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師生在共同參與中實現班集體的共同建設。
作者丨沈磊
每到開學,大家都會重視“儀式感”,因為班級儀式感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強烈的外部刺激,透過色彩、光聲電、具身體驗等重頭戲激發大腦、啟用淺表興趣,創設開學前的“關鍵事件”,以此讓學生感受到另一段成長的時光已經開啟。
從內捲到內耗,儀式感逐漸異化為“形式感”,滿屋的氣球、廣告牌、紮了紅綢緞的精裝教科書,貼滿了口號與標語的玻璃、黑板。要麼花錢,大多數情況還是班主任貼錢;要麼耗費了老師過多的精力,把本該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的時間拿來了研究場地佈置。
學生如果只是看客、而不是參與者,那麼儀式就變得沒有意義,純粹留下了形式化的東西。我想,這也是開學儀式感變成大家議論和詬病的原因之一。老師原本的好心,確變成了網路的曲解與差評,著實有點讓人傷心。
其實,我們要想明白一個問題:開學儀式感的目的是什麼?
其本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驅力,賦予學生新的角色和成長責任,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一些小活動來挖掘其體驗性背後的成長意義與價值,引發學生的思維升級而不僅僅只是感官刺激。
接下來向大家呈現一些我們德育工作坊朋友們的做法。
我們試圖在“拍美照”與“深挖意義”之間取得一種平衡,讓師生在共同參與中實現班集體的共同建設。
1
種下希望的種子
網上購買了5元一包的種子,裡面有很多品種,因為不確定是什麼種子,我們乾脆就巧借盲盒文化,給它起名“盲盒種子”。
種下希望的種子,你不知道它會開出什麼花,結出什麼果。但你知道,只要你用心種植,精心呵護,它就會奮力成長,有所收穫,甚至有意外的驚喜。
燾燾老師在班級走廊帶著學生們種下了向日葵,一派向陽而生,逐夢追光的景象。
2
共護指紋樹
“像樹一樣成長,向下紮根,向陽而長”。
“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所以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班級就像這棵樹幹,同學們如同樹葉,在班級主幹的滋養下,長成你們自己的樣子”。
用自己的指紋蓋在充滿空間與可能的班級樹上,長在哪裡、成長什麼樣,你說了算。
3
一把尺子、一塊橡皮
波波老師給學生髮了一個文具小套裝:尺子代表“尺規”,是紀律、是要求,同時也期待同學們做一個正直的人;橡皮代表“改變”,誰都會犯錯誤,在試錯中成長,擦除錯誤的想法和做法,主動改變,人生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4
五彩流沙班級群像
心怡老師帶著學生做五彩流沙班級畫像:綠色、橙色、紅色,同學們覺得每一種顏色代表什麼寓意?是青春的律動、是無所畏懼的勇氣、是好運連連的喜氣......讓我們帶著自我的期待與祝福,向班級注入一份力量。班級的風氣是由每一位學生的行為成就的,這一幅畫像就叫班級群像。時間如流沙,越珍惜、越成長。
5
雙手託舉夢想
娜娜老師用多巴胺色的星形便利貼吸引學生的目光,每個學生寫下自己的新學期夢想,可以是切實可行的計劃,也可以是充滿激勵的座右銘。每個人的夢想都是閃閃發光的。彩泥手印,引發學生思考,夢想的實現需要奮力用雙手去託舉,是擼起袖子加油幹,是人多力量大。
6
名牌歸隊
智慧老師是位技術達人,早年就在她的課堂裡看到她創造性的使用各種軟體。這次她使用的小程式是讓每一個同學們的姓名“回家集合”。從圈外拉進圈內,一個小小的動作,是學生歸屬感的具身體驗。走進班級的大門,成為班級的一員,就要共同為班級出力。
7
自制寓意姓名卡
我給學生髮一張A4的卡紙,白色可以,粉色更佳。卡片三折,自制姓名卡。
學生在卡的正面工工整整地寫清自己的名字,字型要大,這樣便於任課老師在課堂上準確地叫出學生的名字,拉近距離、推進教學。
卡的背面,朝向自己,學生寫下三個表達:“我的特點/優點、我的需要、我的期待”。
這三個表達有具體的意義:
“我的特點/優點”,讓學生大方地自我肯定,不斷內化;
“我的需要”,是學生目前不具備的品質,也是想要逐步養成的習慣,這是發展區;
“我的期待”,發揮期待效應,展開自我教育。
教師首先應該是個思考者,思考教育的意義與本質,思考我們每一個教育行為的目標。
然後再成為一個設計者。根據教育目的,設計符合所教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具身活動,用兒童的視角引發成長的思考。
當我們深入挖掘小活動背後的大寓意,你就會發現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追求“開學儀式感”。
當儀式感變味了,我們需要停下來想一想,回到那個教育初心,從儀式感的形式中回到對意義的追求與發掘。
開學“意義感”比“儀式感”更重要。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來源 | 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