夏曆一年的開端。夏曆作為一種陰陽合曆,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執行情況。這體現了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的思想境界。
陰陽和諧,才能生生不息。正月初一是個朔日,月亮即將從三十日的“晦”走出,重新顯現。正月是太陽從南逐步返回、大地即將回春的時刻。
春節燃放鞭炮象徵著時間的新開端
新年第一件事是放鞭炮,它象徵著新時間的開始。
放鞭炮還隱含著混沌初開、宇宙起源的象徵意義。竹筒和鞭炮就像混沌一樣具有封閉形狀;竹筒被燒而炸裂,鞭炮被炸而粉碎,清煙上升而為空氣,其他較重物體落而在地,也彷彿混沌初開、天地分離的瞬間。所以,放鞭炮習俗實際上是模仿開天闢地的過程。
初一畫雞和初七人日習俗是創造萬物的象徵
南北朝時期的春節習俗:正月初一要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或者直接把雞畫在門上。這是象徵雞在第一天得到創造。到了正月初七,則把人像貼在帳子上。這是象徵人類在第七天被創造。宇宙開闢,萬物生長,一切都獲得了新生命!
春節是人類文化生活開端的象徵
春節祭神、祭祖是對國人傳統信仰的全面展示與重新確證,作為孤獨於世的人們由此建立起人神關係,獲得神靈的庇護。
春節拜年則是人倫道德的體現。一拜一賜之間,長幼尊卑等基本人倫關係與相關的道德規範得到重新確認。
春節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徵
春節不能說倒黴的話,孩子打碎了碗,也不能責備,要說“碎碎(歲歲)平安”。消除過去的一切不幸,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
所以,春節實際上又是我們除舊佈新的機會,是我們表達美好願望的機會。
春節作為傳統節日,其內容包含了科學、信仰和藝術等各個方面。拋棄科學至上主義的偏見,正確認識春節的科學性,尊重春節習俗的神聖性,享受春節習俗為我們提供的藝術化生活,才能使我們恢復快樂人生。
活 動
你們那兒過年有什麼特殊習俗和文化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讀者將獲贈北大社年度好書一本
神聖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作者:陳連山 著
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俗,和每一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創世神話、射日神話、治水神話等,是我們的啟蒙讀物;端午節的粽子龍舟、中秋節的兔子、春節時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徵和儀式;二十四節氣以簡馭繁,如此明晰;西王母、崑崙山、《山海經》,為歷代小說提供了原型;隱逸更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這些神話、傳說、儀式行為如何產生?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和塑造?來看這本書吧,你會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End-
觀點資料來源:《神聖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