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教育已經跟不上技術進步的步伐了嗎?在有些方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根據經合組織(OECD)對人工智慧能力的測試結果表明,到2021年,人工智慧已經超過人類在讀寫和算術方面的平均水平,並預測到2026年,人工智慧將有可能完成所有的讀寫和算術任務。
儘管不斷進步的人工智慧將如何重塑就業市場以及對於新技能的需求,仍然是一個未知的問題,但確定無疑的是,教育需要改變,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和方式,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教育還需要從對知識的過度追求中,重新迴歸到人本身。
兩會之際,我們特邀代表委員、教育專家和人工智慧教育專家,圍繞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展開對話與討論。
將人腦從“知識儲存的容器”中解放出來
【人工智慧將進一步解放人的大腦,讓人可以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人機共生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學習場景、評價內容等,將是未來教育關注的焦點。】
主持人:人工智慧對教育帶來的最核心影響是什麼?
倪閩景:所謂人工智慧,就是指“能夠替代人工的智慧”。從學習角度來看,它就是一種能力強大的知識工具。知識工具能把人的大腦從一個“知識儲存的容器”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大腦有更多創造的空間,這被美國作家克萊•舍基稱為“認知盈餘”。不必記憶的東西不再去記憶,會增加很多自由時間;不必記憶的東西不佔有大腦的過多空間,會增加很多新的腦連線空間。工具的發展是人不斷得到解放的過程。交通工具解放了人的雙腳,可以讓人去更遠的地方;自動化工具解放了人的時間,可以讓人有更多的閒暇;書本使知識儲存發生鉅變,讓知識可以離開人腦而存在;資訊化破解了知識傳遞的瓶頸,讓人類實現時時處處可學。而強人工智慧可以進一步解放人的大腦,讓人可以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知識工具的靈活應用,已經成為當今學習變革最重要的活動,也讓學校課程更加豐富。所以,我認為人工智慧對教育最核心的影響是教育內容的變革,而不是教學方式。
李佐文:近年來,隨著大語言模型的出現,人工智慧發展進入密集活躍期,從ChatGPT到剛剛引爆全球的Sora,每一步突破都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目前來看,生成式人工智慧已經具備了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特性,而未來的通用人工智慧將會更強大,可以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推理,可以解決更復雜的問題。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核心影響,將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態的重塑。在知識隨處能學、隨時可學的智慧時代,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育,必將轉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由於教育目標的轉變,原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手段等,都將隨之發生改變。人機共生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學習場景、評價內容等,將是未來教育關注的焦點。
蔡可:在人工智慧得到廣泛應用的智慧社會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審視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傳統教育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基礎技能,而在人工智慧時代,純技能型的工作會被自動化和機器所代替。因此,教育需要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合作與溝通、適應變化、面對複雜情境的決策等人類所獨有的智慧特質。最直接的變化是,教育需要培養會用、善用、妙用人工智慧的人。此外,讓人工智慧解決問題,和藉助人工智慧教會學生解決問題,這是兩碼事;沒有任何素養與能力的達成是不依託於知識的,當然,這裡會涉及實踐知識、默會知識等更加複雜的知識型別。但無論如何,在學生髮展過程中,人類傳承下來的穩定的、經典的知識仍然是最有效的“預訓練”材料,其型別與載體會更加豐富,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傳播與接受路徑更加多元,辨識它們的變與不變,將是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首要問題。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可取代
【人工智慧會替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工具性內容,而涉及人類情感、創造性思維、共情等獨特能力,則是人工智慧所不具備的。】
主持人:以人工智慧的迭代速度,未來會有大批職業被機器人取代。機器人是否也會取代人類教師?
