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不同文化和社會帶來不同的教育條件、資源和形式,產生不同的教育問題。吸取不同文化教育的優秀理念,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才能探索出最適合的教育之路。春節特輯,探索世界教育理念,錨定中國教育的全球座標,帶你領略七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探索各國獨特的教育體系,感受不同國家教育帶來的差異,深入探討教育對孩子們成長乃至國家發展的深遠影響,探索中國教育的發展之路。
英國有世界先進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人口總數只有6450萬,卻誕生了13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璨若星河的天才,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24年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共計頒發給12位得主。其中,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英國接受教育,佔比約42%。如果僅看學科類獎項,英國更是佔據半壁江山,處於絕對優勢。儘管美國仍是諾獎“臨門一腳”的收割機,這些與英國教育相關的得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的獲獎者,還是凸顯了英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全球頂尖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英國有許多世界頂級大學,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培養出許多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巨匠。在麥克斯韋、卡文迪許、法拉第、蕭伯納等大家星光熠熠的襯托下,英國的基礎教育制度是如何產生和不斷完善的?基礎教育領域又是如何培養和向高校輸送人才的呢?
談及英國教育,大概很多不瞭解的人都認為它是“快樂教育”、“輕鬆教育”的代名詞,經常放假,兩三點放學,沒有課後作業......但這些其實都是對英國教育的誤解。
英國的基礎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盧梭、杜威),倡導遵循學生的天性,強調將激發學生的潛質作為教育內涵,提倡“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內心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關注和愛,不僅能夠使學生快樂地學到知識,也會對學生的一生有積極的影響;教育者要保護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開展鼓勵式教學和賞識教育。
英國的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有如下四個特點:
第一,學校教學以小班為主。每個小班內進行分組合作,實施分層教學,貫徹落實“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教學理念。
第二,教師有固定授課教室,不同班級的學生按自己的課表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課。此外,每班均配有一名授課教師和一名負責管理學生、提供各種教學用具的助理教師。
第三,學校教育精髓在於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教師注重個體教學,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逐步探索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點。
英國基礎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點和優勢:
1. 倡導真實的“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 這一理念,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紀初,由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
他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明確闡述:“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此觀點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教育的湖面,泛起層層漣漪,影響深遠,逐漸成為英國教育的重要理念基石。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因此,快樂教育不是“陰謀”,也不是放棄努力,而是懷著好奇心主動而興趣盎然地學習。
快樂教育的反面是不快樂教育,而不是不教育或者少教育;是學習過程中對人的體驗感和成就感的重視,而不是刻意追求少學習或乾脆放羊。核心不是知識的多與少,而是關注人的成長。快樂教育的真諦就是如何令課堂內的學習更加有趣,令孩子們學得更加快樂。孩子們學到的知識點都是一樣的,但是過程會更加有趣和快樂,從而提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才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 絕非不鼓勵刻苦學習,摒棄學海無涯的追求。其實“快樂教育”是讓學生更有動力和興趣去完成學習的內容,而不是那種坐在課桌前單純做題的單調和枯燥。“快樂教育” 倡導讓知識鮮活起來,融入趣味與探索,使學生主動投身學習,享受知識汲取的過程,而非被動承受學習之苦。
比如在一堂歷史課上,老師可能會帶領學生實地探訪古老城堡,讓他們在斷壁殘垣間觸控歷史的溫度,在故事傳說裡探尋歲月的痕跡,如此一來,學習不再是書本上的死記硬背,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冒險。
