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的 Redmi K70 系列,果然又賣爆了。
根據阿米前兩天公佈的訊息,首銷已滿 60 天的 K70 系列。
剛剛又達成了一個新成就——銷量突破 200 萬臺。
沒有複雜的計算題,在發戰報這件事上,Redmi 主打的就是一個簡單粗暴。
具體到機型上,有一說一嚯。
在前代被各路友商痛擊之後,這一代盧總的 K70 標準版,定位確實要做得更精準了。
無論是效能、螢幕、質感、快充,這機子都有著旗艦級的水準。
甚至連以往比較湊數的拍照,有著光影獵人 800 加持的 K70,也成了這代中端機的標杆。
So,如今得以賣爆,倒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但是!
說到這,機哥的但是又來了。
在觀察各機型的資料後,我也發現...在這 200 萬銷量光鮮亮麗的背後。
其實並非是皆大歡喜。
相比起銷量口碑雙豐收的 K70 標準版。
定位更高的 K70 Pro,面臨的卻是另外一番場面。
首先是在總銷量中,Pro 版的佔比依舊不高。
以某東的資料為例,兩者的評價數分別是 20 萬+和 5 萬+。
包括論存在感,這代 Pro 也在發售後就幾乎沒再引起什麼波瀾。
究其原因,大夥應該也都能感受到。
無論是論產品力還是論價效比,K70 Pro 的表現都不算太驚喜。
對比 K70 的話,它看得見的優勢幾乎只有驍龍 8 Gen 3、2X 小長焦。
但實際的體驗加成,卻是沒有價格上的差距大。
再對比同價位的其他機型的話,K70 Pro 的處境就更尷尬了。
差不多的價格,配置幾乎被隔壁的真我 GT5 Pro 全面「絕殺」。
甚至說。
回顧過往的歷代 Redmi 系列。
真正做得出彩的 Pro,也僅有初代的大魔王 K20 Pro 一臺。
當初的它,靠著驍龍 855+真全面屏的配置。
不僅完成了對自家小米 9 的 KO,也徹底打響了 Redmi K 系列的知名度。
但也許,是當初 K20 Pro 對於小米數字系列的衝擊過大。
後續的這幾代 Pro 版。
總是給機哥的一種「畏手畏腳」的感覺。
比如說,被盧總公開承認犯錯的 K30 Pro。
在此前 Redmi K30 已經吃上 120Hz 高刷的情況下。
大夥萬萬沒有想到。
後續推出的 K30 Pro,居然會選擇一個 60Hz 的螢幕。。
後續的情況大夥也看到了。
Redmi 只能再推出 K30 Ultra 和 K30S Ultra 來補救。
K40 系列就更不用說了。
標準版 K40 靠著驍龍 870 處理器,加上不錯的外觀質感,成了 K 系列裡的一代神機。
反觀 Pro 呢?
在火龍 888 的摧殘下,體驗只能來了一個反向 Pro。
來到隔年的 K50 系列。
Redmi 在處理器平臺的選擇上,來了一個大反轉。
兩臺主利機型 all in 發哥。
事實證明,確實選對了,那年的天璣平臺表現一定是穩壓高通的。
但是呢。
橫向對比的話,真正的神 U,還是隻屬於...天璣 8100。
加上標準版更大的電池,K50 Pro 又一次在體驗上被標準版反殺。。
至於上代的 K60 系列。
則問題都出在了質感上。
尤其是 K60 Pro,作為一臺賣三四千的手機,外觀實在是有點難以拿得出手。
後期的 K60 好歹在降價後價效比還不錯,但 Pro 真的就是降價也難以挽救的型別。
包括這代捲上的無線充電,最終也沒有帶來太好的反響。
其實從這幾代 Pro 的產品設計上也能看出來。
Redmi K 系列現在做的 Pro 機型,核心目標就是以當下最新平臺的處理器,做一臺價效比最高的旗艦機。
或者說是所謂的「旗艦守門員」。
可問題是,在如今 3000 元以上的市場裡。
光有頂級效能和看起來美麗的價格,吸引力也真的沒那麼大。。
更別說。
今年賣 3299 元起的 K70 Pro,本身的價格還沒有那麼強勢。
自然也就更難賣得好了。
同樣是定位效能賽道的子品牌。
隔壁的 iQOO 經過幾代的發展。
基本已經成功進入了 5000 檔的市場。
以往被嘲諷「低人一等」的 realme,這次也透過史詩級升級的 GT5 Pro,一鳴驚人。
所以我真的覺得。
對於 Redmi K 系列來說,與其每年都做一款和標準版拉不開差距,放在市場上又有點尷尬的 Pro 版。
那還不如放開手腳,脫離自我設定的定價,真正以全能旗艦的定位去堆料。
而且如今的小米數字系列,依靠小屏+徠卡影像,已經擁有了自身的差異化特點。
即便是 K 系列提升定位,我覺得兩者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產品打架情況。
另外,從國內最新的價格段份額趨勢來看。
即便是中端機已經這麼捲了,其實整體的份額還是一直在萎縮。
反而是 4000 塊以上的高階市場,這幾年一直呈現增長的狀態。
這說明啥?
說明願意花更多錢買真旗艦的人,越來越多了。
機哥也有看到爆料說。
受行業集體卷長焦的影響,目前 Redmi 有開始在準備搭載潛望長焦的新機。
反正別的不說。
我是挺期待下一代的 K80 Pro,能用提升定位來上探更高價位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