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有趣的人,尋好玩的答案”。 這裡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帶來的 聊天文化欄目《我問》。 每期邀請一位林少喜歡、欣賞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閒談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難題,在思維和靈魂的碰撞中,探尋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響生命。 第22期嘉賓是 海藍 。 54歲那年,她創辦“海藍幸福家”,喊出“生命從50歲開始,60歲綻放,70歲燦爛,80歲輝煌”的口號。
擁有一個曾是省高考狀元、畢業於北京大學的父親,是一種什麼體驗?
海藍記得小時候,父親逼著她學各種知識,期待她成為。
她暗暗發誓,以後不會成為這樣的母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成為自己。
現在她64歲了,坐在林少面前,回憶起童年細節。她問林少,“你看我像愛因斯坦嗎,我看我也不像啊。”講到這裡,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一度,她離科學家的角色很近了。她成為中國眼科之父郭炳寬教授的關門弟子,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德州貝勒醫學院做博士後,要在行業有所造詣,不過是時間問題。
然而命運自有其軌跡,38歲那年,她決定放棄原有專業,改學心理學,“90%的身體疾病都與情緒有關”。
54歲那年,她創辦“海藍幸福家”,喊出“生命從50歲開始,60歲綻放,70歲燦爛,80歲輝煌”的口號。
本期“我問”,林少對話海藍,她的《不完美,才美》系列圖書一度頗受關注,現在她出版了新書《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點選圖片購買圖書(廣告)
海藍博士的敘述直接而生動,對孩子抱有真摯共情。
講到女兒從沒上課外班,成績卻很好,“上課本身對孩子就是很大創傷,在家就讓她好好休息就行了。”
講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緒,她問,你能對領導發火嗎,既然能在領導面前控制情緒,為何對孩子就控制不了呢,不過是恃強凌弱罷了。
本期我問,林少和海藍博士聊了聊如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以及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具體可行操作。
願所有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相待。
林少:你的新書和上一本不太一樣,上一本《不完美,才美》針對成年人學會情緒管理,這本書教我們怎麼接納孩子,視角轉向孩子?
海藍博士:是的,對我來說這本書非常重要,其實是對我們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全面視角展開。接納孩子不完美其實是接納我們自身的不完美。
我寫這本《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最初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我六歲的時候。那時候,小孩們互換糖紙,我就想,等我長大後,一定要攢很多很多糖紙給我的女兒。後來我37歲,生了個女兒,我特別高興,對我來說,六歲的夢想實現了。
在諮詢過程中我接觸到很多父母,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表現,而是我們的表現出了問題。
當我們和自己關係不好的時候,養育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有的小孩喜歡學習,有的喜歡做飯,或者畫畫、運動。當我們從心底把愛給到孩子的生活,他其實做什麼都無所謂,都沒那麼重要。
現在很多父母只盯著孩子學習,是不是班級第一,是不是年級第一,這樣的驅動會讓孩子有特別多壓抑,特別多憤怒。
當我們去問家長,為什麼孩子成績不好,你會那麼生氣呢。絕大多數父母回答說,他成績不好,我在我的朋友,我的父母面前,我是個什麼人呢?
