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星艦的助推器在完成任務後與軌道器分離併成功著陸於回收機械別上,軌道器則在發射一個多小時後成功軟著陸於印度洋海域!星艦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馬斯克許下的火星移民諾言正在一步步接近現實
然而英媒《每日郵報》卻在10月28日發表了一篇標題為《Scientistsrevealtheembarrassingsetbacksof sex on MARS - as they warn Elon Musks plan to colonise the Red Planet isdoomedto fail》的文章給了馬斯克當頭棒喝,火星並不如各位想象的那麼美好,有很多陷阱與困難,甚至人類最基本的繁衍可能都做不到!
馬斯克的火星移民方案到底靠不靠譜?
2016年,馬斯克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IAC)上提出要向火星移民100萬,同時還公佈了星艦的前身“星際運輸系統(ITS)”時,所有人都覺得馬斯克是個瘋子,不只是這100萬人,還有ITS運輸系統與後來的StarShip(星艦),這絕壁是人類歷史上最巨型的火箭,沒有之一:
ITS系統:助推器總高度77米,使用42臺猛禽發動機,總推力達到128000千牛;星際飛船(Spaceship)高50米,直徑12米,可以容納100人生活並在半年內抵達火星,包括助推器在內全系統可重複使用;星艦:Super Heavy助推器高69米,搭載33臺猛禽發動機,供約7600噸推力,是現今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星艦飛船(Starship)高度50米,直徑9米,近地軌道載荷100~150噸,能搭載20~50人去火星,同樣包括助推器在內全系統可重複使用;
星艦是ITS的最終版本,近期SpaceX測試成功的也是這個版本!按馬斯克的計劃,第一次100人踏上火星前,有四個大前提:
模組化棲息地建設:移民們將依賴預先運送的生活艙和臨時基地。這些棲息模組可以充氣或拼裝,提供空氣密封保護,並適應火星極端環境,這些艙體會內建輻射遮蔽,用來抵禦火星表面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暴;水和空氣的生產:火星土壤中含有冰,初期任務會使用加熱和蒸餾裝置從冰層中提取水,並淨化供人類使用,電解水可產生氧氣,並與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用於製造甲烷燃料和呼吸用空氣;能源供應:初期能源主要來自太陽能面板,但未來也可能使用核電系統(如微型核反應堆),保障長期能源供應;食物供應:初期主要依靠從地球帶來的壓縮食品和冷凍食物。隨著時間推移,移民將嘗試在溫室中種植作物,使用火星的土壤和迴圈水進行水培。
當然後續利用火星材料建立永久基地,並逐漸擴大聚居區,同時還包括利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甲烷以及從水中獲取氧氣,使得抵達火星的星艦可以“加油”飛回地球,並執行下一次任務,持續不斷執行移民任務,擴大火星基地等。
2016年時聽到馬斯克怎樣的計劃一定會嘲笑他是個狂人,但現在馬斯克正在一點點接近現實,特別是星艦的助推器在發射後成功回收,星艦則在印度洋軟著陸以後,儘管距離火星移民還為時尚早,但至少在技術層面確實可行了!
火星性愛到底有哪些障礙?英媒的視角果然很獨特
就在星艦成功的檔口上,英媒《每日郵報》卻在一個相當刁鑽的角度論證了火星移民的可行性,認為馬斯克的火星移民就算再技術上沒有問題,將來也會遭遇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人類在火星上繁衍可能難度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導致移民火星的第一代移民終老後無法留下子嗣,只有不斷向火星移民才能保持火星人口規模,一旦失去地球人口支援,火星移民族群將會萎縮甚至“滅絕”!
英媒的擔心變成真的嗎?
