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舞臺,而是一個充滿爭論、不斷變遷的動態網路。社會學正是這樣一門學科,它賦予我們理解這一複雜結構的語言和工具。
自打社會學誕生以來,就產生了諸多廣為流傳的概念,如果不把這些概念看做故作高深的黑話,而是當做理論探討的基石,那麼將有助於我們透視社會背後的邏輯。
“異化”“理性化”“後現代”“科層制”……這些切身可感的詞彙,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社會的變遷,透過對社會學概念的批判性解讀,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我的偏見和誤解。
《社會學基本概念》即為此而作,它由和哈貝馬斯、布林迪厄等學術大牛齊名的社會學家吉登斯撰寫,曾連續重印10餘次,豆瓣評分高達9.2分,得到了萬千讀者的肯定。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社會學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教會我們提問,讓我們在變遷與爭論中重新認識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而探索社會運轉的深層邏輯。
準備好了嗎?跟隨小北一同啟程,開始你的社會洞察之旅。
結構/能動
斯賓塞和孔德
社會結構是群體、集體以及個人的集合體。
社會事實及社會是一個獨立實體。
涂爾幹
帕森斯
社會結構是更接近於規範性預期的模式和管理可接受行為的準則。
結構主義給個人的創造性行動留下的空間太小了……
丹尼斯·朗
結構與能動是社會學中的一對核心概念,它們揭示了個人與社會之間複雜而深刻的關係。結構代表著社會中既有的規則、制度和權力網路,它們塑造了個體的選擇空間,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而能動則是個人在既定結構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改變的潛力。
社會學的早期研究更多強調結構的主導性力量,比如涂爾幹提出的社會事實如何約束個體行為。但隨著社會變遷和學術發展,能動的作用逐漸受到關注。
吉登斯指出,離開能動談結構或離開結構談能動,都會限制社會學的想象力,只能得到對現實的片面解釋。出路在於,找到將能動/結構整合到一起的有效方法,既超越簡單的二分法,又保持兩者的最佳洞察力。
▲圖/影視劇《魷魚遊戲》
馬克思提供了重構這個問題的方式: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能動),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結構)。
後來,從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到布迪厄對慣習與場域的研究,學者們不斷揭示結構與能動並非對立,而是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社會實踐。
吉登斯偏向根本性的能動視角
布林迪厄更接近結構立場
結構與能動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複雜社會的路徑。它幫助我們看清個人與社會的雙向互動,激勵我們在社會的限制中探索突破的可能性。
現代/後現代
韋伯
現代性的過程是“世界的祛魅”,它透過不斷擴張的法理型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現代性是一種成功社會模型,不管是主動追求還是被迫捲入,最終每個國家都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羅斯托
鮑曼
理解現代性的關鍵是要把握其獨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
現代社會的部分支柱已經坍塌,後現代性的特徵是不可逆轉的多樣化和碎片化。
利奧塔
現代與後現代是社會學和哲學中的一對重要概念,它們不僅是對時代特徵的描述,也揭示了人類對社會、知識和文化的不同理解方式。
現代性通常與啟蒙思想、理性主義、科學技術進步以及社會結構化的過程密切相關。現代指向18世紀中期的歐洲啟蒙運動到至少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特徵是世俗化、理性化、民主化、個人化,以及科學的興起。
與之相對,後現代性則是對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後現代思想拒絕普遍真理,強調多元性、不確定性和去中心化。它關注邊緣化群體的聲音,揭示現代性所忽視的矛盾和壓迫。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體現了現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對理性秩序被破壞的痛苦反思。
網際網路、大規模計算、平板電腦、智慧手機、衛星和有線電視都是“後現代技術”的表現形式,它們已經深度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下也許確實可以稱為後現代時期。現代性似乎走到了終點,但現代理論和概念真的不再適用、應該全盤拋棄嗎?