不少人以為快樂教育中的家長對孩子撒手不管,只要孩子去了學校就萬事大吉?其實,很多英國人給孩子安排的各種興趣班也可以是從星期一排到星期天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機會去探索和體驗學習樂趣的!這背後可不是盲目跟風,而是用心良苦地為孩子創造探索知識、體驗學習樂趣的多元機會。
有人以為快樂教育就是單純的快樂就好?其實,英國人的快樂教育是發揮好孩子與生俱來的興趣愛好的同時,用有趣的方法和途徑,有意識的透過開拓眼界,創造機會去探索世界,讓孩子在後天輕鬆的氛圍裡不知不覺的學到很多東西。
有人以為英國快樂教育是放縱天性,不成系統的散漫?其實,英國人的快樂教育是引導一種正面的學習方式,是從小鼓勵孩子自我學習、自我探索,很多作業都是研究式、開放式的問題,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大學甚至整個人生。
有人以為既然快樂了就沒必要對孩子要求太苛刻?其實,英國的快樂教育更是富有責任感的培養,是對孩子責任心的鍛鍊,是對自律的培養。
英國人的 “快樂教育” 是責任感的熔爐。放手讓孩子自主判斷、決策、承擔後果,是培養責任心與自理能力的關鍵一步。小到班級活動組織,大到個人興趣愛好堅持,孩子在每一次嘗試與挑戰中領悟責任重量,懂得為自己行為買單,成長為有擔當的社會人。
很多人誤以為 “快樂教育” 與雞娃式精英教育水火不容,實則不然。頂尖英國學校以快樂教育為核心理念,卻也大力倡導學生勤奮向學。老師期望與欣賞的不是呆板型的用功與刻苦,而是孩子有潛力可挖,有學習的熱情,有批判性的思維,有自我探索型的學習能力等。
英國教育快樂教育的體系是多元的。學校不僅重視學科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全人教育。讓孩子成就自己最好的一面,樂於盡力展現最好的自己,與自己競爭,而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競爭。
孩子培育之路固然艱辛,但倘若能讓孩子在快樂中奮進,他們邁向巔峰的步伐或許更加輕快有力。畢竟,內心熱愛學習、享受成長的孩子,更易在教育之途脫穎而出。
對於“快樂教育”的真諦,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有幾句話值得分享:
(1)父母或老師都應該謹記,訓斥和恐嚇對任何智力發展都沒有益處。
(2)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都有比暴力更好的開啟智力的方法。
(3)孩子只有在快樂、放鬆、舒暢的情緒中,才能吸取新知識。
(4)雖然很多孩子都曾因為學習而受到懲罰,但是對於孩子而言,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愛和鼓勵。
(5)明白教育應該什麼時候停止和明白它何時開始同樣重要。
英國 “快樂教育” 為我們開啟一扇全新教育視窗。它提醒我們,教育不該是壓抑天性的灌輸,而是順應成長規律的引領;不是單一知識的堆砌,而是多元能力的塑造;不是短期成績的追逐,而是終身成長的陪伴。
2. 注重自主學習與個性化發展
英國教育體系是自主學習的 “搖籃”,全力鼓勵學生主動擁抱學習,大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老師們化身學習 “引路人”,丟擲問題與課題,激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學生們手握選擇權,能依據興趣、特長隨心挑選課程與學習路徑。例如,在歷史課上,老師提出“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的影響”這一課題,學生需自行蒐集史料、分析資料,最終以小組彙報形式呈現研究成果,這一過程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學校提供海量課程與活動供學生選擇,從學術社團到體育俱樂部,從藝術工作坊到志願服務專案,全方位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生挖掘潛能、彰顯個性。
3.個性與創造力的保護
英國教育體系特別強調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學校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課外活動和多學科課程,鼓勵學生在學術之外發展興趣和特長。這種教育模式不僅確保了學生的學術基礎,還培養了他們在未來探索不同領域的能力。德米斯·哈薩比斯在伊頓公學時,既接受了科學教育,也透過參與多種課外活動培養了跨學科思維,最終取得了人工智慧與生物學領域的跨界成就。
美國教育雖強調參與和討論,但英國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更加紮實,使學生不僅具備良好學術能力,還具備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4. 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英國中小學的教室裡,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教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伴隨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英語、歷史、地理、社會、外語等課程的教學則大量藉助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
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例如,講科學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還會讓學生栽種植物,觀察該植物的生長全過程,講歷史課會帶學生到歷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網 絡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宣告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