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科研是嚴謹的學術探索,武俠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科普是知識的通俗傳播,三者看似毫無關聯。然而,有這樣一名老師,他卻能在這三個領域中自由穿梭,將它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就是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年教師徐鑫。
徐鑫的作品《晴耕科研,雨讀金庸》,入選第四屆“武俠文學金劍獎”提名獎。是獲獎的23人中,唯一具有理科背景的獲獎者。
“武俠文學金劍獎”是中國武俠文學界的一個重要獎項,1995年首屆金劍獎金獎獲得者便是金庸和梁羽生兩位大師級人物。本屆評選面向2018年至2023年中國大陸正式出版的武俠文學作品(含玄幻武俠)及研究著作,經過三個月的初評、複評、終評,最終確定了獲獎作品和作者。獎項設定分為創作和研究兩大類,分別選出評委會特別獎,金、銀、銅獎以及提名獎,共有23位作者的22部作品分別摘得上述大獎。
《晴耕科研,雨讀金庸》
科研與人文的雙向連線
在眾多獲獎作品中,徐鑫的《晴耕科研,雨讀金庸》展現了理工農醫與人文社科的深層聯絡。該書不僅是對金庸小說的解讀,還透過多個科學故事引領讀者走進科研的世界,而在這樣的對科學故事的講述中,該書總是從金庸小說中為人熟知的故事進行獨樹一幟的匯入,令人覺得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例如,書中用“少林寺:藏經閣的燦陽”引出“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用“明教:聖火令的墜落”引出“白血病治療研究的貢獻”。這些真實故事不僅體現了科學家的求索精神,也讓人看到人文情懷在科研中的重要意義。
2023年該書出版後,徐鑫應邀到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廣東省立圖書館中山講堂等地進行講座,針對“國家召喚、使命必達”的家國情懷,以“晴耕雨讀”為切入,進一步發展為文理相容、道器並重、張弛有度的理念。從某種意義上,金庸小說中很多俠肝義膽的人物,未嘗不能歸結為“樂道濟世”追求的體現。
徐鑫赴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參加美國血液學年會,展示幹細胞實驗室研究成果
基於《晴耕科研,雨讀金庸》中科研與人文雙向連結的角度,徐鑫最近又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細胞史記》
科研與人文的融合探索
除了《晴耕科研,雨讀金庸》,徐鑫還在生命科學領域探索科普新方式,將科研與人文融合,創作了《細胞史記》,並於2024年9月出版。不同於傳統科普書籍,《細胞史記》融入了哲學和藝術的視角,透過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講述細胞生物學。
宣告
本文 來源於山東第二醫科大學。以上 圖 文,貴在分享,版權 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 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本文編輯:Sunshine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釋出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影片
一經採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