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最新一期《科學》同時刊登了兩項有關CAR-T細胞的重要研究。科學家們藉助合成生物學策略,極大地拓展了利用免疫細胞治療疾病的可能性:經過改造的CAR-T細胞不僅能進入大腦消除致命,還可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甚至改善器官移植和各種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效果。
▲基於合成生物學策略設計的兩種工程化T細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CAR-T是近年來湧現出的明星抗癌療法。這種療法先從患者體內分離出免疫T細胞,並在體外對它們進行基因改造,裝上識別癌細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體”(CAR)。隨後,經過改造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大量擴增,再被輸注回患者體內,瞄準癌細胞展開無情的攻擊。自2017年美國FDA批准首款CAR-T療法上市,現有的多款CAR-T療法已經造福了、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癌症的患者。
但研究人員們知道,CAR-T療法還不是萬能藥。傳統的CAR-T細胞靶點過於特異,成為CAR-T細胞發揮作用的一大限制。因為CAR需要靶向細胞表面特有的抗原,才能精準識別並消除腫瘤細胞。然而很多時候,非腫瘤組織也可能表達同樣的抗原蛋白,這就可能造成對健康組織的誤傷。
在第一篇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為殺傷性T細胞開發出一種可程式設計的導航定位系統,能讓這些免疫細胞直接進入大腦殺死腫瘤,同時避免對其他健康組織產生毒性。
按照研究人員的描述,他們基於基因電路設計的這套導航定位系統能同時識別大腦的“郵政編碼”和腫瘤的“街道地址”。
裝上導航的T細胞首先會搜尋一種名為brevican(BCAN)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只出現於大腦中,是大腦高度特有的細胞外基質組成成分,相當於大腦專屬的郵政編碼。隨後,這些免疫細胞會檢測腦瘤特有的一種蛋白,例如膠質瘤相關抗原EphA2,在精準鎖定腫瘤後才會開啟表達CAR的基因,消除不斷生長的腫瘤。
相反,當這些CAR-T細胞還在血液中時,由於“郵政編碼”不對,此時即便其他正常組織的細胞上恰好也有相同的蛋白“地址”,它們仍保持休眠狀態,從而避免外周或全身毒性。
利用這些靶向腦部的CAR-T細胞,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可能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極為棘手的腦瘤,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藥物很難進入大腦內部發揮作用,很多常規療法也無法取得理想效果。而此次研究中,小鼠實驗顯示,改造後的CAR-T細胞可以輕鬆進入小鼠的大腦清除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
不僅如此,在腫瘤消退後的數週到數月內,這些CAR-T細胞依然存活,顯現出持久的抗腫瘤反應。研究人員將新的腫瘤細胞引入小鼠大腦,觀察到CAR-T細胞仍能發現並殺死新的腫瘤,表明具有防止復發的潛力,也意味著同樣的策略還能用於清除轉移到腦部的腫瘤,例如乳腺癌的腦轉移灶。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治療癌症,這套可程式設計的大腦靶向系統還有另一種用途:讓T細胞改為輸送抗炎分子,從而治療多發性硬化。多發性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腦、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的髓鞘,導致炎症和損傷。在多發性硬化小鼠模型中,靶向BCAN的T細胞進入大腦後釋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因子IL-10,可以改善小鼠的神經炎症。
另一篇論文中,另一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研團隊旨在讓免疫系統保持平衡,他們將CAR設計應用於調節性T細胞,使其精確調控免疫反應,還能清除炎症分子。
根據研究人員的設想,這種CAR-T細胞可用於阻止免疫排斥。例如胰島移植是功能性治癒1型糖尿病的希望,幫助患者擺脫每天注射胰島素的痛苦,但移植的胰島細胞會遭到免疫系統的破壞,患者不得不服用免疫抑制劑。由於免疫抑制劑是把全身免疫系統一併關閉,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很可能引發感染和癌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區域性關閉體內特定區域的免疫應答,就可以大大減少免疫抑制劑帶來的嚴重問題。
為此,研究人員首先給CD4 T細胞裝上識別胰島細胞的“導航”分子,然後使其產生抑制性的分子,例如TGFβ和CD25,以此阻止殺傷性T細胞對胰島細胞的攻擊。這種設想在論文中獲得了概念驗證,作者模擬1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將人類胰島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然後輸入改造後的CD4 T細胞。結果顯示,這些CAR-T細胞在體內成功找到了人類胰島細胞,並幫助它們避開免疫排斥,存活下來。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除了用於1型糖尿病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外,這項技術同樣可以應用於癌症治療,讓CAR-T細胞只攻擊腫瘤,不攻擊健康組織。
正如《自然》同期評論文章所總結的,這項概念驗證研究為免疫抑制T細胞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器官排斥和CAR-T細胞毒性提供了前景廣闊的新途徑。
參考資料:
[1] Milos S. Simic et al., Programming tissue-sensing T cells that deliver therapies to the brain.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l4237
[2] Nishith R. Reddy et al., Engineering synthetic suppressor T cells that execute locally targeted immunoprotective programs.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l4793
[3] Synthetic gene circuits drive disease-fighting T cells.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t9921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覆“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