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歲首,神州大地喜迎新春。
就在萬家團圓的除夕夜,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分處祖國大江南北,卻共同堅守在科研崗位。他們,有的為大科學裝置平穩執行“保駕護航”,有的為研發高階國產裝備爭分奪秒,有的為守護人民健康默默奉獻。
集體堅守 不斷擦亮“中國天眼”
貴州平塘,群山環抱的“中國天眼”FAST時刻接收著來自宇宙深處的射電訊號。除夕夜,總控室裡一派忙碌景象,FAST測量與控制工程師孫純和70餘名同事各司其職。
憑藉超高的靈敏度,“中國天眼”讓我國科學家站在了人類視野的最前沿。但是,“中國天眼”的日常維保工作複雜而充滿挑戰。
“這是我第五次在單位過年。”孫純說,大家一起在食堂包餃子,吃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隨後便回到各自崗位,監測裝置執行、整理觀測資料。
因為這群人的堅守,“中國天眼”年觀測時長超過5000小時,使用效率持續提升。
“看到‘中國天眼’取得一項又一項世界級發現,感覺一切奮鬥都是值得的!”FAST執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說,隨著“中國天眼”執行效率持續提升和觀測資料不斷累積,我們有信心取得更多科學成果。
爭分奪秒 讓錦屏大設施早出成果
四川大涼山腹地,地下2400米深處的錦屏地下實驗室燈火通明。從事液氙探測暗物質研究的PandaX實驗組正在工作。包餃子、看春晚,短暫放鬆後,他們就又投入到科研中。
“液氙探測器不久前進行了升級,總共要灌裝900立方米純水,年後才能完成,需要每天24小時有人值守。”PandaX實驗組現場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黃俊挺介紹。
2023年底,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錦屏大設施”)投入科學執行,這是世界最深、最大、最“純淨”的極深地下實驗室,為暗物質、中微子、核天體物理等前沿課題研究提供一流實驗環境。
春節期間堅守在這裡的,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團隊。
“在液氙探測暗物質領域,國際科研團隊競爭激烈,我們想要取得更好的實驗結果,就必須分秒必爭!”黃俊挺說。
加班加點 研發全球最大LNG運輸船
上海,東華科技大廈,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LNG(液化天然氣)技術研究所的辦公區,副所長王忠強和團隊還在加班加點,開展27.1萬方LNG運輸船的設計工作。
這是迄今全球開發設計的最大型LNG運輸船,它一次運輸的天然氣,可滿足470萬家庭一個月的用氣需求。
大型LNG運輸船是運輸零下163攝氏度LNG的“超級冷凍車”,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與目前世界主流的17.4萬方級別LNG運輸船相比,27.1萬方LNG運輸船的單船運輸能力將提升約56%,運輸經濟性大幅提升。”王忠強說。
據介紹,滬東中華目前已累計交付各類LNG運輸船(裝備)40多艘,目前手持LNG運輸船訂單近50艘。
“2024年計劃交付7至8艘大型LNG運輸船,必須搶時間!”王忠強說。
持續攻關 打造國產高階醫療裝置
湖北武漢,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周欣團隊的李海東副研究員和同事們正在加緊研製新一代多核MRI(磁共振成像)裝備。
除錯儀器裝置、監測實驗動物情況、分析掃描資料……除夕夜的工作節奏和平時並無二致。
“在與國際同行的競爭中,任何滯後都可能導致機遇的喪失,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持續攻關,不斷進行裝備創新,加快搶佔科技制高點。”李海東說。
2月9日,周欣團隊科研人員正在開展人體肺部氣體多核超快成像試驗。(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供圖)
MRI裝備是用於健康監測、疾病診斷的高階醫療裝置,具有重要的醫療和科研價值。然而這項裝備研發難度極大,長期以來,我國高度依賴進口。
近年來,周欣團隊攻克了多個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全球首個可用於氣體成像的臨床多核MRI系統,使肺部空腔影像診斷由“不可看”到“看得清”。目前,該裝備已在10餘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示範應用。
“團隊正在努力提升裝備效能,在目前開展肺部檢測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用於腦部檢測。”李海東說。
監測病原 守護人民健康
北京,小湯山腳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實驗室管理處處長、中國疾控中心副研究員侯雪新像平時一樣,進行長達2個小時的安全巡視。
“人會休假,但病毒不會放假。”侯雪新說,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大,作為疾控工作者,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鬆懈。
2月9日,侯雪新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辦公樓內值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供圖)
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園區內運轉著P3、P2實驗室,開展傳染病防控研究,同時還保藏著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資源。確保疾控實驗室正常執行,能夠及時處置疫情,是保障團隊的崗位職責。整個春節期間,各專業實驗室均有專家值守。
每個春節,這裡的很多人都透過手機和家人守歲。“我們無怨無悔,為萬千家庭守護健康,就是職責所在!”侯雪新說。(記者張泉、顧天成、歐東衢、薛晨、宋晨、李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