倪閩景:我們不必焦慮將來孩子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因為人類文化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新技術總是以淘汰老的生產方式來淘汰舊勞動,但同時新技術總是以創生新的人類需求來創造更多新勞動。也就是說,人工智慧會替代人作為工具化的職業,也會產生許多新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職業。同樣的,人工智慧會替代掉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工具性內容,比如單純的知識傳遞完全可以由人工智慧來完成,但不可能替代教師職業中的非工具性內容,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也就是說,人工智慧不可能全部替代教師,但是必然會替代那些只會進行知識傳遞的教師或者那部分行為。換個說法,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可能被替代,但是“教書匠”將不再被需要。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機械重複性的工作,這是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機遇,使教師可以從簡單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人類的教育工作,最終只能由人類自己來完成。比如,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塑造等,都是人工智慧所不能實現的。人工智慧越是高歌猛進,教育越要回歸人性,因為教育是關於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生成式人工智慧給教育教學領域帶來的利弊,目前還無法估量,但是教育界確實應該積極應對、主動求變,並廣泛汲取智慧技術帶來的紅利。教師應善於利用智慧工具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對於語言智慧的飛速發展,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既要熱情擁抱人工智慧的新發展,讓它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又要預防它帶來消極的影響,使其最大效能地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
蔡可:對這一問題,學界有一定共識,即機器人無法取代人類教師。因為教師的角色遠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教育等。這些領域涉及人類的情感、創造性思維、共情等獨有特質,是機器人所不具備的。學生需要被關注、包容和被理解,需要在陪伴中成長;教師透過溝通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完善學生的人格。所以,教師職業不會被取代,只會越來越趨向於教育的育人屬性。然而,情感勞動也是最複雜的付出,如何透過智慧技術打破課堂邊界、學校圍牆,助力泛在化學習生態建構,探討智慧助學、雙師教育的可能,形成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教育服務甚至全民教育的契機,為教師減負、卸壓,分擔職能。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應該能讓教師無處不在。此時,“教師”的定義、培養方向、工作時空、來源渠道也會被重新書寫。
教育的多樣化將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能力的人。】
主持人:人工智慧時代對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戰?
倪閩景:幾千年來,教育是實現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深度連線的途徑。但是強人工智慧的出現,使人類的教育拓展到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數字世界。對教育來說:一方面,語言能力、情感能力等機器尚不可替代,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形成過程仍沒有改變,人文、科技、數學知識依然重要,因為其中蘊含了大量價值判斷、思維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習將更多樣化、更充滿想象力。就如同汽車、飛機等,能幫助身體殘疾的人實現全球旅行一樣,有了AIGC(),一個普通人也能透過人工智慧新工具,實現以前無法想象的創造力。為了創新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指向。而創新需要多樣的大腦、理解的環境和突破的能力。人工智慧時代對於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將聚焦於人的創造力培養,而這需要不斷地推進教育的多樣化。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孩子們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慧時代給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機共生環境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組織資訊、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讀寫能力培養為例,過去,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百科全書裡查詢資訊,並相信這些資訊是準確和真實的。現在,網際網路會給出上百萬個答案,沒有人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或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技術允許人們搜尋和獲取的知識越多,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處理模稜兩可資訊的能力就越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專案(簡稱PISA)閱讀能力結果顯示,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平均只有9%的15歲學生能夠在隱含線索的情況下區分事實和觀點。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讀寫能力的進步已遠遠落後於資訊本質的演變,這一事實對當今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我們發現自己身處“後真相”氛圍中,感覺正確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依據的斷言會被認為是事實。演算法根據我們的興趣建立“社交媒體回聲室”,從而放大這些觀點,讓我們與可能改變自己信念的對立觀點絕緣。人工智慧技術給教育帶來的首要影響,是對教育或學習目標的改變。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而不是一般技能,應該是未來教育改革的目標。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將來需要的不僅是工作能力、文字模式知識等,還要有評估和使用自動化產品所需的計算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蔡可:人工智慧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數字素養新要求。面向未來的教師,需要適應教學方式和角色的轉變,瞭解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領域和工具,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輔助教學、提供學習資源、評估學生的學習等。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討論這些理念。教育數字化轉型與以往的教育教學改革有所不同。過去,我們更新教材、完成教師培訓,教師就能走上講臺,然而,數字化轉型離開產品與工具支撐無法實現,教師的數字素養需要在應用場景、產品與服務的支援中去培育,即便大模型也需要“小應用”。風行的智慧教學產品已經成為制約區域教育非常重要但又很隱性的一個要素。說它重要,是因為這些產品直接影響教學模式、課堂生態,其適切與否,決定了教師是否願意使用、能否用好;說它隱性,是因為它幾乎是“三不靠地帶”,行政決策者只有財務審計要求、缺乏採買專業依據,教師作為使用者缺少決定權,大學與科研機構則因為產品層面的“低端”而不會去投入研究。如何發揮專業對地方的引導作用,協同政府、企業推動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教育問題解決的角度(技術應用的適切性而不是技術指標的前沿性),幫助地方從教學應用、資源供給、建設運維、經費投入等方面整體考慮問題,健全智慧教學產品的准入與退出機制,完善常態化應用的服務體系,這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非常實際但又重大的挑戰。
人工智慧教育要以人為核心
【人工智慧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是教育內容的變革問題。人工智慧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機器。】
主持人:人工智慧如何賦能教育?
