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美國防務企業航空環境(AeroVironment,也被譯為宇航環境公司)宣佈將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購太空和國防工程公司藍色光環(BlueHalo),交易價值約為41億美元,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完成。
這筆收購達成後,航空環境公司的規模將擴大一倍,產品組合上,將在無人機、巡飛彈藥的業務基礎上,擴充套件到太空技術、反無人機、定向能武器、電子戰、網路和人工智慧等領域。
航空環境公司創始人保羅·B.麥克雷迪(Paul B.MacCready)是航空技術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是首位成功實現受控人力飛行的飛機(上圖)設計和製造者“人力飛行之父”,也帶領航空環境公司將技術版圖延伸到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氫燃料等領域,為這家公司積累了業界聲望。
營收剛9億卻作價41億美元,虧不虧?
航空環境的這筆收購,乍一看數字有點反常:藍色光環公司2023年年收入約為8.86億美元,2024年營收預計將達到9億美元;而航空環境最近一個財年(截至今年4月底)營收僅為7.167億美元。
所以,以41億美元收購,對這兩家年營收均未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來說也不算是小數字了。換言之,藍色光環公司為何能以如此高價出售?航空環境又如何“以小博大”完成這筆行業大併購呢?
收購完成後新的航空環境公司年收入預計將超過17億美元。
之所以是“高價”,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全球防務行業中,41億美元確稱得上是大手筆;另一個方面,與類似案例橫向對比來看,2020年美國私募股權公司降臨國際以4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航空航天和防務企業科巴姆集團(Cobham),彼時該公司在全球防務百強榜單上排名54,上一年的營收為26.3億美元。對比而言,9億美元營收的藍色光環,如今卻獲得了41億美元的“虛高”身價。這,合理嗎?
藍色光環公司一條主業務是“太空”方面的。
“虛高”價格的背後,不能說完全沒有“通貨膨脹”、“熱錢”、美國金融資本市場的一貫操作等因素。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標準普爾指數成分股的航空環境公司,收購併不用真的要掏41億美元現金——因為此次是全股票交易,更需要的是向投資人、資本市場講好下一個有商業前景、業績創新高的好故事。
而藍色光環這樣一家成長型高技術公司,顯然不乏講這類故事的好素材。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訓練演習中發射“彈簧刀”300。這款巡飛彈在中被廣泛使用,讓它和生產它的航空環境公司名聲大噪。
藍色光環作為私募股權公司阿靈頓資本合夥公司的控股企業,通過幾次收購、整合後於2019年正式成立。成立後的短短几年裡,藍色光環就屢獲政府訂單。
這家新創公司的異軍突起,是一個標準的美式資本故事。在21世紀的10年代,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在美國催生了一個又一個新興防務企業,它們從傳統的行業巨頭手中奪下一定的市場份額……當然,這種商業成功的背後是少不了另一種經典美式背景,即“旋轉門”——藍色光環的高管層裡,不少是從美軍中退役後“轉行”而來的。
藍色光環的子公司ATA的技術總監尼爾·麥卡斯蘭,在美國空軍服役34年,曾領導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
在太空、反無人機領域持續深耕
在財經媒體的報道中,藍色光環公司的積壓訂單量接近6億美元,並且有多個價值數十億美元訂單的潛在機會。
