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殺死了無數越軍的恐怖殺傷地雷:空中爆炸的解放軍69式反步兵跳雷
五六十年代,解放軍第一代的地雷是5大件,其中58式反坦克地雷,59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絆發地雷,都是山寨蘇聯地雷的產物。隨後解放軍仿造美製M18A1闊劍定向地雷,製造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彌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有意思的是,除了這4大件以外,還有一種大量使用的仿造美式地雷的產物,69式反步兵跳雷。聽薩沙說一說吧。
反步兵跳雷的歷史悠久,早在1935年德國就研發了S型地雷。
S型地雷外號叫做“彈跳貝蒂”,蘇軍則叫它“青蛙地雷”。
名字挺溫和,甚至有些滑稽,實際上它卻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武器。
當時德國很需要一種威力強大的殺傷地雷,可以最大程度消滅敵人,而不是將敵人炸傷。
實戰中,德國地雷設計師發現,任何一種傳統地雷都有殺傷死角。
這些地雷必須埋在地下,爆炸以後因為地面的阻攔,彈片的發散受到侷限,存在殺傷盲區。
只要距離地雷較遠,尤其能夠及時臥倒,步兵就有很大機率躲避殺傷。
相比起來,同等威力的炮彈,殺傷力就大於地雷。
這是因為炮彈是在空中爆炸,彈片散佈的距離更遠而且更為均勻。
那麼,將炮彈和地雷結合起來,豈不是一種最大威力的地雷。
S型地雷就是這一理念的產物。
一旦S型地雷被觸發,拋射藥會彈到0.9米到1.5米的空中爆炸,彈片和鋼珠亂飛。這種地雷的炸藥只有180克,卻能保證20米半徑的致死殺傷範圍,即便在半徑100米內仍然可能致傷,威力不亞於一枚100毫米迫擊炮彈。
空爆時彈片飛散均勻,殺傷範圍內的敵軍一個也逃不過,不存在什麼攻擊死角。
S型地雷是德軍制式武器,前後生產了超過190萬枚。盟軍對S型地雷非常頭疼,認為它大大阻礙了對德國的攻勢。
有趣的是,美軍大兵特別恐懼S型地雷。
在美軍的口中,S型地雷的外號是“閹割神器”。被S型地雷殺傷,彈片多是彈到空中向下射去。關鍵在於,普通炮彈至少會在空中幾米高度爆炸,殺傷士兵全身。
S型地雷一般只跳到1米左右,士兵下半身受到的傷害要大得多。
被炸士兵即便僥倖沒死,腰腹部以下往往也會受到重傷。即便是強壯的雙腿也會被炸斷炸碎,更別說脆弱的小弟弟了。S型地雷有360枚鋼珠和不少的金屬彈片,只要1枚鋼珠就可以讓士兵成為太監。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寧可雙腿齊斷,也不願意失去命根子。
S型地雷有很多種引爆方式,有傳統的踩踏爆炸,還可以製作成絆發地雷、拉發地雷等等。S型地雷非常成功,盟國自然也要迎頭趕上。
早在1942年,美國就研發了M2跳雷,共有四個型號,其中三個型號在戰時裝備美軍。
M2跳雷設計思維上和德國S型地雷大同小異,結構上則要簡單的多,目的是便於大量生產。
搞笑的是,M2跳雷的拋射藥竟然是一枚60毫米迫擊炮彈。
一旦敵人踩中M2跳雷,它就會將一枚迫擊炮彈,直接彈飛到2米高度,殺傷半徑為15米。
這種設計便於製造地雷,只需要將炮彈改造一下就可以大量生產,畢竟是戰時武器。
美軍另一種制式跳雷,是M16型。這是美軍對德國S型地雷研究後的產物,是一種大威力跳雷。
M16型重量高達近4公斤,裝藥就有500多克。地雷被觸發後,圓柱形拋射藥會被彈到1.2米距離爆炸,產生至少600多個碎片,殺傷半徑高達50米。
二戰後,美軍大量使用這兩種地雷,當然也有重量為1公斤的M26等其他跳雷。
尤其越南戰爭爆發後,美軍主要是協助南越軍隊進行防禦作戰,更是大量部署地雷。
跳雷非常適合部署在混合雷區,增加雷區的殺傷性。