林少:他覺得沒面子。
海藍博士:對。當你覺得在別人面前不好看,用這件事來驅壓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沒有感受到裡邊有很多愛的,他只感到壓力,所以特別多抑鬱、焦慮、憤怒的部分都會出來。
林少:確實有很多排名前列的孩子,壓力比較大,也不開心,反而是成績中上的孩子,學習也不錯,自己平時也相對快樂,成就更大一些。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走上心靈成長的路,“接納”聽起來是很簡單,但接納自己其實很難。
海藍博士:是的,人在面對不好的事情時,99%的人通常就三種反應。第一是對抗、攻擊,打得過就打。第二是逃避,打不過就逃。第三呢,打不了,也逃不了,我就僵死不動。
只有連1%都不到的人,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那就是愛自己。那是條少有人走的路,從本能上來說也非常困難,但能讓我們感到內在的寧靜、和諧。
我在幸福家提到過八項能力,第一項就是自我負責。
一件事發生了,很多人都會歸結於外界,歸結於他人,這件事是因為別人的錯才會發生的。馬上就對抗,對抗不過開始壓抑,壓抑完變成抑鬱,這個過程非常不好。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看這件事我到底哪些地方處理不好,下次應該怎麼做。
自我負責的意思,就是辨別什麼是我們能做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要在指責謾罵上花精力,這些事情都很小,但又很消耗能量。
林少:你在書裡一開始就說,每個父母都會犯錯,這句話其實也能讓很多父母釋懷。
海藍博士:是的,就不說為人父母了,我們都是職場中人,在職場裡也會犯錯,何況是在家裡呢。
我見過一個孩子休學了,給他爸媽著急的,三個月裡左說右說,終於有一天,孩子願意去上學了。父母可高興。
結果第二天起床,孩子說不去了,父母憤怒得要死,想把他砸了。
後來我問他媽媽,有沒有一個平時很想改變的習慣。我拿自己來舉例子,我想再瘦一點,但看到飯菜那麼好吃,我瘦的事就拉倒了,那肯定就胖嘛。
那媽媽琢磨琢磨,說,她也挺想瘦,但也沒瘦下來。
我說你再想想孩子,一個人從做決定到去實施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掙扎。就像我們想瘦,但看到好吃的東西會去吃。
孩子開始想上學,但真的要上學的時候,不知道他回想起哪些讓他特別難過的事情,就不去學校了。
父母好像對自己的錯誤經常忘記,但對孩子的錯誤,就義憤填膺抓著不放。
但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犯錯,不管是作為什麼角色。其實犯錯是等於成長的,對家長來說,孩子問題特別大,意味著可以有特別大的成長。如果是中等錯誤,那就是中等成長。
犯錯就是成長的里程和指標。
林少:是的,很多人一犯錯就很害怕,但如果說看到錯誤能去改變自己,就會成長。
海藍博士:中國有一句話,叫批評與自我批評。我相信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是批評的多。
但你想,孩子非常小,大人從體型上就比他大很多,錢也比他多,他生活各方面全都靠著大人。你說孩子不行的時候,孩子會感到極大的挫敗,會非常非常緊張。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錯誤等於成長的話,孩子犯錯了,我們先吸一口氣,看看能怎樣透過這個錯誤幫助孩子成長,這對孩子將來的人生,對他和其他人的相處,都會有好處。
林少:很多父母不允許小孩犯錯,孩子就很會害怕犯錯。但其實,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就特別能接受犯錯,甚至鼓勵自己試錯。像馬斯克,搞火箭失敗了多少次。
海藍博士: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其實也特別理解這些父母,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他們的。
所以這本書,我覺得不是為一代人寫的,是為四代人寫的。
父母對孩子有這樣嚴厲的批評,是因為他父母就是這樣對待他的,而他的父母又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對待。這是延續了好幾代的事。
如果從現在開始改變,意識到人都會犯錯,犯錯了可以修正,這會影響孩子及後邊很多代孩子。
林少:確實父母都會犯錯,想要跟孩子建立好的關係,有沒有哪些建議?
海藍博士:有一個打分機制,你可以問孩子,0到10分,我們關係能打幾分。
如果他說8分,你可以繼續問,怎樣才能加點分。那孩子可能會說,一起吃飯能加幾分,陪他玩能加幾分。也可能會說,他淘氣的時候,你不要經常批評他,不要兇他,不要揍他。
我們接觸的孩子裡,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皺眉頭,皺完了還撇著嘴。有時候父母皺眉頭,是因為生活裡的其他事,跟孩子無關。但孩子就會認為是自己不好。
我相信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可能並沒有感知到。
怎樣能讓他感覺到呢,無非和顏悅色、柔聲細語,摟摟抱抱。
林少:我覺得特別好,書裡有一章寫著“做孩子榜樣,用生命影響生命”,其實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看到父母眉頭舒展,他也會舒展。看到家人朋友都有愛,他也會有愛。
海藍博士:是的啊,你這麼說我想起個故事。有個爸爸特別喜歡喝酒,喝了酒跟孩子說,你給我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在馬路上跟人要飯。
孩子說,他這麼嘩嘩跟我說的時候,我心裡想的全是,長大以後不要像你這樣!
