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科學家們常常會根據已知的觀測資料和理論模型,提出一些大膽的假設,例如有一種觀點就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宇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需要從“宇宙網”開始講起。
所謂“宇宙網”,是指宇宙中的物質在宏觀層面上所呈現出的一種極為複雜的網狀結構,從整體上來講,“宇宙網”由大量的“節點”以及連線著它們的絲狀結構組成,前者主要是由星系聚集而成,後者則主要是稀薄的氣體(其中只包含少量星系)。
儘管“宇宙網”極為複雜,但在地球上,還是有一種能與之相比的存在,那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簡單來講,在人類大腦中存在著近千億個神經元,它們之間透過大量的樹突和軸突相互連線,進而形成了一個複雜程度不遜於“宇宙網”的網狀結構。
有意思的是,儘管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與“宇宙網”的尺寸大小相差極大,但如果忽視尺寸大小,直接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那你就會發現,兩者看起來極為相似。
當然了,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說宇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那未免太過草率,實際上,之所以這樣說,其實還有更深層的跡象,是什麼呢?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分形結構:分形結構指的是無論從哪個尺度來看,區域性和整體都有著相似的形態,而已知的研究表明,“宇宙網”與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具有非常相似的分形結構,甚至還有科學家表示,“宇宙網”中的任何一個區域,都可以透過類比人類大腦神經網路的結構來進行建模。
2、自組織能力:自組織意味著系統能夠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內部透過相互作用自動形成複雜的、有序的結構。而據我們所知,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團並不是由某個外部力量精心設計的,而是透過引力等自然力量自發地聚整合網路狀結構,同樣,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也不是“人為安排”的,而是在發育過程中自然形成。
3、被動材料:宇宙總質能中有大約七成都是暗能量,雖然我們還無法理解它的具體性質,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它對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與之類似,人類大腦中約七成的成分是水,水在大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僅維持腦脊液的穩定,還參與資訊的傳遞和廢物的清除,儘管雖然兩者的被動材料成分不同,但它們都在系統中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4、為了模擬可觀測宇宙的“宇宙網”,科學家們需要用到龐大的資料量,有意思的是,從理論上來講,人類大腦神經網路的記憶儲存極限值大約為2.5PB,這與模擬“宇宙網”所需的資料量大致相當。
可以看到,這些跡象很容易令人產生懷疑:難道宇宙真是活的?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假設,正所謂“非凡的主張需要非凡的證據”,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我們最多也就只能說宇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而不能確定。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科學家能有更多的發現,進而揭開這個巨大的謎題。