北越軍隊突破雷區攻打南越守軍時,萬一觸碰到跳雷,就會導致一群官兵嚴重傷亡。普通地雷則沒有這麼大的殺傷力,只能炸斷步兵一隻腳。
一旦北越士兵大舉攻擊美軍或者南越軍隊某個據點,跳雷就有非常大的作用,堪稱地雷的霸主。
除了在陣地、軍事基地外部署地雷,美軍還將這種跳雷大量部署在北越游擊隊的活躍地區,比如密林中的道路、村莊的外圍進行封鎖和伏擊。
一旦北越游擊隊經過這裡,就很容易觸雷導致嚴重傷亡。跳雷的威力巨大,而北越游擊隊的人數不會很多,往往一次爆炸就導致全隊戰鬥力損失大半。
在吃了大虧後,北越將繳獲的M16和M2跳雷作為禮物送給中國。
60年代,我國還沒有任何一種跳雷。
美軍跳雷的優秀戰績擺在眼前,中國自然也要仿造這種武器。
在1969年,解放軍完成了69式反步兵跳雷的仿製工作。
69式跳雷同美製跳雷基本一致,只對拋射藥進行了改造。它沒有選擇M2的迫擊炮彈,也沒有選擇M16有預製破片的金屬圓筒,而是使用鑄鐵彈體。
69式跳雷採用踩踏引爆和絆發引爆兩種方式,說通俗點,就是踩了就炸和絆到線就炸。
敵人引爆69式後,69式會將拋射藥彈飛到0.5米到2米高度,爆炸殺傷半徑為11米。
軍方對69式非常看好,很快開始批次生產,迅速裝備瞭解放軍部隊,成為一種制式地雷。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越戰爭,69式被解放軍大量使用,主要用於部署混合雷區。
事實證明,69式作為一種威力強大的殺傷地雷,很好的滿足了實戰需要。
如在1979年3月的柯來西南側無名高地的防禦戰中,解放軍8連依靠雷區對抗越軍多次偷襲。
在全連陣地前,我軍部署了132枚地雷。
除了常用的58式壓發地雷、59式絆發地雷共57枚,還有高達75枚69式跳雷。
3月8日,越軍連續出動排級別的部隊,對無名高地進攻。
越軍突入雷場以後,連續觸發了多枚59式跳雷。地雷彈到空中爆炸,導致進攻越軍傷亡累累,還沒同解放軍交火就死傷不少人。
越軍眼見無法快速排除混合雷場,只能派士兵一邊排雷一邊前進,結果5次進攻全部失敗。
跳雷殺傷了不少越軍,導致後續進攻兵力不足,越南人最終只得狼狽撤退。
這種戰例屢見不鮮,解放軍大部分雷區都會部署大威力的69式地雷,作為殺傷人員的主要地雷。
我們再看看這個戰例: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前夕,擔負廣西憑祥市北山方向作戰任務的55軍164師,進行了緊張的工程保障作業。
師下屬的工兵接到命令,務必儘快完成前線後勤運輸道路的修建工作。我軍的搶修工作,引起了美目山和格守的越軍關注,多次派出零星特工進行偵查。
我軍分析情況,認為越軍不可能坐視我們修好道路,一定會越境派遣大量特工,趕到我國境內破壞。我們不能等著捱打,必須做出應對。於是,師下令在越軍特工可能滲透進入的我國邊境要隘,秘密部署大量地雷。
接到命令後,工兵營1連派出6人,在師司令部工兵科副科長的帶領下,開始秘密佈雷工作。
在深夜,他們選擇邊境一個山溝佈雷,這是越軍跨境偷襲的必經之路。
在距離國境線僅有50米的地方,也是在越南守軍眼皮下,我軍部署了10枚地雷,其中2枚為69式跳雷。
2月11日,也就是佈雷後的第三天,越軍果然出動8名特工,帶著幾十枚爆炸物和地雷,潛入我國境內試圖進行破壞。
剛剛進入這個山溝,當先的越軍特工就踩中了69式跳雷。
跳雷的拋射藥彈到空中爆炸,當場炸死2名越軍特工,還有3人重傷(因為傷勢很重,這3人先後死亡)。
這8名特工一下子死傷5人,剩下沒受傷的3人嚇得魂飛魄散,慌忙揹負傷者,迅速逃回越南境內。
我軍第二天一早趕赴現場,發現了2具越軍屍體,還有自動步槍、手榴彈、地雷等武器。
越軍是很頑強的,我軍認為越南人前一天吃了虧,不可能不回來報仇。
於是,我們又在山溝增加了多枚跳雷。
第二天深夜,果然又有一批越軍特工從同一路線進攻。即便他們非常小心,還是觸發了一枚跳雷,當場又被炸死3人,傷者多人,只得倉皇退了回去,之後再也不敢從這裡進攻。
利用跳雷的兩次伏擊,我軍炸死8名越軍特工,炸傷多人,僅僅繳獲的地雷等爆炸物就有37個之多,也保證了築路的順利完成。
