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開幕前夕,第十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在廣東珠海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自控所原所長馮培德獲終身奉獻獎。
從一窮二白的中國航空工業到“三個20”振翅高飛,馮培德院士持續耕耘在他所熱愛的慣導事業,今天我們就追尋馮培德院士腳步,走進他奉獻終生的慣導事業——
任自控所所長時,馮培德就提出了“航空科研上多型號,試製生產上小批次,預先研究上新水平”的三句話指導方針。結合使用者實際需求,他帶領所領導班子深挖內部潛力,組織外部協作,狠抓科技興所,走上了科研生產一體化之路,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的機制使傳統的研究所煥發了新活力,經營收入、人均產值快速增長,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科技之花在實際應用中累結碩果。同時,馮培德不失時機抓住歷史機遇,迅速開展對外技術合作,透過成立合資企業、安排國外交流等方式,推動了自控所鐳射陀螺、MEMS等預研工作的進展,為後來自控所的鐳射慣導、微型感測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馮培德在自控所工作多年,設計多型產品立慣導之根,引領技術團隊育人才之本,自主研發重鑄導航中國心,迎難亮劍博揚航空進取心。在自控所的發展史上,他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優秀領導者,為自控所進一步騰飛開闢了道路。
2002年,馮培德院士赴京任集團科技委副主任。200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後,帶領北航師生與自控所青年骨幹成立聯合研發團隊,成功研製單軸、雙軸、三軸旋轉式慣導樣機;並於2016年合作研發了首臺混合式慣導樣機,融平臺式、捷聯式、旋轉式技術優點於一身,使慣導技術凸顯更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他帶領的團隊與自控所仍在盾構掘進導航系統、協同導航系統等多方面持續深入研究。
六十多載歲月以來,他的目光始終望向遠方,腳步從未停止,正如陀螺一般永不停轉,一代又一代航空人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不斷向前奔跑。
舉辦2022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
2022年8月5日,2022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ICGNC2022)在哈爾濱舉辦,中國航空學會制導、導航與控制分會和飛行器控制一體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已經發展為有國際影響力且目前中國最大的航空、航天、航海、陸地等運動體制導、導航與控制領域的學術會議,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研究成果以及尋求未來可能合作的平臺。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自控所承研的精密光學時頻基準F-P腔也隨高精度時頻科學實驗系統升空。該F-P腔由自控所和中科院授時中心聯合設計,由自控所製造裝調,在空間時頻科學實驗系統中為原子鍶光鍾提供頻率基準。
高原/高高原RNP導航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
2023年6月2日,自控所與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建立聯合研究實驗室,並簽署高原/高高原RNP導航技術研究戰略合作協議,為雙方的深度專業融合開創新局面。自控所將與航科院一道繼續發揮雙方在RNP導航/飛行管理系統方面的研發、驗證、執行優勢,為支援高原/高高原RNP執行應用貢獻力量。
量子感測與定位導航授時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成立
2024年7月25日,自控所“量子感測與定位導航授時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批准設立。量子感測與定位導航授時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要面向量子資訊科技創新發展和未來航空器自主導航能力的跨代升級需求,以量子精密感測與測量技術為研究核心,加速構建基於新一代量子感測器的新一代PNT系統應用,瞄準各類航空平臺對小型化高精度、超高精度兩個新質能力目標,持續推進量子感測與PNT系統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
舉辦ICGNC 2024
2024年8月9日-11日,2024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簡稱ICGNC 2024)在長沙舉辦。會議期間,專家學者探討和交流制導、導航與控制領域相關的學術和技術問題,制導、導航與控制領域國際知名學者作大會特邀報告。會議還包括GNC總師論壇、國家級教學名師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口頭報告及張貼報告等。論壇將繼續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共享航空領域發展成果。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自控所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需求趨勢,從慣性導航走向組合導航和綜合導航,不斷探索“革命性”的新概念導航技術。在高精度導航技術領域,旋轉調製導航系統、慣性/天文導航系統兩型“殺手鐧”產品將持續最佳化。在新型導航技術領域,推進冷原子陀螺慣導系統、分散式導航技術、網路化導航、仿生導航等全新概念導航技術研究。在民機市場領域,強化系統佔位,完善流程建設,鞏固拓展民機導航事業朋友圈。導航專業範圍持續向縱深、橫向發展,多種新型導航技術不斷湧現,市場開拓成果顯著,多方聯動,協同創新,為導航專業的超越發展注入新動能。
自控所正不斷朝著導航技術的創新發展持續推進,自控所人在用實際行動演繹著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壯美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