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冷戰中,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都對建立絕對軍事優勢有著瘋狂的追求。而美國在冷戰中最瘋狂的計劃之一,莫過於“地平線”計劃。“地平線”計劃設想,美國要在月亮上建立一個核導彈基地。那麼“地平線”計劃的細節究竟如何,最終又為何沒能實現?
▲赫魯曉夫,圖片來源:網路
1946年,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這一事件也成為了冷戰開始的序幕。到了50年代蘇聯由赫魯曉夫掌權,這位領導人平生最愛的不只是玉米,對於導彈也有著異乎尋常的執念。1954年,蘇聯率先開啟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工作,並在1957年成功實射了射程6500公里,並且可以攜帶核戰鬥部的P-7“警棍”洲際彈道導彈。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洲際彈道導彈,意味著當時的蘇聯已經有能力把核彈投送到美國本土。而在蘇聯科學家科羅廖夫的堅持之下,基於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成功,蘇聯也開始利用它來解鎖探索空間科技。
在斯大林時代,由於並沒有建立起對於美國的遠端彈道導彈優勢,當時蘇聯高層要求科研部門把全國的力量都集中在了研發洲際導彈上,別的都擴音。如今蘇聯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優勢,發展空間技術自然也就不再成為了禁談。1957年10月份。蘇聯在拜克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了一枚火箭,成功攜帶著蘇聯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進入太空。這一事件徹底震撼到了整個西方世界。因為當時的,美國既沒有洲際導彈,也沒有發射人造衛星。
▲“斯普特尼克”一號,圖片來源:網路
蘇聯的成功,徹底擊碎了美國社會的傲慢情緒,並使美國的政治高層陷入到了嚴重的焦慮情緒當中。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認為,蘇聯發動的衛星攻勢已經嚴重到了足夠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程度,併發誓一定要在洲際彈道導彈和空間互贊技術領域反超蘇聯。1957年,美國企圖發射先鋒號衛星結果失敗。直到1958年,“探險者”號才最終由美國陸軍研製裝備的“紅寶石”彈道導彈成功送入太空軌道,算幫美國挽回了一些面子。
然而,蘇聯又放了一個大招——1959年的10月,蘇聯發射“月球三號”併成功越過了月球表面,獲取到了大量的月球背面的照片。蘇聯的這一成就,徹底讓艾森豪威爾陷入了瘋狂。既然在洲際彈道導彈領域美國已經落後給了蘇聯,那麼不如直接打起月亮的主意。在當時,NASA和美國陸軍兩家單位為扭轉“敗局”,同時為美國總統提供了兩個方向完全不同的選擇。NASA提出的是代號“阿波羅”的載人登月計劃。美國陸軍提出的是在月球上修建核導彈基地的“地平線”計劃。當時在非理性情緒的左右之下,艾森豪威爾顯然對後者更感興趣。
▲艾森豪威爾,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陸軍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看似離譜的計劃,除了要幫助美國扭轉競爭上的歷史之外,實際上也有著自己的打算。在艾森豪威爾時代,美國的總體三軍發展戰略是要把更多的資源向空軍方面傾斜。在當時的國防總預算當中,美國空軍一家就拿到與美國陸軍和美國空軍加起來一樣多的預算,加上一直以來美國三軍當中都存在著競爭,在當時,競爭的勝負往往以預算為表現。而能否拿到更多的錢,能否發展的更好,能否成為國家三群中的核心角色,基本上意味著一個軍種的前途。當時美國陸軍明顯感覺自己被空軍壓了一頭,長此以往,陸軍能夠拿到的預算只會是越來越少。為了擺脫這種局面,陸軍才終於提出了這個大膽而瘋狂的計劃,而要深究這個計劃的提出者究竟是誰,馮-布勞恩絕對是一個關鍵角色。
▲馮-布勞恩,圖片來源:網路
眾所周知,馮-布勞恩是德國V系列導彈的設計師,二戰之後移民到了美國,也為美國的導彈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前文所說到的“紅寶石”火箭,實際上也是出自馮-布勞恩之手。趁著“紅寶石”火箭成功帶著美國曆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的餘熱,1959年馮-布勞恩正式草擬了他的“地平線”計劃。由於馮-布勞恩堅信美國在10年之內就能大規模登陸月球,於是他在計劃中自信地寫道:到了1967年左右,美國在月亮上留一個駐紮幾十人的軍事基地並不困難。這個基地不應該用做科研,而是要部署幾十枚核導彈。
▲“地平線計劃”,圖片來源:網路
“地平線計劃”要求,美國應該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第一批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應該勘察地形、進行基地選址,然後在2到3年的時間內,美國透過大量發射火箭給月球基地上帶去建材、機器,還有大量的生活物資,並最終把核彈頭和洲際導彈也分批運到月球上。馮-布勞恩設想這個基地至少應該有42個人,並裝備64枚彈道導彈。在他的報告中,還詳細描述了基地建設的各種細節問題。比如應該用長度多長,直徑多厚的金屬材料來建造基地。比如在月球晝夜溫差可以達到310度的情況下,怎麼才能夠保持基地內部的恆溫,以及美國應該研發什麼樣的裝置,來為基地提供大量的氧氣。另外,為了防範時不時飛來的隕石基地,又應該如何選址,需不需要建立防禦等等。馮-布勞恩甚至為在月球基地上工作的宇航員設計了一套專用的宇航服。可以說計劃中的一切看似他都已經想到了。
▲“地平線計劃”,圖片來源:網路
這樣一份天才大腦中誕生的“偉大”計劃,最終又為什麼會夭折呢?其實從上面的描述中大家也不難看出,馮-布勞恩硬是把一項與蘇聯競爭的太空發展計劃,徹底寫成了一部科幻小說。在上世紀70年代就能夠實現月球基地的建設,只能說馮-布勞恩確實是腦洞大開。畢竟現在的美國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更何況在當時,他已經超前到了脫離實際。其次,上個世紀的航天活動還是一項極為燒錢的事情。有人經過了粗略的計算,如果要實現“地平線”計劃,至少需要發射229枚“土星”系列火箭。要知道美國在過去的11年之間也僅僅發生過十幾枚“土星”5號,而這十幾枚就耗費掉了255億美元的資金。所以如果真要實現229枚“土星”火箭的發射,那美國最終的結局,只能徹底傾家蕩產。
▲“地平線計劃”,圖片來源:網路
最後,即使是美國真的在月球上建立了一個核導彈基地,也未必能夠讓他們取得想象中的重大戰略優勢。畢竟月球距離地球有差不多40萬公里,洲際導彈從美國打到莫斯科如今也就是不到1個小時的事情。但要從月球飛下來,那至少得兩天兩夜的時間。
所以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勁呢,還不如直接從美國本土發射洲際導彈,不是更簡單直接嗎?所以只能說當時的美國,當時的艾森豪威爾,徹底被蘇聯的種種“領先”舉動給衝昏了頭腦。他們擔心“蘇聯衛星1957,美國衛星1958”這樣的故事再次上演,因此類似於科幻小說般的“地平線”計劃才有市場,才會出現一個敢提出,一個敢認可的情況。好在美國最終還是恢復了理智,轉而去搞了更為現實的“阿波羅”計劃。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美國真一股腦的去執行“地平線”計劃,不誇張的說,最終因為軍費不成比例而在90年代破產解體的,可能就是美利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