倪閩景:人工智慧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機器,這是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所有出發點。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推進:第一,順應潮流主動變革,立即行動。人工智慧在教育方面的應用永遠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立即行動,只要初心是為促進教育的改革發展,哪怕是犯錯,也比不行動要強。第二,要對技術充滿敬畏。幾年前,杭州有一所學校採用哈佛大學的技術,給學生在頭上戴一個頭箍,用來訓練注意力,後來叫停了。技術存在兩面性,如果對技術沒有敬畏感,它給教育領域帶來的結果將不堪設想。第三,人工智慧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複雜性源於人的複雜性,可以說,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學少、學慢、學難,甚至有時會求“拙”,讓孩子的靈魂跟上。少就是多,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人工智慧不是讓孩子做更多的題,而是讓孩子成為不一樣的人。第四,人工智慧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為什麼資料聚不起來,教育應用不起來?核心原因是我們組織觀念和教育觀念沒有改變,如果整個人工智慧都往應試方面走,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第五,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核心是教育內容的變革。人工智慧時代的特點在於,不再是物質匱乏,而是時間匱乏;重要的不再是物質製造,而是精神製造。OECD釋出了《2030學習指南》,指出要讓學生在陌生環境中自定航向,形成強大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聚焦創造新價值、協調矛盾困境、承擔責任三項能力,是現在教育必須要接受的挑戰,這也是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最需要考慮的方向。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於藉助強大的資料模型自動生成各種文字和問題答案,因此可以被用於教師備課、學生學習和課堂提問、教學管理,以及招生就業、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多個場景,涉及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它所具有的易用性和易操作特徵,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它所體現的大模型正規化將使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角色轉化為“導師或教練”,促使人機協同的教育新形態加速形成,不斷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融合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對未來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發展起到促動作用。人工智慧技術打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了線上教學、遠端輔導等,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未來,人機協作的課堂,特別是本地教師、遠端教師、機器人教師協同工作聯合教學(Co-Teaching)的三師課堂,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常規課堂樣態。
蔡可:從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發揮了技術的獨特優勢,如跨時空、個性化、集約化等。人工智慧技術通常是透過對特定問題建模來實現,追求確定性、關注結果、強調效率。因此,在知識的顯性化與細顆粒度前提下,對於薄弱地區實現教育質量從水準線以下躍升,效果非常明顯。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技術的限度,人工智慧的誕生並不是因教育而起,人工智慧也不必然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創造”不是演算法邏輯,創造性人才培養關注的是默會知識,學生必須試錯(而不一定是路徑的精準)才能螺旋式上升,需要面對模糊的邊緣地帶,甚至在與悖論共處中形成批判性思維。這些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善用技術的人。隨著高中課程標準的全面推開、義務教育新課標的頒佈施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整合式的教學內容設計、情境化的探究教學方法也在對教師能力提出新要求。當教師在思考如何設計學習體驗、開發課程資源、打通課程與生活、怎樣以評促學等問題的時候,技術就有了更大的用武空間。所以,不只是技術賦能教育,教育也在賦能技術。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中國教育新聞網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宣告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