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起做一個內心平靜的老師吧。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有很多時候,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宛如最初西行時孤獨的唐僧,手持知識與智慧的火炬,引領學生穿越懵懂的迷霧。這條類似於西天取經的道路並非一馬平川,時常會遭遇學生那些令人頭疼的行為,或叛逆,或頑劣,或冷漠,彷彿是前行路上的荊棘,刺痛著教師的心。
很多人問我:你為何總能平靜地對待學生的各種惡行?你為何不會為學生的惡行真生氣?
那我就慢慢和大家說一說。
01
青澀的成長之果:心智發展的侷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大家都感覺每一個孩子呱呱墜地時,都如同一張純淨的白紙,而後天的成長與經歷才開始在這張紙上勾勒出不同的色彩。我不這樣認為。你只要觀察兩個幼小的雙胞胎,就可以發現哪怕一母同生,性格脾氣也是相去甚遠。
學生時期,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雖充滿生機,卻極為脆弱,且尚未成熟。
從情商發展來看,許多學生在情緒管理方面猶如蹣跚學步的嬰兒。他們可能無法準確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恰當地表達和調節。當面對學習的壓力、與同學的矛盾時,往往會以衝動的方式應對。在課堂上因為一點小事就與同桌爭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都是可能的。我的徒弟說有一次上生物課,兩個學生為了一張掉落在過道里的廢紙就對罵起來,你覺得匪夷所思嗎?這並非他們生性好鬥,而是缺乏情緒控制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以更成熟的方式解決問題。
智商方面,雖然學生在不斷學習知識,但他們的認知水平仍在逐步構建之中。思考問題常常片面、簡單,缺乏深度和廣度。在做數學題時,可能因為沒有理解題目的深層含義而頻繁出錯;在分析文章時,也難以把握作者複雜的情感和寫作意圖。所以,當他們在學習上表現出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因為偷懶就不完成作業也是常有的事,我們應明白,這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
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想,每一個“有”字前面都可以加個“也許”,因為這樣的機率高低我們無法計算,但就為了那個“也許”,我們也應該有一種覺知:我們不能因為學生一時的不當行為,就對他們的未來失去信心,而應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成長,給自己足夠的平靜和包容去等待。
02
虛擬世界的羈絆:現實與網路的錯位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虛擬世界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學生緊緊籠罩。網路世界的豐富多彩,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他們常常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從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產生了嚴重的錯位。
在虛擬世界裡,學生可以輕鬆獲得即時的滿足感。玩遊戲時,每一次升級、每一場勝利都能帶來強烈的成就感;在社交媒體上,一條點贊眾多的動態也能讓他們獲得虛擬的認可。然而,這種虛擬的滿足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他們可能會將虛擬世界中的行為模式帶入現實。比如,在網路遊戲中習慣了透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與同學發生衝突時,也會不自覺地採取類似的方式。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就在網路上大肆攻擊。而且,網路上的不良資訊氾濫,一些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容易受到其影響,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不良傾向。
此外,過度沉迷虛擬世界,還讓許多學生變得孤僻、冷漠。他們在網路上侃侃而談,面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卻不知所措。在課堂上,不願主動與同學交流合作;在校園裡,對老師的關心視而不見。但我們不能一味指責他們,因為這是整個時代環境帶來的挑戰,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虛擬世界,重新找回現實生活中的溫暖與美好。
03
家庭烙印:成長背後的原生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點,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往往有著複雜的家庭因素。
有的家庭關係緊張,父母經常爭吵甚至離異,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缺乏安全感,內心充滿恐懼與焦慮憤怒。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出於對家庭的反抗,他們可能會在學校表現出叛逆的行為,故意違反紀律,與老師作對。
有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使得孩子養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在學校裡,他們難以與同學友好相處,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拉長了臉、翻白眼、發脾氣、哭鬧。
還有些家庭忽視了對孩子品德和價值觀的教育,只注重學習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只要成績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從而在行為上缺乏基本的道德約束。
當我們看到學生的不良行為時,不能僅僅從學生自身找原因,更要深入瞭解其家庭背景。因為只有理解了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彌補家庭缺失帶來的傷害。
但我也要說,原生家庭的問題,一定不是老師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所以,生氣沒有必要,只要做我們能做的事就可以。邊界感也是很重要的。
04
認知差異:善惡之間的懵懂
我們都曾是學生,回首那段時光,那時的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與成年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如今身為教師,面對學生的一些行為,需要重拾曾經身為學生的那份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
學生正處於對世界認知的構建階段,他們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成年人眼中某些惡意的行為,在學生那裡,可能僅僅是出於好玩和有趣,完全沒有意識到其行為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比如,他們會在課桌上亂塗亂畫,覺得這是一種獨特的創作;在課間追逐打鬧,不小心撞到同學也不知道歉,只認為是一場歡樂的遊戲。這或許並非他們心懷惡意,而是因為他們對行為的邊界和後果缺乏清晰的認知。
紀伯倫說過:“孩子其實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理解來到我們身邊,我們不能用成年人既定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一舉一動,而應俯下身去,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
05
洞察侷限:莫讓片面遮蔽雙眼
在學生的成長旅程中,教師往往更多聚焦於他們在學習上的表現,以及課間有限場景下的行為舉止。課堂上的專注與否、作業完成的質量、課間的打鬧或安靜,這些構成了我們對學生印象的重要部分。然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遠非他們內心世界的全貌。