吉登斯指出,我們需要重新評估現代概念。後現代的出現不是敲響了現代性的喪鐘,而是提醒我們要直視現代性的消極方面,比如環境破壞。
這一對概念對我們的啟發在於,它們讓我們認識到社會既需要理性、秩序和發展的框架,也需要對這些框架的靈活性和侷限性的反思。
越軌/社會控制
涂爾幹
越軌行為在很多方面都是“正常的”,對維持社會秩序具有重要功能。
社會控制包括為使人們遵守社會規則而施加的所有壓力。
羅斯
帕森斯
對社會規則的遵從並不總是因為恐懼和外部機構的作用,也源於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對規則和價值觀的內化。
越軌與社會控制是社會學中一對緊密相關的概念,它們探討了個人行為如何與社會規範發生衝突,以及社會如何維持秩序。
越軌指的是“偏離”或違背特定社會認為可以接受或“正常”的準則或規範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會在某個時點突破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為規則,但越軌並不等同於犯罪,其範圍要遠遠大於犯罪,後者僅指那些違反法律的不守規矩的行為。
越軌可以是一種創新,給社會帶來新的價值觀念和理念,挑戰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假如越軌行為水平過高,社會就無法正常執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法律和秩序的力量介入。
▲早期社會學,特別是涂爾幹的研究,關注越軌的功能性。他認為適度的越軌對社會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幫助社會重新定義規範和凝聚集體意識。
社會控制是越軌的反面。研究越軌和犯罪的社會學家關心人們為什麼會違反社會規則和法律。社會控制理論家提出的問題則正好相反,即人們為什麼會遵守規則。
▲圖/影視劇《肖申克的救贖》
人們遵從社會規則並不是被迫的或者逆來順受,大多數人都是主動為之。這是因為,社會規範不僅是“外在”的,存在於法律手冊和禮儀書籍中,同時也內在於我們的自我。
這對概念啟發我們,越軌行為不僅是個體的選擇,更是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也幫助我們理解越軌和社會控制的動態關係,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何為“正常”與“異常”。
身份認同/話語
米德
自我並不是我們生理構造的一部分……自我是在個體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產生的。
人們像演員一樣在一個舞臺上或一齣戲劇中扮演不同角色。
戈夫曼
福柯
不同的話語確立了建構社會生活的框架,權力就是經由這些話語體系運作的。
話語概念太過關注語言、言說和文字,可能會導致忽視現實的社會關係和物質文化,催生“裝飾社會學”。
Rojek
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己是誰”的理解,既包含個人的獨特性,也反映集體的歸屬感。而話語是一種關於某一主題的語言實踐,它透過權力和知識的結合,塑造了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方式。這兩者密切相關,身份認同常在特定的話語框架中建構,話語則約束了個體和群體如何認識自己及他人。
早期社會學家如庫利和米德強調,身份認同透過社會互動形成,並受到社會化的深刻影響。隨著社會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身份認同變得更加靈活多變。
與此同時,福柯的話語理論揭示了語言實踐的權力屬性,表明話語不僅描述世界,還塑造現實。不同的話語框架(如性別、種族)定義了人們的身份,並規範了行為。現代研究進一步揭示,身份認同和話語並非固定,而是動態的、與社會變遷同步調整的。
▲米歇爾·福柯將全景監獄視為現代社會權力運作的一種象徵性模型。
這對概念幫助我們理解社會中的歸屬感、偏見及權力關係。身份認同的靈活性提醒我們,應關注社會中的多樣性和包容性。話語概念則提示我們透過替代性話語,可以挑戰傳統偏見。這種批判性視角為社會問題的解析與變革提供了重要路徑。
科層制
韋伯
科層制是人類迄今為止設計出的最有效率的組織形式,但它也是社會中的一種消極力量。
正是科層制的非個人性,使人們可以推卸個人的道德責任。
鮑曼
科層制是社會學中描述組織執行的一種重要概念,最早由馬克斯·韋伯系統提出,指一種以成文規則、合同和職位等級制度為基礎的組織形式。
許多人與科層組織打過交道後,會確信它們是滿足個體需求的障礙,這是因為設計出的科層制是為了在處理成千上萬的事項時能夠達到最高效率,個體考量和情感訴求本就不在考慮範圍內。
在當代社會,科層制猶如一座精心構築的城堡,它以規則和程式為磚石,以層級結構為樑柱,構建起一個既穩固又高效的管理體系。科層制是社會不斷理性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理性化正在蔓延到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領域。
然而,這座城堡並非無懈可擊。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球化,傳統科層制逐漸受到靈活化和去中心化組織形式的挑戰,網路化和扁平化的組織模式在某些領域開始取代傳統的等級體系。
為了適應這些挑戰,科層制需要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和調整。面對技術驅動的當代社會,我們需要在科層制的理性化與組織靈活性之間找到平衡,為更高效、更公平的社會執行模式提供借鑑。
說到社會學基本概念你還會想到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閱讀體會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此書
社會學大師以概念詞條形式,
為你呈現社會學的歷史、現狀和可能的未來
社會學基本概念(第三版)
作者:〔英〕安東尼·吉登斯
〔英〕菲利普·薩頓 著 王修曉 譯
-End-
觀點資料參考:《社會學基本概念》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走近社會學基本概念,走出混沌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