然後呢,他一邊叫孩子好好學習,一邊到隔壁打麻將去了。
教育就是做孩子的榜樣,你不知道會在什麼地方就影響了孩子。孩子不一定會聽你怎麼說,但一定會看你怎麼做。
林少:這幾年我做十點讀書,很多人也問我怎麼培養小孩的讀書習慣,我說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也在旁邊讀書。
海藍博士:這個方式特別好。包括你做十點讀書,也能讓很多人拓展視野。
我記得我女兒五六歲的時候,看書的時候很喜歡看畫,但我希望她能讀出這個片段的語言文字,但這對她來說太困難了。
後來我們買了個特別好的芭比娃娃,說什麼時候讀完這本書,芭比娃娃就可以開啟。她成天看著那芭比娃娃,很多小朋友來家裡也問她,怎麼不開啟,她說我媽媽說要讀完這本書才能開啟。
那本書她開始讀得非常困難,但成天要讀,最後有小朋友來帶著她一塊讀,就讀完了。前後花了她兩三個月的時間。最後她把芭比娃娃開啟,特別高興。
後來她要買ipad,我說你寫30篇作文就給你安排,29篇都不行。她那會兒從美國回來,語文特別差。後來她就自己寫,想辦法提高,把這ipad掙回來了。
她特別驕傲,說我的iPad不是媽媽給,是我自己掙的。所以我覺得,你不能跟孩子說類似“不讀我揍你”這種話,那肯定沒用。
林少:這個能力在工作中好重要,我們叫做延遲滿足的能力。你在書裡還寫道,很多家長幫小孩做了很多事,小孩看起來輕鬆了,但其實並不開心。
海藍博士:是的,其實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變成,孩子欠你的賬。
林少:會有很強的愧疚感。
海藍博士:對,另一方面是,產生了一種不平等,你願意給是你的事。
我想對所有父母說,不要再說什麼“我對你做了很多,你虧欠了我”這樣的話,這是你對自己的虧欠,不是孩子對你的虧欠。
林少:書裡還寫,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要自己體驗的,有時父母把孩子的事做了,其實就是把他的體驗拿走了。說得再難聽些,可能把他的人生都偷走了。
海藍博士:你說得非常對。所以孩子去學校,他不穿衣服,媽媽一定要他穿上,其實他根本不需要穿。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林少:老師您研究了很多跟幸福相關的能力啊。我看您是把抗挫力跟幸福能力掛鉤的。
海藍博士:抗挫力的核心就是孩子到底有多少愛的能力,人這一生如果有一個人愛你的話,其實碰到很多問題你都不會覺得是很大問題。
我記得有個故事說五歲了也不咋會說話,他爸媽很忙,但他有個阿姨就認為丘吉爾是他見到的最最聰明、最最智慧、最最寶貝、最最可愛的一個孩子。
丘吉爾和她生活一起比較久,對小孩來說,五歲之前有個人能對他有這麼大的相信,這麼愛他,什麼都不是問題。
所以對父母來說,好好愛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3歲以前。
孩子雖然說話邏輯不清晰,但每個細胞都能感受到愛。這份愛會深深刻在他的基因裡,伴隨他成長。
林少:您學了很多年眼科,是怎麼從眼科走上心靈成長這條路?
海藍博士:這個事情特別有意思,我爺爺是當地特別有名的眼科醫生,我個子又很瘦小,我媽媽覺得我做眼科醫生應該很合適。
我從小就聽他們提到眼科之父郭炳寬教授,中國的沙眼其實就是郭老第一個發現的,我們國家的第一部眼科學也是他寫的。於是我就一個勁努力,好不容易後來成為他的關門弟子。
我見到他的時候特別興奮,問了他一句話,你這些年怎麼樣。他想一想說,這些年很忙碌,非常非常忙。我當時想,我肯定不能一輩子忙,忙到80歲。
我也開始琢磨,人生應該怎麼樣度過。我的能力和才華,跟郭老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那我在這個領域應該怎麼走呢。
後來我去美國做博士後,在德州醫學中心,我們研究視網膜,和神經科學的科學家們有很多互動。
那時候大家就發現,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這給了我很大觸動。加上那時候我讀了的《夢的解析》,對心理學研究很感興趣。
我還經常幫同學們解決情感問題,於是琢磨著是不是應該轉去學心理學。
但那時我已經是博士後了,換心理學等於重新開始。我的導師很有名,作為他的學生,我去做眼科相關的工作會比其他人要容易很多。
得知我想轉行,我父母反對,公婆不高興,所有人都反對。那時候大家連什麼是心理學都還不知道,而我已經38歲了,國內有的工人這個年紀都退休了。
後來我想,管他呢,要不行再回到醫學也可以。結果,我一上心理學課就如魚得水,畢業後也是同學當中第一個找到工作的。
當時唯一一個支援我的人,就是我愛人。他說實在不行,咱倆去餐館打工,吃住肯定能解決。我覺得,包容就等於愛。
林少:你是54歲開始創業,做海藍幸福家?