一個在課堂上沉默寡言、看似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學生,可能在繪畫方面極具天賦且滿懷熱情,只是在以成績為導向的課堂環境中,沒有找到展現自我的舞臺。而那些課間調皮搗蛋的孩子,也許內心渴望著被關注、被認可,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表達。
我們不能僅憑在有限場景下的觀察,就對學生妄下定論。泰戈爾說:“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如果僅以片面的認知去評判學生,可能會誤解他們,錯失引導他們走向正途的機會。只有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的興趣、夢想、困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根源。
06
師者自省:渡人先渡己
身為教師,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判斷學生行為的好與不好。一旦學生的行為偏離了我們預設的軌道,便容易以教育者的姿態去指責他們。然而,我們自身也並非完人,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我們可能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忽略了對新知識的學習,知識體系逐漸陳舊;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有時也會缺乏耐心,簡單粗暴地做出判斷。《論語》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教師也需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教學方式。
渡人先渡己,只有不斷完善自身,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道德修養與情緒管理能力,才能以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引導學生。當我們要求學生具備耐心時,自己首先要在面對複雜教學任務時沉得住氣;當我們期望學生積極進取時,自己也要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
07
調整期許:教育是場漫長修行
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常陷入一種誤區,習慣以說教的方式試圖快速改變學生。我們恨不得在短時間內將學生雕琢成理想的模樣,卻忽略了育人是一場漫長的旅程。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成長背景和思維方式。我們不能奢望透過幾次說教,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性格與心性。或許在短期內,我們能讓學生改變某些表面行為,比如讓他們按時完成作業、遵守課堂紀律,但要真正觸動他們的內心,實現深層次的改變,絕非一蹴而就。
試圖短時間內重塑學生,不僅違背教育規律,還會讓教師自己陷入焦慮與憤怒之中。當學生沒有達到預期,怒火便容易湧上心頭。我們要明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學生的成長也需要時間的沉澱。正如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唯有遵循教育的節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地引導與等待,才能收穫教育的碩果。
學生的成長除了依靠老師的教導,還需要他們親身去經歷人世間的種種事情。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嚴厲的老師,有時,學生只有在長大成人後,吃到生活的苦頭,撞到現實的南牆,才能真正領悟一些道理。那些曾經被老師反覆強調卻置若罔聞的教誨,在經歷挫折後,或許才會在他們心中猛然迴響,意識到曾經的錯誤認知,從而實現自我的蛻變。所以,我們要明白,教育學生的過程,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相信時間的力量。
教育,註定是一個需要長久投入與耐心等待的過程。很多教育成果並非立竿見影,或許要在隔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會悄然顯現。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調整好心態,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長期性與複雜性。
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批評是合理且必要的教育手段,旨在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但批評過度只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引發牴觸情緒。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應動真氣,不能因學生的不當行為就失去理智,讓自己陷入失態境地。
若教師因學生的問題輕易點燃自己的“火藥桶”,與學生陷入對立衝突,不僅無法達成教育目的,還可能對師生彼此的心靈造成難以磨滅的創傷,這無異於“同歸於盡”式的失敗教育。
08
教育的饋贈:學生成就教師的成長
“教學相長也。”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他們的存在也在不斷促進教師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些學生來到我們身邊,就是為了成全我們成為更好的教師。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挑戰著我們的教育智慧和耐心極限。為了轉化他們,我們不得不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探索各種教育方法,不斷嘗試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而那些性格內向、行為孤僻的學生,則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學會用細膩的情感去感受他們的痛苦與掙扎,用溫暖的關愛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這使我們在教育中變得更加富有同理心和愛心。
每一次與學生的衝突與和解,都是一次心靈的碰撞和成長的契機。正是這些學生的存在,讓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反思、不斷進步,逐漸成為一名更加成熟、優秀的教師。所以,當我們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將其視為自我提升的機會。
比如我,每次遇到一些“冥頑不化”的學生時,我都會對自己說:老天又來提升我了。
09
接納所有:順流逆流都是平常
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若我們以怒火相對,收穫的可能只有反抗與疏離;而當我們將愛融入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收穫的也許是學生的信任與成長。注意,我用了“也許”,而不是“一定”。
課堂上一個鼓勵的眼神,能讓怯懦的學生勇敢地舉起手;耐心傾聽學生解釋時的專注神情,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學生犯錯時,老師試著用包容的態度溫和引導,而非只是為了發洩心中怒火嚴厲斥責。
時代變遷,教育變得越來越難了,這是事實。而做好了艱難的思想準備,容忍自己的失敗與挫折,為一丁點兒的成功與順暢而欣喜,一切也就變得平常起來了。
送大家我最喜歡的一首歌《順流逆流》的部分歌詞:
“不經意在這圈中轉到這年頭,只感到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每顆冷酷眼光,共每聲友善笑聲,默然一一嘗透。幾多艱苦當天我默默接受,幾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願去走。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從來得失我睇透。”
歌詞說的就是平靜地接納人生的順流逆流,2025,一起做一個內心平靜的老師吧。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於潔沙龍2020
作者 | 於潔 江蘇省崑山市葛江中學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