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寒假餘額告急,做好新學期開學準備至關重要。2025年中小學開學和放假時間如何安排?新學期開學前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這份上課、放假安排及開學準備清單,將助力學生輕鬆應對新學期的挑戰。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安排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安排
義務教育階段第二學期:
2025年2月17日(星期一)開學;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結束本學期工作,共20周;
2025年7月7日(星期一)至8月31日(星期日)放暑假,共8周。
非義務教育階段第二學期:
2025年2月17日(星期一)開學;
2025年7月13日(星期日)結束本學期工作,共21周;
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至8月31日(星期日)放暑假,共7周。
備註說明:
1.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市教委將根據有關規定研究調整校歷,報市委市政府、教育部批准後及時釋出。
2.如遇市應急辦等相關部門釋出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及其他極端天氣紅色預警,各區教委要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等有關要求,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應對措施,指導中小學、幼兒園做好相關工作。
3.北京市校外教育機構可參考中小學校歷,結合校外教育特點和本校實際制定校歷。
4.各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職業學校可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和主管部門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校歷或參照上述日期執行。
5.各普通高等學校可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校歷。
助力孩子更好適應新學期
一、開學必備物品清單
開學前,家長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孩子擁有必要的學習用品。這些用品不僅包括課本、練習冊和作業本,還涵蓋筆、尺、橡皮等書寫和繪畫工具。充分的準備可以讓孩子在新學期開始時,更加專注於學習,減少因缺乏必要用品而分散注意力的現象。同時,家長們也可以幫助孩子適當準備一些生活必需品等,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習慣。
1、學習用品
書包:選擇輕便、耐用、多隔層的書包,幫助孩子有序整理學習資料。
文具套裝:包括各種筆(鉛筆、圓珠筆、熒光筆)、橡皮、尺子、筆記本、資料夾等,確保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缺少工具而分心。
2、生活必需品
水杯:鼓勵孩子多喝水,保持身體健康。
個人衛生用品:如紙巾、溼巾、手帕等,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二、心理調適指南
假期裡,孩子們的生活往往缺乏學校時的規律與節奏。開學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作息調整與學習任務,孩子們難免會感到些許不安與牴觸。此時,家長需要掌握一些關鍵的心理調適技巧,幫助和引導孩子調整好心態和狀態,儘快適應新學期的學習與生活。
1.“覆盤”假期生活
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把假期生活“倒電影”式地回放一遍,對照假期計劃,看哪些已經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可以一起分享下收穫和遺憾(讀書、休息、娛樂、交往等各方面),並及時總結經驗或分析原因,相信家長和孩子透過這種“覆盤”形式,會有更多收穫。
2.引導孩子調整生物鐘
很多孩子在假期形成了晚睡、晚起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不提前調節,開學之初通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的狀態,影響孩子的學習適應。家長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在這段時間制訂一個和學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時間表,按照平日上學的時間起床、睡覺、學習、運動,有規律地作息,從而更好地適應接下來緊張的學習生活。
3.幫助孩子收心
假期中的孩子,心態通常較為鬆弛,而開學後則相對緊張,兩種狀態的轉換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對此問題,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把心收回來,否則會給孩子太大的心理負擔。在此階段,建議家長儘量少安排大型活動,讓孩子的心慢慢沉靜下來。
4、培養積極心態
設定目標:與孩子一起制訂新學期的學習目標,例如下學期要提高哪幾門功課的成績,在學校超越的目標是什麼,新學期是不是要學一門新特長等等。制定學習計劃、樹立目標可以幫助孩子明確方向,消除盲目感,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
正面激勵:關注孩子的進步和努力,給予正面反饋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由於某些特殊經歷和感受,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上學感到“焦慮”,甚至“恐懼”,家長要正確做好溝通和引導工作,理解孩子產生的這些情緒,分析產生的原因,給予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支援。
傾聽與溝通:瞭解孩子的擔憂和困惑,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情緒釋放:鼓勵孩子透過運動、繪畫、寫日記等方式釋放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悅。
6.鼓勵孩子提前聯絡老師同學
透過一個長假的分離,同學之間可能都會有一些變化。家長要鼓勵孩子提前聯絡同學和老師,互相分享寒假見聞和“新鮮事”,相互關心,相互表達彼此的想念和對新學期的期待,不僅能增進同學、師生之間的感情,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興趣:鼓勵孩子返校後參加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
團隊合作:引導孩子在校學習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澎湃新聞等
編輯:趙豔國
校對:付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