海藍博士:我想想,2015年開始,那還真是54歲。
我有個榜樣,褚時健,七十多歲開荒山種橘子。我過去天天買他橘子,他橘子也挺好吃,關鍵是我特別特別欣賞他的精神,人生從七十歲開始。
以前人們都說五十知天命,現在活到九十歲、一百歲的人特別多,既然人的壽命增長了一倍,那說人生從50歲開始是不為過的。
50歲人生開始,60歲綻放,70歲燦爛,80歲輝煌”。
林少:過去十年您創業也幫了很多父母,您覺得這兩年父母們最焦慮的是那些事情?
海藍博士:還是孩子的成績以及身心健康。我看到很多人花了非常大的價錢去提升孩子的成績,但不見得直接有效。
我經常講一個故事,老鷹和兔子,兔子跑得快,老鷹飛得快。如果想讓兔子飛得快,給它補課,週末補晚上補,結果飛行不行,跑步也不行了。
上課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特別大的創傷。我女兒現在是紐約大學畢業,這麼多年從沒上過補習班,我覺得她在學校上完課了,作業做不做都行。但她會自己主動寫作業。
沒上課外班,成績還很好,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真的把孩子好好愛夠了。
讓孩子選一個方向,家長去幫他實現,這才是建立和孩子親密關係、培養孩子未來發展的正確道路。
林少: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結果成長得這麼好,很讓人羨慕了 。
海藍博士:像我,我爸爸是北大畢業,是他們全省的狀元,他成天讓我當愛因斯坦。你看我像愛因斯坦嗎?(笑)
他太煩了,整天讓我學這學那的,那個過程非常糾結。我上大學的時候,就不想回家了。所以我有女兒的時候,我就想好好愛她,希望她能好好成長。
在學校裡,老師成天讓她學習,同學互相也在比較,這個鼓動已經很厲害了,回家就讓她好好休息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培養她自我負責的能力,同時學會尋找和利用資源讓自己建立安全和自信,調整自己的情緒。
林少:很多父母很容易困在憤怒的情緒裡,自己也不可控,有沒有什麼經驗能給到他們?
海藍博士:這個問題很好,我見過太多家長,說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爆發以後特別後悔,不知道怎麼辦。
我經常講,你很憤怒的時候,見到你們當地大領導,你會扇他兩巴掌嗎?都說不會。那為什麼對孩子就控制不了呢?
其實都能控制。只是我們無意識會覺得孩子又弱又小,揍他,打他,又怎樣呢?這就是恃強凌弱。
要去思考的是,孩子到底激發了你什麼東西,是恐懼、害怕,還是憤怒?
當我們跟愛人關係不好,跟同事關係不好的時候,不要把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
林少:老師書裡還提到過愛的五種密碼,可以簡單分享一下嗎。
海藍博士:第一就是誇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負面資訊留下的創傷,至少需要五個正面資訊才能平和。第二個是身體接觸,第三個是相伴的時間,另外送禮和互相幫助也很重要。
林少:書裡還提到一些其他的場景,比如離婚的父母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怎麼教育孩子?
海藍博士:比方說我是媽媽,不能老說他爸這不好那不好,就說爸爸怎麼愛你的部分就好了,不要去詬病對方。
雖然父母離開了,還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愛孩子。就像伊能靜和庾澄慶那樣,他們的孩子非常大方地說,爸媽離婚對他沒什麼影響。
週一到週五他跟著爸爸,週末爸爸工作,他就跟媽媽。他說爸媽在不同時間給了他很多愛,他感受到的愛非常豐富和滿足。
夫妻之間也許無法相守到老,但至少相伴的那段時光,要好好珍惜。而孩子呢,無論是跟爸爸還是跟媽媽,都很開心,這才是他該有的狀態。
作者 | 天明,《我問》欄目由十點讀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