結合美國軍方的競標資訊,該公司的重要訂單一方面是太空業務方面,比如2022年5月收穫的美國太空軍的14億美元的衛星通訊合同,這是基於該公司的王牌業務/產品:廣域可部署地面終端增強彈性通訊(BADGER)系統;同年6月,藍色光環收穫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千萬美元合同,這是其另一塊核心太空業務:鐳射通訊技術。
藍色光環公司的通訊系統產品基於相控陣雷達技術,透過軟體定義來實現多波段天線(MSDA),能滿足多種任務場景要求。
反無人機當前需求正旺,而藍色光環公司是重要供應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反無人機業務需求旺盛,藍色光環研發出了一款基於“軟殺傷”技術的“泰坦”(Titan)反無人機系統。該系統可以自動檢測、跟蹤並迫使無人機安全著陸,而不會干擾附近的通訊或電子裝置,已向客戶交付了千餘套;其另一款產品基於鐳射的定向能殺傷能力,採用26千瓦版高能鐳射系統(LOCUST),既有作為托盤化部署的產品P-HEL(托盤式高能鐳射系統),也有整合到了“斯特瑞特”輪式平臺上的“反無人機定向能斯特瑞克”。前者已獲美國陸軍訂單,包括4年的後勤支援合同,產品已在海外部署;後者則成為美國陸軍短程防空能力專案的有利競標物件。
“反無人機定向能斯特瑞克”上集成了藍色光環公司的“泰坦”和26千瓦版高能鐳射系統(黃框中所示)。
這套26千瓦版高能鐳射系統另一種形態就是托盤式,據稱已在美軍海外基地部署。
此外,今年年中,藍色光環公司還被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航空與導彈中心選作下一代反無人機導彈(NGCM)兩家供應商之一。
相較於上述的軟殺傷和定向能殺傷,這次該公司開發的是“動能攔截器”。在對無人機的分層防禦體系中,這型名為“自由鷹”(FE-1)的低成本(單枚20萬美元以內)導彈將用來攔截3類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在55磅以上、1320磅以下)及以上的更大型無人機和其他空中威脅。該公司宣稱,透過NGCM與“泰坦”、鐳射系統的無縫整合,可帶來較其他防空導彈系統的更精簡、更經濟、可快速部署等優勢。
基於軟殺傷、鐳射和導彈的組合,藍色光環公司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分層的反無人機和近程防空體系。
另外,藍色光環公司的業務還有“矛與盾”的一面。2022年2月,該公司獲得美國陸軍價值1400萬美元的合同,當時計劃在30個月的時間內開發“無人蜂群”(美軍稱之為“進攻性無人機系統叢集能力”)。
在該公司官網中,這種“叢集”可以從空中無人機平臺擴大到地面、水面和水下的無人平臺,“為戰士提供無與倫比的任務效率和效能”。當然,這些“無人”裝置都會在美國本土研發製造。
據藍色光環公司介紹,“無人蜂群”中使用的無人機,在速度、載荷能力和續航時長上有所強化,以及可快速部署,能夠應對惡劣的天氣條件。
優質潛力股,未來業績增長新引擎
對這筆收購,航空環境表示,將同步收購藍色光環公司的“10個旗艦解決方案系列和100多項專利”產品組合。同時,雙方在無人系統、巡飛彈藥和先進技術的設計、開發、製造、培訓與服務方面,能夠形成高度互補、差異化的解決方案組合。此外,雙方的“協同效應”還將體現在行政和運營成本的節省,專業知識無縫融合、技術經驗的共享等方面。
航空環境公司的最新無人機產品是P550。其最大特點是“模組化”,無需工具,即可在幾分鐘內從偵察型轉換為攻擊型。
俄烏衝突中的“彈簧刀”300。儘管戰場表現與聲望有些落差,且對比競品來說價格偏高,但除了美英外,依然有法國、立陶宛和澳大利亞的紛紛下單。
拋開這些“官方辭令”,對於航空環境來說,買下這支潛力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藍色光環公司的太空業務、反無人機、“蜂群”等多條產品線都是自身業務上的空白點;更關鍵的是,這些產品線都在時代“風口”,未來都有著不俗的“錢”景。這種透過併購來補強、完善業務佈局,已是該公司的“熟稔”操作——2021年,航空環境曾以4.05億美元收購大角星(Arcturus)公司,將複合翼無人機跳躍-20收入囊中。
