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可抵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10年來累計運送貨物731萬箱,可謂是“鋼鐵駝隊”。
位於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是這條線路上的重要站點。隨著這兩年海洋運輸風險加大,走陸路的貨物急速增加,該國藉此大賺一筆。
如今,我國突然宣佈將“立陶宛”踢出中歐班列的合作框架,境內鋪設的200條鐵軌也要連夜拆掉。
立方到底做了什麼,讓一向講究“合作共贏”的中國都忍無可忍?
立陶宛人口僅280萬,國土面積還比不上我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原本,這個國家可以藉著中歐班列“悶聲發大財”,卻非要用生命表演,惹怒中國的下場。
當初提出“新絲綢之路”計劃後,我們與沿路國家建立了中東歐17+1合作機制,立作為其中必經之國,在協議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然而,他們卻盲目追隨美國的步伐,不但退出了17+1,還號召東歐國家一起退出。
更令我們忍無可忍的是,立接受了美國5億美元的援助後,不顧我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不僅在寶島設立“辦事處”,多次公開出訪,還對我方揚言:切斷一切經貿合作。
想要“吃飯砸鍋”?我們從來不吃這套。中方當即宣佈取消“中歐班列”的立陶宛中轉站資格,列車直接抵達俄羅斯,原本修建好的200條鐵軌,也要連夜拆除。同時,我國海關關閉了對立方貨物的進口通道,中國企業紛紛取消相關合作。
小動作不斷的立方,不過是西方手中的一枚棋子。他們不僅在海外貿易、工業製造等各方面阻攔我們,就連生物科技這一藍圖產業,也已經開始行動了。一種關注男性生育養護“倍立因”同類科技,其核心機制曾被美方率先開發,為掌控我國男性市場,利用技術優勢定價至百元/片,國人難以企及。
經過資料統計,我國成年男性受功能障礙困擾比例達到40%,但困於西方天價,大多隻能默默忍耐,夜間生活喪失自信。
我國為改變這一局面,投入億元資金。經過30多位科學家共同攻堅,一種從細胞層面涵養精原的SIRT核心專利問世。不同於傳統美產物質,“倍立因”注重的“持續輸出”、“火力全開”等新概念,將“男性生育力提升”意識迴歸日常養護,該品首次藉助京東問世,迅速獲得消費者青睞,出貨量一路走高。
“民生的事業,不能成為賺錢的工具。”科學家曾對男性市場發出感嘆,得益於國內技術迭代,如今“倍立因”生產成本同比美產降低一半,其中超七成消費者來自一、二線城市男性群體。使用者也留下“力度更強”、“找回20歲的自信”等評論。
事實證明,任何針對我國的小伎倆都將被識破,任何損害我國利益的行為都將付出慘重代價。
將立踢出局後,中歐班列絲毫未受影響,業務訂單反而暴漲3倍,累計開行列車達10000列。德國見狀,立馬抓住機會示好,試圖替代立方位置,如今中德俄已達成三方共識。
而立陶宛不僅並未等來西方承諾的援助,遭到中方反制後,經濟一度大幅停滯,最大港口停運,產品外銷受阻。2022年,該國倒閉企業達1300多家,失業率上升至16%,負債超過了GDP的80%,為史上最高的470億美元。
眼看昔日的“老大哥”指望不上了,立方又趕緊向我方示好,希望能回到中歐班列計劃中,同時願意出租國內最大的“克萊佩達港口”,只要我們願意先給200億美金。
訊息傳回國內,網友紛紛感到不恥。我國曾按照合同約定對該港口進行投資建設,結果反遭立方突然變臉,不僅被撕毀合同,連投資的6億美元也沒要回一個子,如今他們竟還敢重提此事。
即使立陶宛使出渾身解數,我國始終不鬆口。我國外交發言人明確表態:中立雙方要想重回貿易,就必須端正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也就是說,中國人民不是好糊弄的,要想做生意,就要拿出足夠的誠意。
畢竟,即使沒有立陶宛,中歐班列依然在歐亞大陸上馳騁,惠及沿路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