這個戰例可以看到跳雷的巨大的威力,形同一枚迫擊炮彈。
話說回來,跳雷對於敵我雙方,都是很恐怖的武器。
越軍也用跳雷來對付我們,其中一些就是當年中國援助給他們的69式跳雷。
對於我軍官兵來說,只要越軍的跳雷爆炸,必然會出現多名官兵傷亡。
下面這樣的事,在戰爭期間頻繁發生:
我軍偵察兵開闢通道,休息之後,戰士王華站起來背背囊,甩得動作稍大了點,掛了樹枝,樹枝連著絆線,一顆越軍跳雷響了,一下子傷了七人,王華犧牲。
1985年1月15日,三團七連按照老山前線指揮部命令,攻打越軍佔據的968高地。
進攻前,解放軍官兵潛伏在75號高地,距離968高地只有300多米,是一片開闊地。
越軍知道解放軍一定會從這裡進攻,在這裡埋設了大量地雷,密度高達每平方米8枚。
在進攻之前,我軍工兵必須首先排雷。
然而越軍也部署了混合雷區,這裡除了壓發和絆發地雷以外,還有不少跳雷。
工兵最畏懼跳雷,因為壓發和絆發地雷只是炸傷士兵,跳雷則是直接要命。
而越軍埋設跳雷,主要採用絆發方式。越南北部山區植被茂盛,很多茅草都有一米高,是埋設69式地雷的絕佳場所。
在陣地前的茅草和灌木中,往往部署長達數米的絆發線,解放軍工兵極難發現。
工兵稍有不慎觸發跳雷,立即會造成面殺傷,自己難保性命,還會殃及其他戰友。
在老山輪戰中,跳雷以及其他地雷的存在,導致排雷工兵傷亡率遠高於其他兵種。
單單這次攻打968高地的戰鬥,七連和友鄰部隊就傷亡了多名工兵。
更要命的是,越軍還陰險的將跳雷改造為詭雷。
67軍199師596團工兵排的老兵,也回憶老山戰役排雷的艱苦歷程。
當時越軍部署了大量地雷,其中就發現不少跳雷。
這種絆發的跳雷,普通的排雷方法是剪斷絆發線,再拆除引信。
然而當最前面的工兵正準備剪斷絆發線時,突然被排長緊急攔住了。
原來這是跳雷中的一種詭雷,外形同跳雷一樣,排雷方式卻正好相反。
這是一種松發跳雷,你剪斷絆發線反而會引爆地雷。
如果工兵不細緻觀察,根本無法識別這些地雷。
越軍部署這種詭雷,主要是為了警戒。他們知道解放軍攻擊之前必須排雷,一旦觸發這種跳雷,就會引起越軍的戒備。
這些混合地雷給工兵造成了巨大的麻煩。他們花費1個多小時,才排除了少量地雷。最終花費了好幾個晚上,冒著巨大的危險,才排除了800多枚地雷,僅僅開闢了700米道路。
如果不能有效的排除地雷,解放軍進攻就會出現很大傷亡。
在41師123團進攻孟康地區三個高地時,因為地雷就傷亡了51人。126團在滿鎂戰鬥中,地雷傷亡高達總傷亡的20%。
69式跳雷誕生,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
不過,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相比越軍使用的蘇制和美製跳雷,69式跳雷效能有很大差距。
其一,69式跳雷一沒采用殺傷鋼珠,二沒采用預製破片,僅僅採用鑄鐵彈體。這導致爆炸以後的彈片數量較少,僅有200多片,爆炸分佈不均勻,殺傷力不足。相比美國蘇聯跳雷的20米以上殺傷半徑,69式跳雷僅有11米;
其二,69式跳雷的結構頗為複雜,製造難度較大,不符合大量生產的要求;
其三,69式跳雷使用不方便,甚至不安全。
平時為了防止意外爆炸,必須將彈體、雷管、擊發裝置分開儲存。使用時,需要首先裝擊發裝置,再裝入雷管,撤除保險裝置,操作較為繁瑣,花費很長時間。
69式沒有專門的壓發裝置,也就是踩中即可爆炸。如果將69式設為壓發爆炸,需要使用一個壓板,具體方法是:要使用壓板,將旋上擊發機構的地雷放入雷坑中並在保險銷上繫上細繩引出雷坑外,將壓板輕輕蓋上。覆土偽裝後,將保險銷拉出。
這顯然非常繁瑣,相當不實用,不符合一線戰場的需要。
總之,前線官兵對此有較大意見,認為69式的效能不足,還需要繼續改進。
因為69式的種種缺陷,解放軍在3年後仿造蘇聯跳雷研發了72式反步兵跳雷。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