相信大家都很不理解英媒的觀點,下文引用部分英媒的說法,各位看看到底是譁眾取寵還是有部分科學道理:
《每日郵報》引用了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的生物科學家和作家凱利·韋納史密斯 (Kelly Weinersmith)的說法稱,從理論上來看,火星上只有地球38%的重力並不會影響人類對性行為追求,但是這種行為可以分為互動娛樂性以及生殖性和自娛自樂性,在火星的低重力環境下實施這三種行為為題都不大,但三種情況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在這三種方式中,互動娛樂以及自娛自樂這些都沒問題,相反因為低重力環境,互動的雙方可以更省力甚至可以開發出地球上難以實施的POSE!但在生殖性角度考慮,火星上就會形成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
第一個遭遇的就是火星表面高輻射環境,可能會影響精子與卵子活性以及後續的受精;並且即使在成功受精後,受精卵的分裂發育會因為高輻射環境下產生變異,生育的胎兒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缺陷,在現代超聲檢查的輔助下,對於這種胎兒一般都是會介入處理,可能會終止妊娠。當然後期也可以透過火星地下建設聚居區來解決,有厚厚的火星表層隔離,輻射不會比地球表面大。
另一個遭遇則是人口數量,儘管馬斯克的規模是百萬人口,星艦絕對不可能送百萬人過去,而是利用聚居區的居民的男女之間自然繁衍形成百萬人口的火星城市,最終將會實現火星大規模擴張,同時還能利用火星低重力環境的優勢,成為探索太陽系的前沿陣地。
但是這個卻有一個問題,人口過少的情況下,即使第一代不會發生近親繁衍,但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就不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近親生殖,所以科學家建議,為了讓群體在沒有複雜婚配規則的情況下,自然繁衍而不會因近親交配引發遺傳疾病,科學家建議啟動人口規模為5000人左右。這將確保基因庫足夠多樣,即使歷經數十代也不會出現嚴重的遺傳瓶頸。
要達到這樣的規模,星艦必須運輸500次,而保證火星有這樣一個“鎮”級的規模,火星的基建絕對是相當龐大的,這個對初級建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
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後,還有第三個問題,假設火星上的男女雙方成功受孕併發育出健康的寶寶,那麼後續的問題是有幾個,一個是低重力環境下對幼兒、兒童、少年與青年等發育的整個階段的影響,因為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相同的方式生長會不會“用力過猛”,骨骼的發育是不是出現額外的問題,肌肉的力量是不是足夠,心臟的搏動是不是合適?
這些“火星人”在成人後如果要返回地球怎麼辦?因為他們長期在火星生存已經適應了火星的重力環境,肌肉、血管、心臟等也都是以火星的環境定製的,一旦來到將近3倍火星重力環境的地球,是不是會負擔過重,是不是需要長期的適應後才能在地球生活。如果影響很大的話移民火星的地球人未來將不得不永世在火星生活,作為專案的實施方必須要考慮這種科學與倫理等都非常現實的課題。
不得不說,英媒《每日郵報》的說法確實有些在理,當然在現階段不太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因為最大的可能是在火星建立常駐考察站,所有人口都是從地球去火星出一趟為期至少2年多的長差,最多也就是一些互動或者自娛自樂的行為,不太需要考慮那麼遠。
但又一個現實問題卻必須考慮,比如常駐火星基地的工作人員在工作2年多之後回到地球,他將會如何適應這種環境?如果工作5年呢?10年呢?可能空間站的模式可以參考,讓工作人員按地球的強度每天鍛鍊,也許這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麻煩的不是在火星,而是在太空
英媒《每日郵報》考慮的問題挺有趣,其實從火星上的問題稍稍延伸一下,各位就會發現真正的麻煩並不是火星,因為在火星這種條件下還是能實現人類的大部分“娛樂目標”的,但在太空中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從理論上來看,火星上遭遇的問題太空失重環境下都會遭遇,而且問題會更嚴重,火星上互動娛樂部分在太空中就很難實現,因為在無重力條件下得把倆人綁起來或者使用輔助工具才能完成一整套動作,甚至某些條件下還需要第三人輔助,這個實在有些讓人沒法操作。
各位別笑話,還真有科學作家與丈夫在零重力飛機上測試過,確實有很大的問題!估計看到這裡的朋友應該在考慮一個問題,人類從1960年代登上太空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0多年,上去的男男女女那麼多,難道真沒測試一下怎麼娛樂?
答案是沒有,至少官方答案如此!1992年時一對美國宇航員夫婦一起乘坐太空梭上天,當時他們隱瞞了結婚的事實,NASA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換人了,所以只能讓他們一起飛天,在航天飛機發射前的新聞釋出會上記者就幫各位問過問題了,答案是NO!回來後夫妻倆也表示沒有,但是到底有沒有,估計只有全方位無死角監視太空梭的NASA才知道了,但NASA也表示沒有,後來這倆貨離婚了,到現在也沒承認有!
不過各位也別以為很容易,因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血液都聚集在上半身,下半身想要充點血起立一下的難度要比地球上大得多,並且失重狀態下睪丸激素水平也會下降,所以火星上也存在這個問題,只是沒有那麼困難,而失重狀態下這個問題會變得更棘手!關於這個問題,2012年的Reddit AMA中就有宇航員自稱操作過DIY,難度確實是有的。
人類在太空中繁衍其實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以目前的技術要在太陽系中旅行都是以年為單位,要是去比鄰星走一趟至少是幾百年起,要是人類完不成這個任務,那麼等到抵達比鄰星的那天,船上最後一個人類早就在幾百年前去世了!
所以,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各位宇航員行行好,趕緊測試一下,咱吃瓜群眾已經準備好瓜子花生啤酒小龍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