跳躍-20已無緣美國陸軍FTUAS專案的大訂單,現在正在爭取海外市場。
航空環境能有底氣發起41億美元的併購,離不開俄烏衝突對防務行業發展的催化與該公司從此次防務市場繁榮中的獲利。
跳躍-20一度在美國陸軍的未來戰術無人機系統(FTUAS)專案競標中佔得先機,獲得“臨時”認可並採購試用,但其未能進入FTUAS最終輪的競標。
航空環境公司對此自然會有幾分隱憂,畢竟小型戰術無人機曾是該公司的核心業務,也是最賣座的產品。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RQ-11“渡鴉”、RQ-20“美洲獅”、RQ-14“龍眼”、“黃蜂”Ⅲ等產品都曾獲得美軍青睞、批次訂單……但現在,似乎要後繼無“機”了。與之相應,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航空環境公司業績表現平平,增長乏力。
RQ-11“渡鴉”作為美軍的連級無人機,部署量已萬架為計,但問世已二十年,該機也已面臨退役。
RQ-20也獲得了美軍訂單,也是美國對烏的軍援物資。
受益於俄烏衝突,獲訂單、購公司、再擴張
轉機發生在俄烏衝突爆發後,航空環境公司在2022財年裡防務收入增長了8%。小型無人機在俄烏衝突中大放異彩,對小型無人機技術和產品產生了直接的推動,而航空環境公司也成為這其中的“熱門股”。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已上漲近55%,目前市值53.7億美元。
雖然,該公司“彈簧刀”巡飛彈的戰場表現,從初期的明星裝備到後來的盛名難副,但也還是在今年6月成功轉化為大訂單:“彈簧刀”600被美國陸軍選作“複製器”(Replicator)計劃第一批選定的量產產品,獲千餘枚採購訂單,並在8月底正式收到了來自美國國防部價值9.9億美元、五年期的單一來源採購合同。
航空環境公司作為上市企業,它的市場表現在早些年可謂平淡。俄烏衝突可謂該公司的轉折點,隨後其股價一路上漲。
“複製器”計劃的未來潛在目標之一是數千架廉價智慧作戰無人機的聯網作戰。在購得藍色光環公司和其“無人蜂群”產品後,新航空環境公司能否在接下來的“複製器”計劃中繼續有所斬獲呢?
的確,在美國這一輪巡飛彈的裝備熱潮中,航空環境公司憑藉產品的高成熟度、可快速投產交付、產能高(據悉擴產後“彈簧刀”工廠將年產6千架)等先發優勢已佔得市場先機。
但巡飛彈技術門檻畢竟不高,競爭對手眾多。例如,以色列的優視(UVision)公司的勇士-120(Hero-120)已憑藉“彈簧刀”300與“彈簧刀”600的“中間款”定位獲得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青睞;熱門新創企業安杜里爾工業(Anduril)公司,其Altius-600巡飛彈同樣在俄烏衝突中進入實戰,且該公司剛籌資15億美元、準備大舉擴建巨型工廠。
更重型的“彈簧刀”600,射程更遠,留空時間更長,打擊的目標是大型的裝甲堅固目標等。
再考慮到,航空環境公司的另一部分業務,如太陽能動力的平流層高空無人機、“偽衛星”等專案,雖技術未來前景可期卻又遲遲無法落地,且已有洛克希德·馬丁、空客、波音等巨頭的湧入。
所以,該公司亟需快速擴充套件業務版圖,找到未來業績的新增長點。
航空環境公司承接NASA和美國軍方的專案,開發了太陽能+燃料電池的“探路者”“太陽神”和氫燃料的“全球觀察者”,但這些技術依然在探索中,在驗證性專案結束後就鮮有後續了。
如今,航空環境趁著股價大漲,正處於風口期成功達成與藍色光環公司的併購,顯然是明智之舉,意味著同時拿到太空業務、反無人機這兩塊市場潛力巨大領域的入局“門票”,有望在未來幾年守住公司業績穩增的曲線。
回顧這家創立於半個世紀前的公司歷史,則又是一個非常美式的商業成功案例了:一位行業內頂尖技術人才帶頭創立了科技型公司,在政府和資本市場的扶持下一路成長為該業務領域的一極。而這段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展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